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腐败史

第 3章 第一节宋朝 冗官现象背后的腐败问题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国腐败史
作者:
曹秀
本章字数:
11000
更新时间:
2025-06-03

第三章:唐宋时期的腐败与变革(唐宋)

第一节:宋朝 “冗官” 现象背后的腐败问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宋朝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其 “冗官” 现象以及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却成为了影响宋朝国运兴衰的一个关键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宋朝 “分化事权” 策略与 “冗官” 现象的产生

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鉴于前朝藩镇割据、权臣乱政等导致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为了从根本上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政治举措,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 “分化事权” 策略。

(一)“分化事权” 的初衷与实施方式

宋朝的统治者意图通过将权力分散开来,使得各个部门、各级官员之间相互牵制,避免出现某一势力或个人独揽大权的局面。在行政方面,原本较为集中的官职职权被进行了细致的切割。例如,在中央机构中,设立了众多的官职来分管各类事务,像宰相这一职位,不再像唐朝时期那样拥有高度集中的决策权和行政权,而是增设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多个官职来分割宰相的权力。参知政事协助宰相处理政务,分担了一部分行政事务的决策工作;枢密使则专门掌管军事方面的政令,将军事权力从宰相职权中剥离出来;三司使负责财政收支等重要经济事务,使得财政大权也不再由宰相一手把控。

在地球上,同样如此。宋朝将地方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进行了分离。地方长官虽然看似统管一方事务,但实际上,其军事指挥权被收归中央的禁军体系,地方的财政收入也要大部分上缴中央,而新设立的诸多转运使等官职,则负责对地方财政进行监管和调配。同时,在地方还增设了通判这一官职,通判有权对地方长官的政务处理进行监督,并且可以首接向中央汇报情况,从而对地方主官形成了有力的制约。

(二)“冗官” 现象的凸显及其规模

这种 “分化事权” 的策略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官僚体系的迅速膨胀。为了填充众多细分后的官职岗位,宋朝不断地通过科举考试、恩荫制度等多种途径来大量选拔官员。科举考试的规模相较于前朝进一步扩大,录取的人数大幅增加。每次科举考试,往往会有众多的学子通过不同层级的考试进入仕途,从乡试、省试到殿试,层层选拔后,最终能够入朝为官的人数颇为可观。而且,宋朝的科举考试科目设置也较为多样,除了传统的进士科等,还有明经、明法等科目,为不同专长的人才提供了入仕的机会,这也使得进入官僚体系的人员来源更加广泛。

恩荫制度更是成为了 “冗官” 现象加剧的一个重要推手。宋朝规定,官员可以依据自身的品级,为自己的亲属、门客等谋取官职。高级官员能够荫庇的人数众多,从子孙到旁系亲属,甚至是门客等都有机会凭借恩荫进入官场。如此一来,大量缺乏真才实学、仅凭家族背景的人员涌入官僚队伍,使得官员数量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据史料记载,在宋仁宗时期,官员数量己经达到了一个极为庞大的规模,各级各类的官员充斥着朝堂和地方衙门,出现了 “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 的状况,整个官僚体系变得臃肿不堪,“冗官” 现象愈发严重,成为了宋朝政治格局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二、“冗官” 引发的职位竞争与贿赂腐败

随着官员数量的激增,有限的职位晋升空间变得愈发紧张,职位竞争也日益激烈起来,而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恰恰为腐败行为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激烈的职位竞争态势

在宋朝的官场中,官员们都怀揣着晋升的渴望,期望能够在仕途上不断攀升,获取更高的权力、地位以及与之相伴的优厚待遇。然而,面对众多同级别官员竞争有限的高级职位,这种美好的愿景变得遥不可及。例如,在中央的六部之中,从主事到郎中、侍郎等各级官职,每一个晋升机会都会引来众多官员的觊觎。地方上亦是如此,从知县到知州,再到更高层级的地方长官职位,竞争同样激烈。官员们需要在政绩考核、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展现出优势,才有可能脱颖而出。但由于官员数量过多,即使有一定的政绩,也很难保证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顺利获得升迁。

(二)贿赂上级与攀附权贵的腐败手段

在这样残酷的职位竞争环境下,一部分官员为了寻求升迁的机会,开始不择手段,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通过贿赂上级来获取青睐。他们会精心准备各种珍贵的财物,诸如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等,暗中送给那些掌握着官员任免权的上级官员。这些贿赂行为往往十分隐蔽,有的是在节庆之时,以贺礼的名义行贿赂之实;有的则是通过中间人牵线搭桥,在私下的场合进行交易。例如,某州的通判想要晋升为知州,他打听到上司转运使喜好收集名人字画,便西处搜罗珍贵的字画作品,花费重金购得后,趁拜访转运使的机会,将字画献上,同时委婉地表达自己对更高职位的渴望,期望转运使能够在向朝廷举荐官员时为自己美言几句。

除了贿赂上级,攀附权贵也是许多官员常用的手段。宋朝的官场中存在着诸多的权贵集团,他们或是皇室宗亲的亲属,或是朝中重臣的亲信势力。一些官员会想尽办法与这些权贵搭上关系,通过联姻、认干亲或者充当门客等方式,进入他们的圈子,从而借助权贵的影响力来为自己的仕途助力。比如,有的低级官员得知某位朝中大臣喜好结交文人墨客,便常常以文人的身份去拜访这位大臣,投其所好地献上自己创作的诗词文章,久而久之,获得了大臣的赏识,进而在职位晋升时得到了关照。这些通过贿赂和攀附权贵来谋求升迁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宋朝官场的正常秩序,使得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员可能因为不屑于使用这些不正当手段而被埋没,而那些善于钻营的官员却能够平步青云,导致官场风气日益污浊。

三、官员考核中的腐败问题

官员考核本应是对官员任职期间表现进行客观评价、督促官员尽职履责的重要机制,然而在宋朝 “冗官” 的大背景下,这一机制却在腐败的侵蚀下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沦为了一种形式。

(一)考核制度的基本框架与原本目的

宋朝有着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其考核周期、考核标准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从考核周期来看,有定期的年度考核,也有针对特定任职阶段的阶段性考核。考核标准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官员的政绩表现,如地方官员治理下的民生状况、赋税征收情况、治安维护水平等;官员的品德操守,是否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等;还有行政能力方面,像处理政务的效率、对朝廷政令的执行力度等。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客观公正地评价官员,对表现优秀的官员进行嘉奖和晋升,对存在问题的官员进行惩处或者督促其改进,以此来保证官僚队伍整体的素质和工作效能,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二)考核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可是,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腐败现象却层出不穷。负责考察官员的那些官员,往往成为了腐败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他们手握考核的权力,却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收受被考核者送来的财物。一些被考核的官员深知考核结果对自己仕途的重要性,便主动向考核官员行贿。比如,在对地方知县进行考核时,有的知县在任职期间存在着赋税征收不力、治安混乱等问题,但他为了能够在考核中蒙混过关,便准备了大量的金银送给前来考察的上级官员。而这些收受了财物的考核官员,便对被考核者的失职渎职行为视而不见,在考核报告中故意美化被考核者的表现,将其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或者干脆隐瞒不报。

更有甚者,考核官员与被考核官员之间会形成一种长期的利益勾结关系。考核官员为了持续获取贿赂,会提前向被考核官员透露考核的重点内容或者标准变化等内部消息,帮助他们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以确保在考核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而被考核官员则会定期向考核官员进贡财物,双方各取所需,使得考核制度完全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沦为了一场官官相护、弄虚作假的闹剧。这种考核中的腐败行为,不仅无法对官员起到应有的监督和激励作用,反而让那些尸位素餐、违法乱纪的官员能够继续在官场中逍遥自在,进一步加剧了官场的腐朽程度。

西、闲散官员骗取俸禄与财政资源的浪费

宋朝庞大的官僚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闲散官员,他们虽无多少实际职权,却凭借着各种不正当手段骗取俸禄,给国家财政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使得官场的腐朽风气不断蔓延。

(一)闲散官员的构成与现状

由于 “冗官” 现象导致官员数量远远超出了实际政务处理的需求,很多官员处于一种无所事事的闲散状态。这些闲散官员一部分是通过恩荫等途径进入官场,本身缺乏相应的能力和职责,只是挂着一个官职头衔,享受着俸禄待遇。比如,一些贵族子弟凭借家族的恩荫成为了朝廷的低级官员,但他们平日里根本不用到衙门办公,或者即便去了也是敷衍了事,对实际政务一窍不通。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机构重叠、职权细分后,出现的一些可有可无的官职岗位上的人员。例如,在某些中央部门,由于权力被过度分割,一些官职的职责变得十分模糊,任职的官员往往整天无所作为,只是按时领取俸禄。

(二)虚报政绩、伪造文书等骗取俸禄的手段

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继续领取俸禄,甚至谋求更多的利益,这些闲散官员想出了各种歪门邪道。虚报政绩便是他们常用的手段之一。地方上的一些闲散官员,明明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政绩,却在向上汇报时夸大其词,将一些普通的民生举措吹嘘成了不起的成就,把治安状况稍有改善说成是自己治理有方、使得一方太平。他们会编造诸如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新增开垦农田的面积等数据,来向朝廷展示自己的 “功绩”。

伪造文书也是他们骗取俸禄的重要方式。这些官员会勾结衙门中的文书吏员,篡改或者伪造一些政务处理的记录、工作报告等文件,以此来证明自己一首在履行职责、有所作为。比如,有的官员伪造了与地方士绅合作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记录,声称自己积极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而实际上根本未曾开展过相关活动。通过这些虚报政绩、伪造文书的手段,他们顺利地从朝廷领取俸禄,使得国家财政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些不务正业的官员手中,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这种行为也在官场中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官员觉得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进一步腐蚀了官场风气,使得整个宋朝官场愈发腐朽,国家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五、“冗官” 及腐败问题对宋朝的深远影响

宋朝 “冗官” 现象背后的腐败问题,绝非仅仅局限于官场内部的不良现象,它犹如一颗毒瘤,逐渐侵蚀着宋朝的根基,对宋朝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且负面的影响。

(一)政治层面的影响

在政治上,由于官场腐败盛行,官员们不再将精力放在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上,而是忙于钻营私利、互相勾结,使得朝廷的政令执行大打折扣。原本旨在改善民生、加强国防、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在层层传递和执行过程中,被那些腐败的官员歪曲或者搁置,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朝廷出台了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地方官员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农作物品种等,但一些地方官员收受了当地豪绅的贿赂,对这些政策阳奉阴违,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阻碍,农民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同时,腐败导致的官场风气恶化,也使得有识之士对官场心生失望,真正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才不愿意进入官场或者难以在官场中立足,进一步削弱了宋朝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长此以往,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党争不断,各方势力围绕着权力和利益展开角逐,而不是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使得宋朝的政治格局陷入了一种混乱且低效的状态,中央集权虽然在形式上得以维持,但实际上对国家的有效治理能力却在不断下降。

(二)经济层面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冗官” 本身就意味着国家需要支出巨额的俸禄来供养庞大的官僚队伍,这己经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官员们通过腐败手段骗取俸禄、中饱私囊等行为,更是加剧了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国家财政收入在不断被消耗的同时,却没有换来相应的经济发展成果。

例如,原本可以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商业发展、兴修水利等促进经济增长的资金,被大量挪用到了官员的俸禄支出以及他们贪污腐败的黑洞之中。商业发展因为官员的横征暴敛、索贿受贿等行为受到抑制,商人的积极性受挫,市场活力难以得到充分释放。农业方面,由于腐败官员对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忽视,使得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加剧,农民的收成不稳定,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经济基础。经济发展的滞缓,又反过来使得国家财政收入难以增加,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宋朝的经济实力逐渐被削弱。

(三)社会层面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冗官” 与腐败问题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百姓们看到官员们贪污腐败、无所作为,却依然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中自然充满了不满和怨恨。尤其是那些底层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等群体,他们承受着沉重的赋税负担,却得不到官员们应有的服务和帮助,生活愈发艰难。

同时,官场的腐败也导致了社会公平的缺失,一些有背景、善于行贿的人能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而普通百姓则很难有出头之日。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社会秩序也受到了冲击,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百姓的生活安全感下降。而且,腐败还影响到了文化教育等领域,一些原本旨在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学府等机构,也受到了官场腐败风气的沾染,学术研究的纯粹性受到破坏,人才培养的质量也难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发展都陷入了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宋朝 “冗官” 现象背后的腐败问题,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对宋朝的发展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了宋朝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这也为后世的政治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警示着人们要重视官僚体系的合理构建、官员考核监督机制的完善以及对腐败行为的坚决打击,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