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李响对校园霸凌说不
林晓的案件虽己画上句号,可李响内心的波澜却从未平息。这起悲剧如影随形,时刻提醒着他校园霸凌问题的严峻与复杂。为引起社会各界对校园霸凌更深层次的关注与思考,李响决定在警界颇具权威的《警务研究与实践》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在撰写过程中,他反复斟酌每一个观点,打磨每一段文字,力求以最深刻、全面的视角剖析这一社会毒瘤,为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向。
以下是李响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原文:
对校园霸凌说“不”:多维度剖析与思考
校园,本应是一方承载着青春梦想与希望的净土,是莘莘学子茁壮成长的摇篮,充满着知识的芬芳与纯真的欢笑。然而,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却如阴霾般笼罩着这片净土,频频刺痛社会的神经。作为一名深度参与多起校园霸凌案件调查的警务人员,我亲眼目睹了受害者所遭受的身心创伤,以及这些事件给家庭带来的沉重灾难,内心深感痛心与责任之重。在此,我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件的深入反思,唤起更多人对校园霸凌问题的重视,并共同探寻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表象之下:深挖霸凌根源
校园霸凌绝非简单的孩童间打闹嬉戏,其背后隐匿着错综复杂的成因,如同盘根错节的藤蔓,深深扎根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角落。
(一)家庭:成长的底色与阴影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其性格塑造与价值观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许多校园霸凌案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清晰可见。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将其捧在手心,无条件满足各种需求,使得孩子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养成任性、霸道的性格,视他人权益如无物。在近期处理的一起案件中,霸凌者小宇家境殷实,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他的成长,只能用物质来弥补陪伴的缺失。小宇在这种环境下,变得骄纵蛮横,在学校里为所欲为,将霸凌他人当作彰显自己“威风”的手段。
而另一些家庭,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疏于管教与情感忽视。这类家庭的父母,或是因为工作繁忙,或是自身对教育缺乏重视,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引导与关爱,情感世界一片荒芜,极易产生心理问题。他们可能通过霸凌他人来获取关注,填补内心的空虚。还有一些家庭,内部充斥着争吵与暴力,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在校园中也会不自觉地模仿,将暴力施加于他人身上。
(二)学校:知识殿堂的管理盲区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的重任,更应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部分学校过于侧重学业成绩,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而对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品德课程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心理健康辅导体系也不够完善,专业心理教师数量不足,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察觉与干预能力有限。
此外,学校对学生间的日常矛盾与冲突未能给予足够重视,缺乏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机制。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摩擦,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很可能逐渐演变成严重的霸凌行为。同时,校园内的同伴关系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霸凌行为的发生。青少年渴望融入集体,寻求归属感,部分霸凌者为了在小团体中树立权威,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追随,会选择欺负弱小来展示自己的“强大”。而其他同学,有的出于害怕遭受同样的欺凌,有的则盲目跟风,选择沉默或参与其中,这种不良的群体氛围如同催化剂,助长了霸凌之风在校园内的蔓延。
(三)社会:大环境的复杂映射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犹如一个无形的染缸,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媒体的普及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一些网络平台充斥着暴力、、低俗的内容,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极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蚀,模仿其中的行为模式,将暴力与攻击视为“酷”与“勇敢”的表现。
此外,社会对校园霸凌行为的惩处力度相对不足,尚未形成足够的威慑力。一些霸凌事件发生后,由于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未能让霸凌者真正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同时,社会对校园霸凌问题的宣传教育不够广泛深入,大众对其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乃至社会和谐稳定的巨大威胁。这种对校园霸凌的轻视与忽视,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滋生与泛滥。
二、破局之策:构建全方位防护网络
面对校园霸凌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单靠某一方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凝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网络,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校园霸凌的发生。
(一)家庭:筑牢第一道防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责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权利。比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关心长辈、帮助他人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关爱与尊重的力量。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给予积极的引导与支持。当发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倾向时,要及时纠正,通过耐心的教育与适当的惩罚,让孩子明白行为的边界与后果。
(二)学校:打造安全和谐校园
学校应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在追求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加强品德教育课程的建设,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品德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深入人心。同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干预。
此外,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园霸凌的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制定明确、严格的校规校纪,对霸凌行为零容忍,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加强对校园日常秩序的管理,增加校园监控设备的覆盖范围,及时发现并制止潜在的霸凌行为。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减少小团体主义和孤立行为的发生。
(三)社会: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加大对传播不良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网络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为青少年过滤掉有害信息。同时,通过公益广告、宣传海报、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校园霸凌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大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重视程度。
司法机关要加大对校园霸凌行为的惩处力度,根据霸凌行为的严重程度,依法追究霸凌者的法律责任,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通过典型案例的公开报道与宣传,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远离霸凌行为。此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应积极参与到校园霸凌防治工作中来,为受害者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三、任重道远:共筑青春守护长城
校园霸凌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协作。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不能再对校园霸凌问题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而应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作为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正确的引导;作为教师,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作为社会成员,要共同营造一个关爱青少年、抵制霸凌的良好氛围。让我们携手共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真正安全、和谐、充满关爱的校园环境,让每一朵青春之花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绽放,让校园霸凌成为历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青春。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校园必将重新成为充满欢声笑语的知识殿堂,成为青少年茁壮成长的美好家园。让我们怀揣着这份信念与责任,在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