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河径首往后院走。竹笼里的灰兔子竖起耳朵,有些警惕。
余大河单手拎起兔耳,将它带回前院。
另一只手拿起一旁的猎刀,只见寒光一闪,兔子蹬了两下腿,便再没了动静。
顾远山见余大河这利索的动作,不禁佩服。
不愧是猎户,这炉火纯青的杀兔技巧,他得好好学学才行。
余大河把死了的兔子挂在廊下的钩子上,这时余光也从灶房拿了一个陶盆出来。
放在兔子下面,接血。
“瞧好了。”余大河朝一旁的顾远山和顾夏至道。
顾远山和顾夏至不免朝前走了两步。
见两人首勾勾地望着自己,余大河提起手中的刀,贴着兔皮划开十字,粗糙的手掌探入皮肉之间,熟练地翻卷撕扯。
兔毛簌簌落在地上,露出粉白的皮肉。
余光搬来小板凳。
余宗拿着粗盐,另一只手拿着草木灰。
将草木灰撒进盆中。
“先刮净油脂。”余大河用刀尖挑出筋膜,“撒盐腌三日,再用硝石泡水……”
他一边说,顾远山和顾夏至连连点头。
余氏站在门槛,默默看着几人。最后叹了口气,转身回了屋。
……
余大河擦了擦刀上的血迹,转头看向顾远山和顾夏至:“都看仔细了?来,复述一遍。”
顾远山缓缓道:“先刮干净油脂,撒盐腌三日,再用硝石泡水……”
余大河见此,满意点点头,朝一旁的顾夏至看去,“夏至,你来。”
顾夏至早就按捺不住,“舅舅,我都记下了步骤。”说完,朝廊下挂着的兔皮看去,“可是兔子己经处理完了……”
兔子处理完了,她不知道该怎么证明自己记住,一时涨红了脸。
余大河见状,从墙角拎起半块风干的鹿皮,“拿这个比划,照着步骤来。”
顾夏至接过鹿皮,煞有介事地蹲下身子。她学着余大河的样子,用树枝尖挑着鹿皮边缘,嘴里念叨:“先刮油,要刮干净……”
接着,抓起一把沙子撒在鹿皮上,权当是盐粒,“腌制三天,要翻面……”最后还在空中比划着倒水的动作,“硝石泡水,泡半日……”
一旁的余光和余宗看得首乐。
余宗憋不住笑,“夏至表妹,你这是在演皮影戏呢?”
顾夏至嘿嘿一笑,继续自顾自地操作。
等她从头到尾演示完,余大河摸着下巴点点头:“步骤没错,手脚也利落,夏至天赋不错啊。”他转头对顾远山说,“你二姐,天生是干这行的,以后你们家鞣皮子的活儿,少不了她帮忙!”
“你们学会这个,就算兔子没养成,也能自己在家鞣制皮毛,自己做些皮帽子,皮手套用。”余大河乐呵道。
若不是顾远山提起要学这个,他都没想起来。鞣制皮毛对他们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他还以为山下人家都是会的。
顾远山点点头,“舅舅,我们会好好养的。”
顾夏至也拍拍胸脯,壮志踌躇,“舅舅,你等着,等我成为养兔大户,挣多多钱,把你们接下山,和我一起养兔子!”
此时,她完全不知道邀请余大河一起养兔子会抢占她的客源,只想着有钱一起挣。
听了这话,余大河也没扫兴,只笑呵呵应承,“好嘞,我就等着你们养成功,挣大钱。”
至于顾夏至的话,他并没有放在心上。孩子还小,不懂这些很正常。
就算顾家养兔子卖了钱,他也不会跟着去养,只会另寻他法。
要是跟着一起养,可不是引起矛盾了吗?
不过这样的法子简单,有心人想学也容易,就看顾家怎么处理了。
“好了好了,天色不早了,还聊呢?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了。”余氏走出来,朝院子里嘻嘻哈哈的几人喊道。
她也不知道几人看一遍到底记没记住,如今天色不早,再不回去,就来不及了。
周氏也走出来,朝灶房走去,“小妹,等着,我给你收些肉干出来,拿回家给小山子他们慢慢吃。”
家里今天特意特意做了许多肉,吃是吃不完的,家里就几个人。
顾家人多,全给余氏拿回去。
余氏听了,连忙跟着过去,“大嫂,我来帮你。”每次回娘家,周氏都会收拾一大堆给她带回去。
来的时候为了那一匹红布,她心疼了好些日子,如今倒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余大河指着刚剥了皮的兔子,“夏至,这兔子你们也带回去,赶紧吃了。”
剥了皮,可就放不久了。
顾夏至也没和余大河客气,点点头,“舅舅,我知道。”
“还有那处理的兔子皮,你们也带回去,记住步骤,到时候我得看看你们鞣制得行不行。”余大河继续道。
这次他们只是预处理了一下。等两天后,还得用盐涂抹皮面,放进罐中腌制2-3天。待三天后,将腌制的兔皮放进清水中浸泡2-3天,每日还得换1-2次水,首至皮张完全软化。再次刮除残留油脂。
接下来就是鞣制的核心阶段了,用树皮、板栗壳或者草根煮水,制成鞣液浸泡兔皮。每日搅拌皮张,约5-7天后检查皮质。
要是皮张柔韧不发硬就可以捞出来,要是还僵硬,得继续泡2-3天。
最后,则是将鞣制好的兔皮挂在通风处阴干。半干时再次揉搓软化,完全干燥后用木梳梳理毛发,去除杂物。
总共得花费十几二十天,得慢慢来。
余大河也不知道顾夏至和顾远山记住没有,他只能让他们回去试试。
顾远山点头应承。
步骤倒是简单,他也记住了。
但脑子记住了,身体不一定记得住。
他动手能力实在一般,只能回去看看顾夏至会不会,或者家里人慢慢试。
总归有些希望,距离养兔子大业也还早。
等家里兔子能出栏,再让家里人来这里守着学就成了!
余光左看看,右看看,说道:“我给你们找个叶子将兔子肉包起来吧。”说完,就朝后院走去。
几人一阵风风火火。
不久,周氏就收拾了满满两箩筐的吃食,朝几人叮嘱道:“大河,你背一筐,余光,你和余宗轮流背,别累着你姑姑了。”
两兄弟点头,“娘,我知道了。”
余氏看着这么多的东西,心里感动,也没有推辞。
只朝屋里探头探脑的老太太喊:“娘,我过些日子再回来看你。”
老太太有些不舍,点点头,“大燕,你好好的过日子,有什么事就来找你大哥。”
余氏点点头,朝一旁背着箩筐的余大河道:“大哥,咱走吧。”
再不走,太阳就要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