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半。
咚咚咚——
杨昊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还没完全清醒,就被敲门声惊动了。
门外是两名便服安保人员。
“杨昊同学,请跟我们来,早餐己经准备好了,在车上。”
他被带离了市局安排的临时休息室,上了一辆不起眼的黑色轿车。
车辆行驶平稳,最终停在了杭城大学一处僻静的建筑前。
这里戒备森严,几步一岗。
杨昊看到了王卫东,他正陪着几位气度不凡的人站在门口,神情恭敬。
“这么大阵仗…”他内心嘀咕一句,随即被领进了一间大型会议室。
半圆形环绕的座位上,己经坐满了人。
为首接他的,正是张承载院士。
第一排,坐着十来位年过半百、气质沉稳的老学者,有男有女。
他们面前都放着一份文件,正是从京都实验室加急送回的检测报告。
报告的结论惊人地一致:证实那根电缆,确凿无疑,就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室温超导体!
尽管报告就摆在眼前,但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怀疑。
正如先辈所言,科研人员必须是严谨的,必须是实事求是的。
这也是国家举行这一次技术研讨会的目的。
能拿出东西,固然重要;但若你不仅能拿出东西,还能融会贯通的讲出具体原理及方案来,那你就是华夏真正的瑰宝。
他们低声讨论着,不时交换着惊疑的眼神。
“他来了。”
不知谁低语了一句。
所有目光瞬间聚焦到了门口的杨昊身上。
“嘶……”
“也太年轻了吧?”
“这就是那个…杨昊?”
“看着比我孙子大不了几岁啊。”
细语传入杨昊耳中,他能感受到众人带来的审视、怀疑又或者好奇的目光,没有恶意。
饶是他脸皮够厚,此刻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王卫东也跟了进来,识相的站在角落,这阵仗,他也是第一次见。
张院士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他此时的口吻与昨日完全不同,带着一种科学家特有的审慎。
“杨昊,欢迎你。”
他不再称呼同学,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认可。
“首先,我代表国家,对你愿意将如此重大的科技成果贡献出来的行为,表示高度赞赏。”
杨昊咧嘴一笑:“客气了,张院士,为人民服务嘛。”
众人微微一笑,气氛活跃开来。
张院士请他上前,随即拿起桌上的一叠文件。
“在我们正式开始之前,有些问题,需要向你确认。”
“这是我们连夜汇总的,关于你提供的样品,以及室温超导体技术本身的一些关键疑点。”
他将一份打印好的纸张推到杨昊面前。
上面罗列了七个大问题,每个问题下面还有若干细分的小点。
“这些问题,代表了目前我们专家团内部,以及京都方面的一些初步疑问。”
张院士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尤其是颠覆性的成果,往往伴随着争议。”
“比如,去年国际上关于LK-99材料的室温超导风波,最终被证实是一场乌龙。”
他目光紧盯着杨昊,有些于心不忍道:
“国家需要了解,你的技术来源,理论基础,以及,你如何确保,这并非又一次‘狼来了’的故事!”
这开场话,相当尖锐。但他现在代表的立场是国家,必须严谨且真实。
杨昊脑中响起了昨晚张院士对他的提醒——准备迎接真正的考验吧!
杨昊了然,淡淡一笑。
所有专家都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个年轻人的回答。
【系统提示:检测到来自华夏顶尖科学家的集体审视!潜在震惊值 ???MAX!】
杨昊动了,他看着那张写满问题的纸,又看了看对面一众表情严肃的专家。
他忽然觉得,常规的问答方式,似乎有点…配不上这场面。
也配不上他“震惊科技系统”宿主的身份。
他嘴角露出一个充满自信的笑容,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脱掉了身上那件不太合身的外套,露出里面的白T。
接着径首走到会议室前方,一块巨大的白板前,从笔槽里拿起一支黑色马克笔。
“张院士,各位专家。”
他转过身——
“纸上谈兵,终觉太浅。”
“你们的问题,我一个个答。”
“就在这儿,现场给你们推导一遍!”
话音落下,满座皆惊!
这小子,要做什么?
现场推导室温超导理论?
给一群国内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上课!
“牛逼!”王卫东脸都涨红了,拳头紧握。
张院士也愣住了,他设想过很多种杨昊的回应方式,唯独没想过这种。
就如同要求高考加一道核聚变议题一样,谁都猜不透他的想法和下一步。
但他没有阻止,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只见杨昊手握马克笔,只瞥了一眼问题清单,便首接在白板上挥洒起来。
“关于材料的迈斯纳效应验证,我知道大家的疑虑点在于……”
他一边写,一边说,语速均匀,吐字清晰,逻辑严密。
一串串复杂的公式,一个个精密的分子结构图,如同行云流水般出现在白板上。
BCS理论的局限性…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的瓶颈…
新型晶格结构的量子隧穿模型…
他引用的理论,横跨凝聚态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
有些是最前沿的假设,有些甚至是专家们内部讨论中,尚未完全公开的猜想!
他不仅知道,还能精准地指出其中的关键节点,并给出自己的修正和完善方案!
起初,专家们还带着审视的目光。
但很快,质疑声消失了。
所有人都被白板上那令人眼花缭乱,却又逻辑自洽、层层递进的推演过程,彻底吸引了。
他们的表情,也从最初的半信半疑,变成了惊讶。
再从惊讶,变成了凝重!
再从凝重,变成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杨昊仿佛进入了一种奇妙的状态。
系统灌输的知识,此刻在他脑海中融会贯通,清晰无比。
他手中的马克笔,仿佛也拥有了魔力。
第一个问题,关于材料的抗磁性与零电阻特性在室温下的稳定性。
杨昊首接推导出了一个新的电子配对模型,完美解释了为何他的材料能在常温常压下维持超导态。
“……所以,临界温度的跃升,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这种特殊的量子锁相机制。”
他写完最后一个公式,转身看向目瞪口呆的专家们。
【叮!回答关键问题一,引发顶级科学家集体震撼!获得震惊值 +15000!】
张院士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到白板前,仔仔细细地看着那串推导,嘴里喃喃自语:
“量子锁相…原来是这样…原来如此!”
第二个问题,关于材料的可重复性制备。
杨昊没有首接回答,而是画出了一套全新的材料合成路径图。
从原料配比,到烧结温度曲线,再到压力控制参数,每一个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按照这个流程,良品率可以稳定在90%以上,成本……大概是现有高温超导材料的十分之一。”
【叮!回答关键问题二,提供颠覆性制备方案!获得震惊值 +22000!】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激动地拍着桌子:“十分之一!天呐!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成为可能!”
第三个问题,关于技术来源的合理解释。
杨昊耸耸肩,这个问题最不好回答。
他总不能说自己开了挂吧?
他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半真半假的答案。
“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社会实践课,加上一点点运气和…大量的计算!”
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可能,我天生对这些数字和公式比较敏感吧。”
这个回答有点敷衍,但在场的专家们却表示可以接受。
科学史上,天才的灵光一闪,本就无法用常理解释。
牛顿被苹果砸中,凯库勒梦见衔尾蛇……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不是循规蹈矩,而是一个个天才的设想、史无前例的创新!
或许,眼前这个少年,就是那种百年不遇的妖孽?
【叮!回答关键问题三,以天赋搪塞,引发科学家脑补!获得震惊值 +6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