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西北风如同刮骨的钢刀,在黄土高原的沟壑峁梁间肆虐。这里没有太原春节的喧嚣,只有钻井平台的轰鸣与狂风的嘶吼交织,奏响着一曲充满钢铁意志与未知挑战的工业序曲。
李云龙的新一团,此刻己不再是纯粹的作战部队,更像是一支披着军装的特殊工程兵团。他们的任务不再是攻克城池,而是征服脚下这片蕴藏着“工业血液”的古老土地。一条由钢铁意志和现代机械(部分来自林小川)共同浇筑的“生命线”——从山西太原延伸而来的简易公路和修复的铁路支线——终于抵达了延长。这条路上,奔驰着的不再仅仅是军队和补给,更多的是笨重的钻机部件、粗大的输油管、高耸的炼塔模块,以及一车车充满期待与忐忑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核心人物:孙工(代号“磐石”)
背景:年近五十,早年留学漂亮国学习地质与石油工程,归国后曾在玉门等地进行勘探,因战乱和技术限制壮志难酬。听闻八路军在陕北发现油苗并决心开采,毅然穿越重重封锁线投奔而来。他沉默寡言,脸上刻着风霜与执着,对石油有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
困境:他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严酷的自然环境: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滴水成冰,设备启动困难,管线易冻裂。狂风卷起的沙尘暴能见度极低,随时可能掩埋工地。工人们的手脚冻伤是家常便饭。
技术断层: 虽然林小川提供了超越时代的钻机(如旋转钻机)和关键设备(如深井泵、早期催化裂化装置的核心部件),但操作它们的工人和技术员大多是从矿工、铁匠甚至农民中选拔培养的,对现代石油工业几乎一无所知。看懂英文说明书、精确控制钻井参数、理解复杂的炼化流程,每一步都异常艰难。孙工常常需要手把手地教,用最浅显的比喻解释深奥的原理。
时间压力: 部队的坦克、汽车嗷嗷待哺,整个根据地对能源独立的渴望如同烈火。上级的要求只有一个字:快!但石油勘探开发,尤其是深层油藏,充满了不确定性。孙工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常彻夜不眠地守在钻台旁,盯着仪表盘,分析岩屑。
资源匮乏:特种钢材、高级润滑油、精密仪器备件…尽管林小川可以无限供应,但是漫长的路途还是一种问题。每一次设备故障都意味着漫长的等待(等配件穿越)或艰难的土法修复(孙工带领技术骨干用简陋条件硬扛)。
攻坚时刻:
第一口深探井(延一井)的钻探过程堪称磨难。钻头在坚硬的岩层中艰难掘进,多次遭遇复杂地层,出现井壁坍塌、泥浆漏失等险情。一次严重的卡钻事故几乎让所有人绝望。钻杆被死死卡在数千米深的地下,动弹不得。
“孙工!怎么办?再拖下去,井就废了!” 现场负责人急得嘴角起泡。
孙工蹲在泥浆池边,抓起一把带着油花的岩屑,凑到鼻子前闻了闻,又仔细观察着泥浆的返出情况。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决断:“停钻!循环加重泥浆!准备‘震击器’(一种解卡工具,林小川现代购买的)!通知李团长,我需要他工兵营的爆破好手待命,准备在钻杆周围进行小规模、精确的松动爆破!”
在孙工近乎赌博般的指挥下,在李云龙工兵精准的爆破配合下,在工人们不眠不休的操作下,震击器发出沉闷而有力的撞击声…一天一夜后,卡死的钻杆奇迹般地松动了!当钻头再次旋转起来的那一刻,整个井场爆发出劫后余生的欢呼!
1940年1月6日,清晨。寒风依旧刺骨。延一井钻至设计深度。孙工亲自指挥进行关键的“试油”作业。
随着沉重的防喷阀被缓缓打开…起初是刺耳的气流尖啸,紧接着,一股粘稠、漆黑、散发着浓烈特殊气味的液体,在巨大的压力下,猛烈地喷涌而出!它撞击着钢铁管线,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咆哮,如同沉睡巨龙的苏醒!
“出油了!出油了!是工业油流!” 孙工的嘶吼声瞬间被巨大的声浪淹没。这位一向沉稳的专家,此刻泪流满面,像个孩子一样又哭又笑。他扑上去,不顾油污,用手捧起那滚烫、粘稠的黑色液体,感受着它在指间流淌的分量——这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希望!
消息通过加密电波,瞬间传遍根据地高层。整个陕北沸腾了!工人们拥抱在一起,战士们朝天鸣枪(被及时制止)庆祝。李云龙咧着大嘴,拍着满是油污的钻机:“他娘的!这黑乎乎的东西,比打下一个县城还带劲!”
出油只是第一步。旁边紧急建设的简易炼油厂(主体由林小川提供预制模块组装,核心催化裂化装置由孙工团队日夜调试)立刻投入运行。提炼的过程同样充满挑战,温度控制、催化剂活性、分馏精度…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引发事故。
孙工带领着刚刚放下锄头、拿起扳手的工人们,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他们记录下每一个参数,处理每一次异常,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反复测试油品。失败过,沮丧过,但希望就在眼前。
1940年1月底:经过无数次调试和改进,炼油厂终于稳定产出符合标准的92号车用汽油和0号柴油!第一桶合格的汽油被小心翼翼地注入李云龙心爱的59式坦克油箱。当引擎发出澎湃有力的轰鸣,平稳启动时,现场再次欢声雷动!这意味着八路军的机械化部队,从此拥有了稳定可靠的“血液”!
1940年2月中旬:更大的突破到来!在孙工团队对工艺进行极限优化,并利用了林小川提供的一种关键添加剂后,炼油厂成功分馏出纯度极高的航空煤油!当一小瓶清澈如水的煤油样品被送到简陋的航空研究小组正在研究林小川提供的骁龙和歼七飞机以及资料时,负责人激动得手都在颤抖:“这…这就是喷气式飞机的‘粮食’!我们…我们真的有了!”
陕北,这片贫瘠的黄土高原,喷涌出了改变整个东亚战局,甚至世界格局的“黑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