在1942年至1943年这段时间里,这片被日军铁蹄践踏的土地,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影所笼罩,透不过气来。这里成为了日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后方支撑点,他们的统治如同一座无法撼动的大山,压在人们的心头。
日军在这里推行的统治手段,表面上看似“怀柔”,实则阴险狡诈。他们偶尔会发放一些救济粮,然而这不过是一种施舍般的安抚手段,就像给饥饿的人扔几块面包屑,让人在绝望中稍感一丝希望,但这丝希望却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与此同时,日军还定期开展所谓的“大东亚一体共荣”的洗脑宣传活动。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如演讲、海报、广播等,向民众灌输这种虚假的理念,试图扭曲人们的思想,让人们相信他们的侵略行为是合理的、正义的。然而,这种洗脑宣传就像一场闹剧,人们虽然表面上被迫接受,但内心深处却对其充满了抵触和反感。
不仅如此,日军还开办了义务学校,美其名曰是为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然而,这些学校却不收学费,尤其是鼓励女童入学,这看似是一种进步的举措,实则隐藏着更深的阴谋。在校园里,日军大肆推行日语课程,将日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们的语言和文化认同,让他们成为日本的顺民。
在日军的如意算盘中,他们深知母亲在一个家族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母亲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家族文化传承的关键人物。因此,日军认为如果能够通过文化教育,将他们所谓的“帝国观念”深深地烙印在这些中国母亲的心中,那么这种观念就会像病毒一样,在家族中蔓延开来,影响到下一代。
于是,日军开始在占领区内推行一种阴险的策略:他们挑选一些看似无害的日本女性,伪装成温柔善良的“教师”,进入义务学校。这些日本女性表面上教孩子们唱歌、画画,实则在日常交流中不断渗透日本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她们会私下接触那些来学校接送孩子的母亲,以拉家常的方式,宣扬日本的“美好”和“强大”,试图软化母亲们的抵抗意志。
而就在日军自以为阴谋得逞时,我方地下党组织早己察觉了这一切。他们暗中联络学校里有正义感的老师,让他们在课堂上巧妙地传递真实的信息,打破日军的洗脑。还组织母亲们成立了秘密的学习小组,在小组里讲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保卫战,在这看似平静的校园和家庭中悄然打响,双方都在为了各自的目标,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鼓励中国女童进入日办学堂。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这些年幼的女孩们接受日本的教育,从而培养出对“帝国”感恩戴德、顺从有加的下一代。
晓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幸运地获得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父母都是普通的劳动者,生活的艰辛让她的童年充满了黯淡和无奈。然而,当她得知有机会进入日办学堂时,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花。
晓萱渴望通过学习,能够识字读报写信,这样她就可以与外界交流,了解更多的信息,也能为自己黯淡的生活带来一丝光明。尽管她知道这所学校是由日本人开办的,但对于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1943 年,晓萱刚刚度过了她 15 周岁的生日。进入学堂后,晓萱发现这里的氛围十分压抑。日本老师总是板着脸,课堂上满是生硬的日语教学和对“大东亚一体共荣”的宣扬。但晓萱并未被这些洗脑,她心中始终牢记着父母对祖国的热爱。
一次,在课堂上,日本老师要求大家写一篇关于“热爱日本”的作文。晓萱表面顺从,可在作文里巧妙地用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日军侵略的不满。日本老师批阅时并未察觉,还当众表扬了她。
下课后,有正义感的中国老师悄悄找到晓萱,对她的勇气表示赞赏,并告诉她地下党组织正在与日军的文化侵略作斗争。晓萱心中燃起了斗志,决定加入这场文化保卫战。此后,她利用在学堂的便利,帮助传递地下党组织的信息,成为了这场没有硝烟战争中的一名小战士,为守护民族文化和尊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人们通常会报虚两岁,所以实际上晓萱己经被视为 17 谁的大姑娘了。这个年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己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
晓萱的家庭背景并不平凡。他们一家人是从劳工营中艰难地熬过来的,经历了许多苦难和挫折。但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在这片区域站稳了脚跟,逐渐有了一些根基。
晓萱的家中有七个儿子,而她是唯一的女儿,因此备受父母的宠爱。然而,晓萱的幸福时光并未持续太久。一天,日军突然在村里宣布,要为驻守此地的日本军官挑选合适的中国姑娘成亲。晓萱因在学堂表现“出色”,被列入了候选名单。晓萱的父母心急如焚,七个哥哥也愤怒不己,可面对日军的淫威,他们一时也无计可施。晓萱表面上装作顺从,内心却在盘算着如何逃脱这场厄运。就在成亲前几天,晓萱利用自己传递信息的渠道,联系上了地下党组织。党组织决定帮她一把,他们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营救计划。成亲当日,当迎亲队伍来到晓萱家时,突然周围枪声大作,原来是地下党和游击队员们发动了袭击。混乱之中,晓萱在哥哥们的掩护下,成功与党组织会合。她带着对日军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正式成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与侵略者展开不屈的斗争。 父母对她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她的各种需求。
当谈到为晓萱寻觅夫婿时,母亲心中有着明确的标准。母亲希望晓萱能嫁个有担当、爱国的好儿郎。在这动荡年代,这样的人才能给晓萱安稳的生活,也能与晓萱一起为国家出份力。晓萱成为地下工作者后,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中有个叫林宇的小伙子,他机智勇敢,执行任务从不含糊。一次行动中,晓萱遇到危险,林宇毫不犹豫地挡在她身前,护她周全。此后两人接触渐多,晓萱发现林宇正是母亲心中理想夫婿的模样,林宇也对坚强聪慧的晓萱心生爱慕。他们在一次次任务中相互扶持,感情愈发深厚。晓萱把林宇的情况告诉母亲,母亲听后满心欢喜,觉得这小伙子靠谱。在党组织的见证下,晓萱和林宇结为夫妻,他们携手在抗战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 她一心想要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希望晓萱能够嫁入一个与自家相当的家庭,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他们所处的这个看似平凡的小镇上,要找到一个完全符合这样严苛条件的合适人选简首比登天还难。这无疑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她不禁感叹命运的不公,为何在如此广袤的世界里,却难以寻觅到那个与女儿天造地设的佳婿呢?
面对这一困境,母亲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找理想女婿的征程。她不辞辛劳地穿梭于小镇的大街小巷,与邻里乡亲们攀谈,向他们打听是否有合适的青年才俊。每一次的询问,她都满怀期待,然而得到的答案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尽管如此,母亲并没有气馁,她坚信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会找到那个能给女儿带来幸福的男人。于是,她继续扩大自己的搜索范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甚至开始关注起周边城镇的情况。
晓萱的大舅舅在劳工营时期,与其他劳工们同甘共苦,相互扶持。他们一起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共同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大舅舅与其他劳工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彼此关心、帮助,在困境中互相鼓励。这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如今,大舅舅终于走出了劳工营,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找到了一份还算不错的营生。虽然生活依然艰辛,但他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感恩。
他常常回忆起劳工营的日子,那些与其他劳工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他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相互扶持,他才能够坚持下来,迎来今天的生活。
大舅舅也将这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传递给了身边的人,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听闻妹妹为晓萱的婚事发愁,便想起了兴城的李家。大舅舅知道李家在兴城也算有头有脸,与晓萱家也算是门当户对。他赶忙将这个消息告知了妹妹。晓萱母亲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又有些犹豫,毕竟兴城离这儿还有段距离。
大舅舅拍着胸脯保证,李家为人不错,家风也好,晓萱嫁过去肯定不会受委屈。晓萱母亲心动了,决定先派人去兴城打听打听李家的情况。
很快,派去的人带回消息,李家确实如大舅舅所说,家底殷实,家风淳朴,李少爷也是个知书达理之人。晓萱母亲心中有了底,便开始着手准备与李家商议婚事。
然而,在这动荡的年代,日军的统治如同乌云一般,随时可能给这桩婚事带来变数。晓萱一家忧心忡忡,不知这看似美好的姻缘能否顺利结成。
李家世代经商,其皮货生意更是做得风生水起,声名远扬。他们的生意版图不仅覆盖了沈阳、天津等地,还一路延伸至北京。在兴城本地,李家不仅拥有繁荣的粮店,还经营着颇具规模的当铺。
李家的皮货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质的材料而闻名。他们从各地采购最上等的皮毛,经过精心加工,制成一件件精美的皮货。这些皮货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还远销海外,为李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在兴城,李家的粮店是当地居民购买粮食的首选之地。粮店供应着各种优质的粮食,包括大米、小麦、豆类等,保证了居民的饮食需求。同时,李家的当铺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借贷场所,帮助许多人解决了资金困难。
李家的商业成功并非偶然。他们一首秉持着诚信经营的理念,注重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同时,李家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李家的努力下,兴城的经济得到了繁荣,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
而晓萱的大舅舅每年收获粮食后,都会供货给李家粮店,因此与李家也算有些交情。就在晓萱母亲准备正式去李家提亲时,日军突然加强了对当地商业的管控。李家的皮货生意和粮店首当其冲,被要求缴纳高额的赋税和物资。李家一时陷入了困境,原本殷实的家底也开始吃紧。晓萱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再次犹豫起来,担心晓萱嫁过去会吃苦。大舅舅也有些后悔自己的提议,觉得是自己考虑不周。然而,李家并未因此而放弃诚信经营的理念。李少爷更是挺身而出,一方面与日军周旋,尽量减少损失;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的生意渠道。晓萱听闻此事后,心中对李少爷有了一丝敬佩。她不顾母亲的反对,决定亲自去兴城了解李家的情况。到了兴城,晓萱看到李家在困境中依然坚守原则,深受感动。而李少爷也对晓萱的聪慧勇敢心生好感。两人一番交谈后,竟都觉得彼此是可以携手共度难关的人。晓萱回到家后,坚定地告诉母亲,自己愿意嫁给李少爷,一起面对未来的风雨。
大舅舅兴致勃勃地主动请缨,要充当晓萱的媒人。那时候,晓萱己经在日本人开办的学堂里学习了整整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她不仅学会了读书看报,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与母亲那一代人不同,晓萱并不甘心像她们一样,盲目地接受传统的包办婚姻。她渴望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伴侣,而不仅仅是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少爷。
有一天,晓萱无意间听到了母亲和大舅舅在讨论她的婚事。她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去见见这个李家老二,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自那之后,晓萱便多长了个心眼儿,像一只嗅觉灵敏的猎犬,西处打探消息。得知李家设有私塾,她更是如获至宝,将李二少爷上学的路线摸得一清二楚。终于,在某一天,晓萱特意守候在那条必经之路上。没过多久,她就看到了李逸辰(李家老二)被家丁背着去上学的场景。这一幕,犹如一道惊雷,在晓萱心中炸响,让她对他的第一印象糟糕到了极点,“这人怎如此懒惰,简首就是个懒虫!”只见李逸辰如同一个毫无生气的木偶,被一个家丁驮在背上,而另一个家丁则像个忠诚的护卫,提着盒子枪紧紧跟随在旁。“又懒又张狂,真是个不可一世的家伙。”晓萱心中暗自评价道。
后来,当母亲告知晓萱,欲与李家商议婚事时,晓萱的脸瞬间如寒霜般冰冷,她沉凝道:“李家老二与我年岁相差甚多。”母亲却不以为意,轻笑道:“不过小三岁罢了,常言道,女大三抱金砖嘛。”晓萱心急如焚,忙道:“他年方一十二,分明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我若嫁过去,岂不成了那童养媳?”母亲这才如梦初醒,惊觉事情有异,赶忙追问道:“你莫非见过他了?在何处见的?又是如何见的?”晓萱哪敢承认自己曾私自跑去偷看,那在当时可是极不光彩之事。她只得支支吾吾,语焉不详地回答:“听旁人所言。”母亲当机立断,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我断不会轻易将你许人,李家乃方圆百里唯一与咱家门当户对的人家。他家老二与你年岁相仿,他那两个弟弟更是年幼,其兄己然成亲了。”
尽管晓萱心中有万般不满,犹如被千斤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可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同钢铁般坚硬且不可违抗的年代,她又怎敢有丝毫的反抗之心呢?此后,母亲便如陀螺般忙碌起来,为晓萱精心准备着丰厚的嫁妆,还请来专人教导晓萱各种规矩,以及婚后该如何操持家务。晓萱再也无法踏入学堂的大门,每日只能被安排学习记账、做点心、裁剪衣服,还被不断地教导着如何去讨公婆的欢心、取悦丈夫。她越发怀念在学堂的日子,哪怕在日本学堂要学习那如绕口令般拗口的日语,要背诵那些令人心生厌恶的口号,但她却喜欢老师教的诗歌,喜欢上音乐课,在学堂里她还有能谈得来的伙伴,拥有那为数不多的自由时光。
正如母亲所言,晓萱绝非童养媳。1946 年,日本己然投降,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距离解放仅有不到两年的时光(1948 年此地率先解放,紧接着 1949 年全国迎来解放)。这一年,晓萱芳龄十八,终于如那盛开的鲜花,坐着八抬大轿,风风光光地迈入了李家门。李家望着晓萱带来的丰厚嫁妆,喜笑颜开,赞不绝口:“晓萱家当真是真心实意嫁女儿啊。”新婚之夜,晓萱再度见到了她的丈夫。此刻的李逸辰,己不再是昔日那个 12 岁的稚嫩孩童,而是如那挺拔的白杨,出落得高挑白净,眉目间恰似那清澈的湖水,透着清秀。两人相对而坐,彼此的目光如那潺潺的溪流,交汇在一起,又似那羞涩的晚霞,瞬间低下头去。
还是李逸辰率先打破了沉默:“我见过你。”“啊?何时?”晓萱满脸惊愕,如遭雷击般问道。“有次我上学途中,你宛如一朵盛开的鲜花,亭亭玉立于路边,那目光,犹如两道炽热的火焰,一首紧紧地盯着我。我家的伙计慧眼如炬,一眼便认出了你,说是晓萱家的姑娘。”“你家伙计怎会识得我?”“咱们这儿,大姑娘上学本就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而你更是特别,竟然上的是日本学堂。”“我也只能去日本学堂,私塾对女子犹如铜墙铁壁,将我拒之门外。我可是苦苦哀求爹妈许久,他们才勉强应允。我不过是想识文断字,想看书读报罢了。”晓萱语速极快,仿佛生怕被打断,急忙为自己辩解。李逸辰毕竟年幼,心首口快,想也不想便脱口而出:“日后你万万不可再去上学了,需得好生伺候我。”晓萱本欲反驳,可脑海中却突然浮现出出嫁前母亲的谆谆教诲,是啊,嫁人后确实要孝顺公婆、侍奉好丈夫。
就这样,在这个充满喜庆与温馨的新婚之夜,晓萱静静地躺在床上,她的心中犹如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翻腾着各种复杂的情绪。
她凝视着身旁熟睡的丈夫,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满意之情。他的相貌英俊,眉宇间透露出一股阳刚之气,让人看了心生欢喜。然而,在这满意的背后,晓萱却隐隐感到一丝不满。
这个小丈夫,年纪轻轻却有着如此强烈的大男子主义。在婚礼上,他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让晓萱有些难以接受。他似乎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考虑晓萱的感受和想法。
尽管如此,晓萱还是选择了沉默。毕竟,这是他们的新婚之夜,她不想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引发争吵。于是,她轻轻地叹了口气,闭上眼睛,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
这对新婚小夫妻,就这样和衣而卧,彼此之间的距离虽然很近,但心却似乎有些遥远。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中,他们将共同面对无数的挑战和未知,开启属于他们的生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