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清涟那25秒的《红日》舞蹈,像一颗火星掉进了干草堆,呼啦一下烧遍了全网。
热度不仅没消停,反而开始长出各种意想不到的枝桠。
起初还是舞蹈博主和爱好者们在模仿、挑战,跳得认真又欢乐。
但没过多久,这股风就刮到了更接地气、更让人心头一热的地方。
某地消防中队的车库里,刚结束一场高强度训练的年轻消防员们,汗流浃背,脸上还带着烟熏的痕迹。
休息间隙,不知谁用手机外放起了《红日》那激昂的旋律。
副歌响起,一个平时就爱闹腾的小伙子,学着顾清涟的样子,原地蹦跶了两下,甩开胳膊,吼了一嗓子: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 虽然动作笨拙,但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特别足。
旁边的队友们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也跟着比划起来,疲惫仿佛被这简单的动作和歌词冲散了不少。
有人掏出手机拍了下来,发到网上,配文:【出警归来,跟顾神学两招,给自己加个油!】
视频里,橘红色的身影在消防车旁跃动,背景是那句响亮的“命运就算颠沛流离”,看得人眼眶发热。
类似的场景,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深夜的医院值班室,刚处理完紧急情况的护士小姐姐,脱下口罩,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对着休息室的镜子,跟着手机里顾清涟的视频,轻轻哼唱着,做了几个简单的律动动作。
她把视频发在科室小群里:【姐妹们,顾神护体,夜班不累!(虽然动作缩水版)】
清晨的街道,环卫大叔扫完最后一片区域,把大扫帚往三轮车旁一靠,掏出老旧的智能手机,点开收藏的《红日》舞蹈片段。
他不太会跳,就跟着节奏用力地点着头,挥舞着胳膊,嘴里小声念叨着:“曲折离奇…没趣味…不怕滴!”
那份朴素的乐观,被路过的网友悄悄拍下。
更远的地方,在信号时有时无的山区小学,年轻的支教老师小王,趁着课间,在简陋的操场上,带着一群脸蛋红扑扑的孩子,笨拙却无比投入地跳着《红日》的片段。
孩子们咯咯笑着,努力模仿老师的动作,稚嫩的童音唱着不太标准的粤语:
“命晕就算…颠沛流离!”
小王把视频发在朋友圈:【给山里的‘小太阳’们注入点顾清涟牌能量!孩子们超爱!】
这些来自消防员、护士、环卫工、支教老师……
来自各行各业、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坚守的普通人的“变异版”《红日》舞,没有精致的打光,没有专业的动作,甚至镜头都晃得厉害。
但视频里传递出的那种在平凡甚至艰苦中依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在重复劳作中寻找乐趣的韧性,以及对那句“命运就算颠沛流离”的朴素共鸣,却拥有着首击人心的力量。
很快这股自下而上、充满烟火气的正能量风潮,就被嗅觉敏锐的官方媒体捕捉到了。
央视新闻的年轻编导小林,在刷跳跃音符时,被一个消防员跳《红日》的视频深深触动。
他立刻搜集了大量类似的素材,连夜赶制了一个专题短片——《平凡日子里的“红日”:一首歌,一支舞,一种精神》。
片子没有高大上的解说词,就是用这些普通人自己拍的、略显粗糙但无比真实的视频片段拼接起来,背景音乐就是顾清涟的《红日》。
片尾打出一行字:“致敬每一个在命运长河中,努力发光发热的普通人。心向红日,步履不停。”
专题片在新闻频道播出后,反响巨大!
它精准地戳中了时代情绪,把顾清涟的《红日》和舞蹈,从娱乐事件升华成了某种代表普通人奋斗精神的象征符号。
官媒的定调,如同给这场全民狂欢盖上了“正能量”的官方认证章。
紧接着,邀请函就递到了星耀娱乐。
某国家级公益项目邀请顾清涟参与拍摄一部以“奋斗·希望”为主题的宣传片。
主题曲就用《红日》,并希望她出镜,与各行各业的代表(包括那些在网上跳火的消防员、护士等)一起,跳一支特别编排的、更简单易学的“全民健身操版”《红日》舞。
顾清涟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拍摄过程很顺利,她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和那些素未谋面却因她的舞蹈在网上走红的普通人站在一起,笑容真诚而温暖。
这支“全民版”舞蹈动作大幅简化,保留了核心的跳跃、甩臂和充满希望的笑容定格,真正做到了老少咸宜。
宣传片一经推出,配合着官方的推广,迅速在全国的社区活动中心、学校课间操、甚至广场舞队伍里普及开来。
“来,跳个‘红日操’!”成了新的流行语。
至此,《红日》这首歌和那25秒的舞蹈,彻底跳出了娱乐圈的范畴。
它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精神图腾,代表着乐观、坚韧和永不言弃。
顾清涟的形象,再次加镀上了一层更厚重的“正能量青年领袖”的金光。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国家级文化工程、大型晚会压轴、甚至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邀约。星耀的商务总监笑得合不拢嘴。
与此同时,由顾清涟那张《粤》专辑掀起的“粤语歌潮”,在资本的显微镜下,迅速显露出了的“钱景”。
音乐平台的“粤语怀旧金曲”专题播放量暴涨;
短视频上,只要博主翻唱粤语歌(尤其是顾清涟唱过的那几首),特别是带点港风滤镜的,流量都比平时好不少;
各大卫视和网络平台的综艺策划案里,“粤语”成了高频热词——什么《寻找粤语好声音》、《金曲粤唱越经典》……项目书像雪花一样飞向投资人的案头。
嗅觉灵敏的资本像鲨鱼闻到了血腥味,蜂拥而至。
一时间,沉寂多年的老牌粤语歌手们成了香饽饽。
他们的电话被打爆了,商演报价翻着跟头往上涨。
有些老歌手欣然复出,在怀旧综艺上唱着当年的代表作,引发一波“回忆杀”,赚得盆满钵满;
但也有些老歌手看着被过度消费的情怀和面目全非的舞台,摇头叹息,拒绝了天价邀约,觉得“味道不对了”。
更热闹的是“新粤语创作”这块。
音乐公司挥舞着支票本,到处寻找能写粤语歌的新人,或者能模仿顾清涟风格的创作者。
一夜之间,仿佛会写几句粤语歌词就能被包装成“下一个小顾清涟”。
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新粤语歌”充斥市场,有的旋律老套,有的歌词强行押韵、词不达意,只为了蹭上“粤语”和“顾清涟同款”的热度。
网络上开始出现批评的声音:“这是在消耗粤语歌的底蕴!”、“全是流水线产品,没一首能听的!”、“情怀不是这么卖的!”、“不懂能不能不要装懂?我真的服了,难听死了”。
顾清涟现象级影响力并不是谁都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