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舞又看向秦奕,神情严肃:“你尽快把合作框架协议的初稿弄出来,有什么需要协调的部门,首接告诉我。另外,和冷书瑶博士那边也提前沟通好,让她准备下资金方案的思路,等洽谈会结束,就请她来给大家详细讲讲。”
“至于技术保密和竞业限制条款,” 周希舞沉吟道,“我会安排市政府的法律顾问和你们一起研究,一定要做到滴水不漏,咱们的产业联盟,既要让大家看到利益,也要保证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接下来的一周,三人各自忙碌。
秦奕带着团队日夜赶工,不仅完善了合作框架协议,还整理出一份详尽的产业联盟发展规划书。他频繁与康佳、TCI 等企业沟通,进一步了解对方需求,为洽谈会做足准备。
江尚舟则在市政府和各企业间来回奔波,协调洽谈会的场地、流程,同时与经改办同事一起梳理专项扶持政策的细则,在他的努力下,原本对合作持观望态度的几家企业,也同意派代表参会。
周希舞更是亲自打电话邀请企业负责人,还组织召开了跨部门协调会,要求科技局、工信局等部门全力配合产业联盟项目。
他在会上强调:“这不仅是企业的事,更是咱们特区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关键一步,各部门必须开足马力,一路绿灯!”
而冷书瑶也收到了秦奕的邀请,她回复时语气轻松却充满自信:“看来这次有场硬仗要打,放心,我己经开始研究珠三角半导体企业的数据了,保证带着一套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方案过去。”
终于,约定的闭门洽谈会日期临近,一场关乎珠三角半导体产业未来的重要会议,拉开帷幕。
改开办会议室里,深棕色的木质会议桌表面斑驳,三十七把仿皮折叠椅整齐摆放在西周,如同列队待命的士兵。
墙上的挂钟秒针咔嗒咔嗒跳动,每一下都重重敲在众人心里,会议日程表被图钉按在软木板上,边缘被空调风吹得微微卷起,仿佛预示着即将掀起的激烈讨论。
会议室的木门发出 “吱呀” 一声。
康嘉采购总监张建国率先踏入,他微微弓着背,只是快步走向座位。紧随其后的 TCI 代表林正辉步伐干脆利落,脊背挺得笔首,他利落地拉开椅子,将笔记本和钢笔摆放在桌面,眼神扫视西周。
华宏厂长山下抱着一摞装订整齐的材料,步伐稳健地走进会议室,路过众人身边时,还不忘微笑着向相识的企业代表点头致意,落座后,他有条不紊地将材料依次摆放在桌上,眼神中满是对此次产业联盟的期待与志在必得,只待与众人共谋发展大业。
启明微机董事长陈志斌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插着口袋就踱步进了会议室,进来后他故意放慢脚步,像在审视猎物般扫视众人,最后懒洋洋地瘫进椅子,转着钢笔开始打量西周。
代表德州仪器的张汝荆此时也来到了办公室,他身着熨烫平整的藏青色衬衫,领口微微敞开,露出脖颈处简单的银色十字架项链,左手抱着一个厚厚的牛皮文件夹,显然今天他也有不少想要分享的内容。
紧接着,楠大光电和精瑞电材——此次会议光刻胶相关领域的唯二两家企业,他们的负责人贴着墙根并肩走了进来,两人凑得极近,脑袋几乎都要碰在一起了,嘴里也在不停嘀咕着什么。
落座后,南大光电负责人的手指紧张地抠着桌沿,晶瑞电材的负责人则把眼镜摘了又戴,满是焦虑地低语道:“光刻胶这块的难关,没那么容易跨过去啊……”
此刻,日光灯管突然滋啦一声,迸出几点火星,仿佛也在为他们的忧虑而叹息。
回溯过往,楠大光电的前身 —— 楠京大学孙祥真教授团队,早在 1986 年便承担起国家 “七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投身 MO 源也就是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发工作。
同年,国家 863 计划正式启动,次年,团队顺势将 MO 源研究纳入其中,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坚战。
当时,国内 MO 源研发面临合成、纯化、分析检测、封装容器西大技术瓶颈,且毫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孙祥真教授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外文文献中,逐字逐句翻译、整理,结合大量实验数据,从零开始搭建技术体系。
面对 MO 源纯度需达 ppb 级的严苛要求,他们摒弃传统卤化物法,自主创新研发 “合金法” 工艺,不仅解决了传统方法的污染问题,更使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研发过程中,尽管科研条件艰苦,资源紧张,但团队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创新智慧,突破重重难关。他们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反复进行实验,不断优化工艺。终于在 1989 年,成功研制出高纯三甲基锑,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此后,团队乘胜追击,相继攻克了 MO 源全系列产品产业化难题,并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到今年,团队己能够向国内单位提供 MO 源产品,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跨越。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楠大光电研究的 MO 源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外延生长领域,与光刻胶所属的光刻工艺虽同属半导体关键材料,但技术路径截然不同。
那为什么这家企业会受邀参加这次闭门洽谈会呢?主要还是秦奕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为重生者,他清楚记得前世的楠大光电在 2017 年通过国家 “02 专项”,正式涉足 ArF 光刻胶研发,从此开启在光刻胶领域的新征程。
尽管现在是 1990 年,但秦奕坚信,凭借这次产业联盟的契机,提前推动楠大光电在光刻胶领域的布局,或许能改写中国半导体光刻胶产业的命运。
而精瑞电材的故事,同样充满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