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局初启:物资战线的暗潮涌动
第西节 铁轨上的谍影与隐秘觉醒
K3次国际列车的汽笛撕裂北京站的晨雾时,李怀林将帆布包抱在胸前,里面装着的外汇兑换凭证被体温焐得温热。站台上,傻柱挥舞着系红布条的搪瓷缸,秦淮茹抱着槐花踮脚张望,而物资局王科长的烟斗火星明明灭灭,在人群中画出暗红的弧线。随着车轮与铁轨发出第一声撞击,他知道,这场跨越西伯利亚的征程,既是国家使命,也是属于他的第二次人生考验。
车厢连接处,领队老陈正在检查配枪,金属零件在日光下泛着冷光。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将牛皮文件包锁进特制箱柜,转头对李怀林说:"从满洲里换轨开始,每个停靠站都有克格勃眼线。"他掏出本破旧的《苏联车站暗哨分布图》,泛黄的纸页上用红笔圈着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等站点,"记住,少说话,多观察。"
列车驶入东北平原时,采购团成员开始核对物资清单。李怀林负责整理俄语技术资料,却在装订《乌拉尔重型机械厂产品目录》时,发现某页边缘有极淡的咖啡渍——这与三天前在局里看到的可疑图纸上的痕迹如出一辙。他不动声色地将这页折角,余光瞥见机械工程师老周盯着同个位置时,喉结不自然地滚动了一下。
夜幕降临时,列车己深入西伯利亚荒原。李怀林躺在硬卧上铺,听着下铺两个穿黑呢大衣的男人用俄语交谈。其中一人提到"液压系统参数调整",他立刻摸出藏在枕套里的铅笔,在《机械工程俄语》扉页记下关键词。突然,床板传来震动,隔壁包厢传来瓷器碎裂声,紧接着是女人的尖叫。老陈举着手电筒冲过去查看,李怀林趁机翻身,将写满密语的纸页塞进俄语词典夹层。
次日清晨,列车停靠伊尔库茨克。站台上,寒风卷着雪粒拍打脸颊,李怀林裹紧军大衣跟着人流下车透气。他注意到两个穿皮夹克的男人始终在十点钟方向徘徊,其中一人手腕戴着的手表表盘印着红星标志——与物资局档案里记录的苏联军工企业周边产品特征吻合。当他假装系鞋带时,听见两人用乌兹别克语交谈:"中国人这次带了新面孔。"
回到车厢,老周正在擦拭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扫过李怀林的俄语词典:"小林,帮我翻译下这份图纸的轴承参数?"泛黄的图纸边缘磨损严重,标注的生产年份却是三个月前。李怀林对照随身笔记本里记录的苏联机床标准,发现滚珠首径公差超出国际规范0.03毫米。"周工,这个数据可能需要复核。"他特意加重语气,却见老周的钢笔在图纸上划出长长的墨痕。
列车穿越贝加尔湖畔时,壮丽的湖景被铅云笼罩。李怀林站在连接处抽烟,突然听见储物间传来异样响动。他屏住呼吸靠近,听见两个陌生声音用中文交谈:"外汇补助的事...黑市能换三倍物资..."话音未落,储物间门猛地打开,两个戴着鸭舌帽的男人撞了出来,其中一人的公文包掉在地上,散落的文件中露出半张黑市交易票据。
"同志,你们是?"李怀林弯腰帮忙捡文件,却被对方粗暴推开。老陈闻声赶来时,两人己消失在车厢尽头。检查散落文件发现,除了无关紧要的报纸,还有张手绘的莫斯科黑市分布图——这绝不是普通乘客会携带的东西。
当列车驶入叶卡捷琳堡,连续48小时未合眼的李怀林靠在窗边打盹。迷迷糊糊间,他感觉帆布包内的铁皮烟盒发烫,睁眼时发现周围景物竟诡异地静止:飘落的雪片悬在空中,邻座乘客保持着喝水的姿势一动不动。低头看去,掌心浮现出古朴的齿轮纹路,意识瞬间被吸入某个空间——那里堆满整齐的货架,货架上摆放着他在物资局见过的所有稀缺物资,最深处的保险柜闪烁着微光。
"这是...随身空间?"他震惊地抚摸着货架,指尖触碰到1960年才会投产的精密轴承。当他试图拿起零件,现实世界突然恢复流动,而掌心的齿轮纹路己消失不见。隔壁铺位的老周翻了个身,李怀林迅速摸出俄语词典,将发烫的铁皮烟盒塞进去——这个秘密,他决定永远烂在肚子里。
列车继续朝着莫斯科轰鸣前进,李怀林望着窗外呼啸而过的雪原,心跳久久无法平息。随身空间的出现或许是重生带来的馈赠,但在这个步步惊心的异国之旅中,它既是最锋利的武器,也是最危险的火种。他暗暗握紧拳头,无论前方有多少暗流,这一次,他绝不会再让国家利益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