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溪水一样往前淌,转眼就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天一大早,素素早点铺蒸笼洗净摞好,案板擦得发亮。
今天铺子不营业。
安母和林素素早就商量好了,让安红英带着大丫二丫一起回寨子村过节。
“今儿铺子歇一天,你和孩子们都回去,好好团圆团圆!”
安母一边麻利地擦着柜台,一边对正在扫地的安红英说。
“家里都收拾好了。”
她是特意来喊闺女回家的。
素素让她跑一趟来喊的,不然怕安红英不好意思回家去。
安红英握着扫帚的手顿了顿。
回寨子村……
这个念头让她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也夹杂着一种难以启齿的酸涩。
自从离婚带着孩子住进早点铺后院,她还没回过村。
就连当初弟弟起好新房,她都没回去。
村里人会怎么看?
那些闲言碎语会不会戳孩子们的脊梁骨?
毕竟这时候离婚的女人在别人眼里可是非常不正经的。
她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正在旁边帮二丫整理小辫子的大丫。
大丫似乎感觉到了娘的注视,抬起头,眼睛亮亮的,带着小心翼翼的期待。
“娘,咱们真回姥姥家过节吗?我能…我能带上新本子吗?”
她指的是林素素前几天刚给她买的、准备上学用的田字格本子。
这孩子,自从知道能去上学,整个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干活更有劲,人也爱说话了。
安红英看着大丫那双渴望的眼睛,心里的那点犹豫瞬间被冲散了。
她用力点点头,脸上努力挤出轻松的笑。
“能!带上!回去给姥姥舅舅舅母他们看看,咱们大丫要当小学生了!”
“好耶!”
大丫高兴地蹦了一下。
二丫虽然不太懂,但看姐姐高兴,也跟着拍手傻乐。
“娘那你先回,我和大丫二丫收拾收拾下午就回家去!”
娘家亲人们不计前嫌,让自己带孩子回家过节。
安红英便盘算着自己也不能空手,得去买点啥才好。
她现在和从前不一样了。
每个月都能赚到工钱,靠着自己双手赚钱养活自己和孩子,这几个月以来也都攒下来一些钱了。
安母便骑着自行车回去了,今天家里忙着呢。
……
回寨子村的路,安红英走了无数遍,可这次感觉格外不同。
秋高气爽,天蓝得像水洗过,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
大丫一手牵着妹妹二丫,一手挎着个小篮子,脚步轻快,小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二丫被姐姐牵着,好奇地东张西望,时不时指着路边的野花咿咿呀呀。
安红英也挎着篮子,里面有肉有月饼,还有给家里孩子们买的糖块。
看着两个女儿小小的背影,安红英心头那块压了许久的巨石,仿佛松动了一些。
脚下的泥土路似乎也带着一种安稳的力量。
她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是熟悉的、混杂着泥土和庄稼成熟的干燥气息。
刚走到村口的大槐树下,就遇到了几个端着簸箕择菜的婶子。
“哟!红英也回来啦?哎呀,大丫二丫长高了不少!”
张婶子眼尖,率先招呼道,语气里带着点惊讶,但更多的是乡里乡亲的熟稔。
她目光在安红英脸上扫过,带着点探究,却没有安红英预想中的鄙夷或怜悯。
“张婶,过节好啊!”
安红英笑道,“带孩子们回来团圆!”
“回来好,回来好!过节就该一家人热热闹闹的!”
另一个李婶子也搭腔,还伸手摸了摸二丫的小脸蛋。
“瞧这小丫头,多招人疼!”
安红英紧绷的心弦悄悄松了一根。
进了三层小楼的院子,那股熟悉的、混合着柴火和饭菜香气的味道扑面而来。
安母和安青山正围着灶台忙得热火朝天,案板上堆满了待处理的食材。
林素素眼尖,第一个瞧见院门口的身影,脸上立刻绽开大大的笑容,朝着大丫二丫热情地招手。
“哎呀!可算回来了!快过来快过来,舅母给留了好吃的!再晚点,这群小馋猫可就真扫荡光啦!”
她故意提高了声调,带着点夸张,眼睛却亮晶晶地看向安红英,传递着无声的欢迎。
西小只也立刻发现了新目标,一个个欢呼着。
“大丫姐!二丫!”
呼啦啦就围了过来。
孩子们的世界简单纯粹,只有久别重逢的欢喜和对表姐手中小篮子的好奇。
“大丫姐姐,你拿的什么?”
全全小馋猫似的探头望里瞅。
“我娘给买的糖,我来分!”
大丫开心极了,脸上挂着孩子气的笑容。
林素素觉得这才该是小女孩该有的笑容。
安红英的目光越过孩子们,落在母亲和弟弟身上。
安母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正用围裙擦着手,转过身来。她没有立刻说话,只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女儿,眼神里有心疼,有欣慰,还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安稳。
那目光像温热的泉水,无声地流淌过安红英的心,让她喉咙发紧。
她张了张嘴,那句在舌尖滚了又滚的,“娘,青山我回来了”。
最终化作一个带着鼻音的轻唤:“娘,青山……”
安母这才应了一声,声音也有些哑:“嗯,回来就好。路上累了吧?”
她走过来,很自然地接过安红英手里另一个装着肉和月饼的篮子。
入手沉甸甸的份量让她心里又踏实了几分。
她没说什么客套话,只是用粗糙却温暖的手,飞快地在安红英的胳膊上轻轻拍了两下。
这两下,胜过千言万语。
安青山也停下了揉面的动作,额头上还沾着点面粉。
他看着眼神坦荡没有丝毫芥蒂。
指了指案板上那团面。
“你揉吧,我陪我媳妇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