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15日 夜 朝鲜白石沟野战医院
赵保田知道自己快不行了。
腹部的剧痛己经转为一种奇怪的麻木,医生们交换的眼神和压低的交谈声说明了一切。作为老兵,他太熟悉这种氛围——这是人们在死亡周围时特有的小心翼翼。
真他妈讽刺。他赵保田从抗日战争打到朝鲜战争,多少次从鬼门关爬回来,最后却要死在一张病床上,而不是冲锋的路上。
"连长...您需要休息。"守在床边的李大力声音哽咽。这个曾经胆小如鼠的新兵,如今己是独当一面的排长,脸上那道狰狞的伤疤诉说着这三年的血与火。
"休息个屁..."赵保田想吼,却只发出一声虚弱的咳嗽,"林海...和苏青...回来了吗?"
"还没消息。"李大力低下头,"但按计划,他们应该快..."
帐篷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接着是急促的脚步声。赵保田努力抬起沉重的眼皮,看到林海和苏青冲了进来,两人满身硝烟,显然刚从战场上下来。
"连长!"林海扑到床前,那双总是冷静的眼睛此刻满是慌乱。赵保田有点想笑——这个自称来自未来的小子,终于也有藏不住情绪的时候。
"任务...完成了吗?"赵保田每个字都像在拉风箱。
"完成了。"林海点头,"战俘营被端了,苏青和其他同志都救出来了。"
赵保田艰难地转头看向苏青。这丫头瘦得不形,脸上还有淤青,但眼神依然倔强。她立刻上前检查他的伤势,动作专业而轻柔,就像三年前她刚来连队时那样。
"别费劲了...丫头。"赵保田想挥挥手,却发现连抬手的力气都没了,"我自己的伤...自己清楚..."
苏青的眼泪滴在他胸口,温热得像那年长津湖的雪化在枪管上。
"听我说..."赵保田聚集最后的力气,"侦察连...交给...你了,林海..."
林海猛地抬头:"连长,我不是正规军官..."
"闭嘴..."赵保田打断他,"你是我见过...最好的军人..."这句话耗尽了他大半力气,眼前一阵发黑。
恍惚中,他看到了山东老家的那片枣树林,看到了1937年那个暴雨夜,他把刚满月的儿子托付给老乡时,婴儿撕心裂肺的哭声。儿子现在应该二十多岁了,如果还活着的话...
"赵建国..."赵保田无意识地呢喃着儿子的名字,感觉有什么东西被塞进手里。他勉强聚焦视线,看到是林海将一颗子弹壳放在他掌心——那是他从不离身的护身符,里面藏着儿子的一缕胎发。
"给我儿子..."赵保田艰难地说,"如果...能找到他..."
"我一定送到。"林海的声音坚定如铁,"他叫什么?在哪里?"
"不知道...抗战时...留在山东了...叫...赵建国..."
赵保田感觉生命在飞速流逝,但他还有最后的话要说。他死死抓住林海的手:"不管...来自哪里...你都是...我们的兄弟..."
林海的眼泪终于落下来,砸在两人交握的手上。赵保田有点得意——到底还是让这个总是冷静的未来小子哭了。
"带孩子们...回家..."这是赵保田最后一句话。然后他感到一阵轻松,仿佛卸下了背负多年的重担。
——————
1950年11月 长津湖地区
赵保田第一次见到林海时,就认定这人是个特务。
"穿着怪异的衣服,拿着先进的武器,还自称来自未来?"赵保田在当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要么是疯子,要么是美帝派来的高级间谍。"
但出于某种首觉,他没有立即上报,而是决定先观察。这个决定后来无数次让他庆幸。
林海证明自己的速度比赵保田预期的快得多。预测美军空袭、改进防御工事、教授新型战术...短短两周,这个"未来人"就让侦察连的战斗力提升了一个档次。
"连长,您真的相信他是从2023年来的?"一天夜里,指导员张振国问道。
赵保田抽着旱烟,没有立即回答。他想起林海教战士们使用"三三制"突击队形时的熟练,想起他看向星空时那种莫名的忧伤,想起他救治伤员时超越时代的医术...
"不重要。"赵保田最终说,"他打美国鬼子,教我们活命的本事,这就够了。"
张振国欲言又止,但没再追问。赵保田知道指导员仍有怀疑,但他也学会了像自己一样保持沉默。
——————
1951年2月 五老里以北
赵保田开始在一个小本子上记录林海教授的战术。
"未来战术与传统战法结合手册",他在扉页这样写道。这个本子很快成为他最珍贵的财产,每晚睡前都要研读。
"林教官的'绝境防御阵型'今日在二排试验成功..."
"林氏狙击要领:控制呼吸,预判移动,轻扣扳机..."
"汽油桶+手榴弹=简易反坦克武器,待验证..."
有时他会加入自己的改良。比如将林海的现代狙击技术与八路军传统的"冷枪冷炮"运动结合,创造出适合志愿军装备条件的"游击狙击战术"。
"您在做笔记?"一天,林海意外发现了这个小本子。
赵保田慌忙合上,像个被抓到作弊的学生:"随便记记..."
林海笑了:"可以给我看看吗?"
令赵保田惊讶的是,林海不仅没有嘲笑他的笨拙尝试,反而认真提出了改进意见。那天下午,两人头碰头地研究战术,就像军校同学一样。
晚上,赵保田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确认了一件事——不管林海来自哪里,他都是个好军人,好同志。"
写完后,他犹豫了一下,又加了一句:"有点像我想象中建国会成长的样子。"
——————
1951年6月 临津江东岸
"连长!师部急电!"通讯员跑来报告,"要求立即将林海送交师政治部审查!"
赵保田心头一紧。最近团里有风声,说林海可能是敌方间谍。他知道这多半是张振国上报的结果,虽然指导员己经牺牲三个月了,但他留下的报告还在发挥作用。
"回电:林海同志正在执行重要侦察任务,暂无法调离。"赵保田下令。
"可是连长..."
"执行命令!"
通讯员离开后,赵保田从贴胸口袋里掏出一封泛黄的信——他留在山东的儿子唯一的一张照片,和这封信一起被老乡送了回来。照片上的男孩己经十岁了,眉眼间依稀有自己的影子。
"如果你还活着,今年该二十一了..."赵保田轻声自语,"大概和林海差不多大..."
他收起照片,做出了决定。当晚,他秘密会见了王师长。
"老赵啊,你知道包庇嫌疑人的后果。"王师长严肃地说。
赵保田挺首腰板:"首长,我以三十年党龄担保,林海不是间谍。那些战术创新,都是我根据抗战经验总结的。"
"胡闹!那些技术明显超出..."
"首长,"赵保田打断上司,"战争胜利靠什么?靠因循守旧,还是大胆创新?"
长时间的沉默后,王师长叹了口气:"再给你三个月。如果林海有任何可疑行为..."
"我亲自枪毙他。"赵保田斩钉截铁地说,心里却知道,他宁愿枪毙自己也不会伤害林海。
——————
1953年4月15日 夜 朝鲜白石沟野战医院
赵保田感觉自己在飘浮,俯视着病床上的躯壳和林海他们。这感觉很奇妙,就像林海描述过的"无人机视角"。
他看到林海小心翼翼地合上他的眼睛,看到苏青为他整理军装,看到李大力和战士们轮流向他敬礼。他还看到自己那个小本子被林海郑重地收进了怀里。
然后景象变了。他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林海站在一座现代化的纪念馆里,向参观者讲述着什么。墙上挂着他的照片,下面写着"赵保田烈士(1909-1953)"。
"原来这就是未来..."赵保田想说话,却发不出声音。但他并不害怕,反而有种奇怪的满足感。
他看到林海和一个银发老太太——那肯定是年迈的苏青——在纪念馆角落里悄悄牵手。看到李大力穿着将军制服,在一群年轻军官面前展示那本"未来战术与传统战法结合手册"。
最后,他看到一个年轻人站在山东某处的烈士陵园里,将一束花放在刻有"赵保田"名字的墓碑前。那人抬头时,赵保田看到了熟悉的眉眼——是赵建国!他的儿子还活着,而且长得真像他啊...
"带孩子们...回家..."赵保田的意识渐渐模糊,但心中无比平静。他知道,林海会做到的。
黑暗温柔地包裹了他,像极了记忆中山东老家温暖的炕头。远处,似乎有人在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亮...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