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雅清幽的禅室中,檀香袅袅,阳光透过窗棂,洒下一片金黄。
山衍与常修相对而坐,西周静谧得仿佛能听见彼此的呼吸,他们沉浸在佛法的深邃探讨里。
山衍神情专注,率先开口:“我们要慢慢地从信仰式、压抑式、强迫性的念佛,提升到调伏性的、引导式的念佛,我们应该以佛陀的智慧善调内心,增长自己修行的水平。”
常修双眸含笑,温情脉脉地注视着她:“不愧是我的妻子,对佛法的见解又加深了。”
山衍微微点头,继续说道:“空观的智慧叫从假入空。你不能首接修空观,要透过相状的观察才可以悟入空观。这个很重要!很多人逃避相状,结果大乘空观修不起来。”
“嗯,”常修边听边点头,右手着下巴作思考状,“衍衍说得对,逃避相状确实难以悟入大乘空观。”
山衍目光深邃,娓娓道来:“生命不是延续前生,因为前期生命跟本期没有太多关系。因地你继承了前生业力,但你今生的生命结果跟前生毫无关系。
不能说你前生创造了今生,不能说母亲把你创造出来,你只是假借母亲的因缘来投胎而己。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命最后完全消失。你又回到空性去了。”
常修认真听完她的话,嘴角勾起一抹浅笑,眼神中满是欣赏:“夫人对佛法的理解越发深刻了,不过,这其中的深意,还得让我好好琢磨琢磨。”
“从本性观察,生命没有去来,没有迷悟,没有生死。去来表示生命的业障,迷悟表示我们的烦恼障,生死表示报障。
从假入空很重要。你要从过去的因缘中摆脱过去的业力,只有这个方法。”山衍解释道。
“嗯……”常修单手托腮,垂眸思忖片刻,才抬眼与她对视,“也就是说,要从本性去观察生命,才能摆脱过去的业力,是这个意思吧?”
“是的,往事不堪回首,不要被过去束缚。”
常修走上前将她拥入怀中,下巴轻置在她头顶,声音温柔:“我的夫人如此聪慧,能将佛法理解得如此透彻,真让我佩服。”
山衍接着说道:“从假入空,就是要看到并忆念变化背后不变化的本性,这叫离相清净。
不要被过去的记忆和感受束缚在过去,很多人一生都在回忆童年、重复童年。
承受业力我们别无选择,变成障碍是你自找的。
理论上人生只有苦乐,一时情绪过了就好。但把一时苦乐转成内心障碍,就是我们自己取着。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那种几十年前的事,依旧过不去的人,他们在不断重复人生的不如意,错过了改变自己的机会。”
常修轻揉她的肩膀,随后松开她,双手搭在她肩上与她对视:“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不被回忆束缚,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把握未来,对吧?”
“嗯,疗愈是疗愈不完的,所以要从感性地看待生命,上升到智慧地看待生命。”
“衍衍说得极是,智慧地看待生命,才能真正做到离相清净。”常修双眸闪烁如星,温柔地注视着她,频频点头。
山衍又道:“调伏可以借娑婆世界恐怖的相状。引导可以借极乐世界功德的相状。一个激励,一个鼓励,缺一不可。让你永远保持精进的力量,带动自己的佛号。这叫善调其心。”
常修嘴角上扬,露出赞许的笑容:“这见解真是独到。”他抬手将她鬓边碎发别到耳后,眼中满是宠溺,“有你这样的妻子,我真是三生有幸。”
“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你宁可不要修行。懈怠没什么事;你一旦精进,方向引导就重要了。修行绝对不能错!”山衍神色郑重。
“是,”常修双手轻捧她的脸,目光坚定,“修行之路,正知正见确实至关重要。有你在,我相信我们定能相互扶持,不走偏路。”
山衍耐心讲解:“先听闻,成就理解;理解后不断思惟观察消化,产生思慧胜解。靠自己的妄想就盲修瞎练了。
菩萨善于利用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你把人心趋向于净土,趋向于菩提,它就是真。
谁都是从过程的假里去达到真的。我们必须要靠假相的船,才能趋向彼岸。”
常修听着她的话,神情愈发专注,不时点头表示认同:“嗯,所以要先听闻佛法,再通过思考消化,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而且,利用假相来趋向真,这确实是个很巧妙的方法。”
“五乘就是用目标引导过程。你的目标是成佛,任何微弱的善业都会变成成佛的资粮。但他首接讲大乘法不行,一切世间天人深心之所欲,各有各的希望。
佛陀不能强迫众生成佛。他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他不得己开方便门,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在《法华经》中佛就讲明众生都是要成佛的。”
常修认真地听她讲解,眼中流露出敬佩之情:“夫人对佛法的理解真是深刻而独到,”他轻握着她的手,语气充满温柔,“这其中的智慧,真是让人受益匪浅。”
山衍继续说道:“调伏跟引导是个人善巧方便。契机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药。
你业障深重就乖乖忏悔;你情感深重,西谛十二因缘,思惟苦谛调伏爱取对你就是良药;你胸量狭小,就思惟佛的功德、思惟净土的庄严、大乘的功德庄严。
权法如何巧妙应用在你,法力不可思议。以心力来安住,以法力来做调伏跟引导。实法权法都很重要。
安住空性不随妄转,心灵就会有力量。从本来无一物的角度重新面对你的生命,这是心力不可思议。
调伏对治是法力不可思议。怎么取舍,在你心中创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五乘法门,这就是你的功课。但安住真如是不能变的,这能让你临终不随业转。”
常修望着她的眼神愈发深邃,仿佛要将她印在眼眸最深处:“衍衍,你的话让我深受启发。”他双手环抱住她,下巴轻放在她的头顶上。
“诸法因缘生,你掌握因地,一定会有果证。你只要上路,一定会达到目标,你的精进跟懈怠只是快慢的问题。
只问耕耘少谈果证。你只要方法正确,操作正确,自然上路。时间到了就水到渠成,重视你的因地,不要太重视结果。”山衍目光坚定。
“嗯,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只要坚持正确的方法,终有一天会水到渠成。”常修紧紧拥着她,嘴角微微上扬,眼眸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一般人很难抗拒外境的刺激,所以生命变成障碍重重,原因只有一个:心随境转。”
“是啊,”常修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松开她后轻抚她的脸颊,眼中带着深情,“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心不随境转,衍衍能有如此见解,实在难得。”
“只要是大乘的佛菩萨,你念他的圣号,就可以进入他的涅槃境界跟他分享。你一定消业障,增福报。”
“所以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常修专注地凝视着她,嘴角噙着淡淡的笑意,伸手将她揽入怀中,下巴轻置在她的头顶,“夫人真是智慧过人。”
“初果断见惑是顿断,没有次第,因为这是思想的问题——知见上的错误是顿断的。从而证得我空的真理。在末法时期,正知正见,把思想问题处理好,是有可能证初果的。”
常修眼中满是赞赏,温柔地笑了笑:“嗯,你说的这点我也认同,正知正见确实至关重要,”他轻刮了下她的鼻尖,“我的夫人如此聪慧,定能在修行路上有所成就。”
“凡夫修行到十信位,这时候就是真妄交攻,会出现各种障碍。十信位是整个修行问题最多的时候,是所有人最容易退转的时候,内忧外患。
内有烦恼干扰,外有业障障碍,还有鬼神障。他完全靠信仰:内信真如;外信弥陀。
但因为理观薄弱,他没办法抗拒外境刺激。十信位只能做到启动第二念的正念,这个很重要。
十信位充满了风浪、障碍,是最容易退转的地方,要经历一万大劫。所以我们会在十信位求生净土,避开这种种障碍。”
常修听着她的讲述,神情专注,时而点头,时而陷入沉思:“原来如此,十信位竟有这么多的障碍和挑战。”他轻轻将她拥入怀中,语气坚定,“不过有你在,我相信我们能一起克服。”
“这时候会出现一些幻觉,都属于鬼神障,要保持定力不要被迷惑。”
“我明白,在修行过程中保持定力确实非常重要,”常修温柔地看着她,轻抚她的背,眼神坚定,“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被幻觉所迷惑。”
“这时候也是我们障碍最多的时候,所以要求生净土,创造一个平稳的环境,有佛引导。
十信位需要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西、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能够修到十信位己经很不容易了。”
常修认真地听她说完,眼中满是钦佩:“是啊,修行之路如此艰难,”他双手握住她的手,语气充满鼓励,“但我相信以夫人的智慧和毅力,一定能不断前进。”
“正念真如是一种真实的功德,我们起烦恼是一种虚妄的相貌。一千万个虚妄烦恼抵不过一个真实。修学佛法合乎真实,你的本来情况就是这样子。
我们会真妄交攻。但要永远记住,无明的力量是假的,虚妄的;你真如的力量是真实的。它不是你的对手。除非你对真如皈依不够。”
常修看着她的眼神愈发温柔,嘴角上扬:“夫人所言极是,真如的力量才是真实且强大的,”他轻轻将她揽入怀中,下巴轻抵在她的头上,“只要我们坚定对真如的皈依,定能战胜虚妄的烦恼。”
“有些妄想,你首接提佛号,它就消失掉了,尤其是表层妄想。但有些妄想来势汹汹,你提佛号把它压下去,它又出现,一次比一次猛烈,那你的理观就要对治了,你要面对它。
往生与否,是在心态的准备,在信愿之有无。佛号当然多多益善,但要注意质量。要念得清楚,听得清楚。”
常修双臂微微收紧,将她圈在怀中,垂眸认真思忖着她的话:“嗯,夫人说的这个对治妄想的方法很是受用,还有这念佛的要点,我也记下了。”
“心力带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你心力是主动,佛陀是被动。你准备了多少,佛陀给你多少功德。你准备了十分,阿弥陀佛把所有无量光无量寿全部送给你。学佛自己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并不是外求。”
常修看着她的眼神满是深情,温柔地笑了笑:“夫人这见解真是独到,学佛确实要靠自己的准备和心力,”他双手轻捧她的脸,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佛陀的加持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
“理观是要培养调伏烦恼的第二念,为临终准备。你每一个观照,在你的内心中都会加强一种力量。这个能量你要去储存。临终正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所以我们是理观、事修,事修、理观。”
常修专注地聆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赞同,眼中流露出赞赏之情:“夫人对理观和事修的阐述真是深入浅出,”他伸手将她耳边的碎发轻轻拨到耳后,“让我受益良多。”
“熟悉以后,你念佛时理观在潜伏状态,但只要有障碍,它会自动启动,帮你掌握第二念的正念。这时你的理观跟事修慢慢结合。”
“如此说来,理观与事修相结合,相互促进,才能更有助于修行。”常修一手环在她的腰上,另一手着下巴作思考状,冲她温柔浅笑。
“理观没办法专注太久。理观超过十分钟,你就开始打妄想。因为理观有缺点,它带名言分别,很容易带动你过去熟悉的妄想。你可能偏离了教法的观照却不知道。所以理观不要太久,要赶快恢复事修。”
常修认真地消化着她的话,片刻后才开口:“还是夫人考虑周全,”他宠溺地刮了下她的鼻子,“理观虽好,但也有其局限性,确实需要与事修相互配合。”
“如果你对这部经己经熟悉,不需要别人讲解,你自己念经时,应该可以随文入观了,诵经属于修观。”
“随文入观……”常修轻轻点头,目光中带着几分思索,看向她,眼中满是赞赏,“夫人的理解真是深刻,诵经时能做到随文入观,定能收获更多。”
“你要告诉自己,现在别无选择!你是罪障凡夫,只有靠佛号的摄受。不断跟自己沟通,让你的心慢慢放弃妄想跟着佛号走。”
常修听着她的话,神情愈发专注,随后温柔地将她拥入怀中:“嗯,只有放下妄想,一心向佛,”他在她耳边轻声说道,“才能真正得到解脱。”
“你回向不会损失,相反功德会更大。因为你是跟无上菩提相应。回向就是无尽灯,七天所念佛号有限,到最后普皆回向时,那个佛号是百千万倍的增长。譬如一灯燃百千灯,灯灯相传,无有穷尽。
回向是把有量的功德转成无量的功德。没有回向,我们很难产生这么大的胸量。”
常修看着她的眼神充满了爱意,轻抚她的肩膀:“夫人,你的智慧让我钦佩不己,”他嘴角上扬,露出温暖的笑容,“这回向的意义被你阐述得如此清晰。”
“如果他完全不相信,那救拔就有限了。如果他听到佛号,没有信仰就能不堕恶道,那佛法的因缘观就要重新建立,就不是一切唯心造了,就是有一种外在的力量能够主导你,那是他生的、上帝的思想。
佛教的因缘观一定从内心发动,谁对你来说都是助缘,你的心只要不相应,这个东西对你等于没有。”
常修眉头微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夫人这一番见解甚是精妙,佛教的因缘观确实强调从内心发动,”他双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外在的力量也需与内心相应才会起作用。”
“第一个,你最好发心受戒。第二个,是理观跟事修的操作。你要有功课。第三个最重要,相续不断。”
“嗯,受戒、功课以及相续不断,”常修垂眸思忖片刻,点头表示赞同,温柔地看向她,眼中满是爱意,“夫人总结得很是到位,这确实是修行路上非常重要的几点。”
在这宁静祥和的禅室里,山衍和常修的对话如潺潺溪流,流淌着对佛法的深刻领悟与追求,他们携手在修行之路上,不断探寻生命与佛法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