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腐败史

第19章第一节高校招生中的徇私舞弊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国腐败史
作者:
曹秀
本章字数:
10636
更新时间:
2025-06-19

第十九章:教育领域的腐败问题

第一节:高校招生中的徇私舞弊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教育无疑是推动国家进步、社会繁荣以及个人成长的关键力量,而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承载者,其招生环节更是关乎着无数学子的前途命运,承载着社会对公平、公正、公开的殷切期盼。高校招生本应如同一座坚固的灯塔,为莘莘学子照亮凭借真才实学踏入理想学府的道路,确保每一个有能力、有志向的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竞技场上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现实却屡屡被徇私舞弊这一阴霾所笼罩,使得招生过程中的公平性遭到了严重破坏,给教育领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

高校招生徇私舞弊现象的主要表现

高校招生涉及多个环节,从竞争最为激烈的高考录取,到选拔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招生,再到具有特殊选拔标准的自主招生、艺术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徇私舞弊的隐患,并且这些现象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不断侵蚀着招生工作的公正性。

高考录取环节的徇私舞弊

高考,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考试,承载着千万家庭的希望,其录取结果往往决定着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备受瞩目的环节,却有部分高校招生人员罔顾公平原则,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关系考生大开方便之门,通过不正当手段降低录取标准,让不符合条件的考生得以混入本应凭实力竞争的录取队伍之中。

例如,在某些地区,个别高校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在面对高考成绩略低于本校录取分数线但与自己有着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联的考生时,会通过篡改考生的高考成绩档案这种恶劣手段来帮助其达到录取要求。他们利用自己能够接触到招生系统后台数据的便利条件,私自修改考生的分数,使其刚好能够跨过录取分数线,顺利进入高校。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高考的严肃性和公平性,更是对那些通过多年刻苦学习、凭借真才实学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的极大不公。

还有些招生人员,虽然没有首接篡改成绩,但会在录取规则的操作上做手脚。比如,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对于同分考生的排序规则通常会综合考虑单科成绩、政策性加分等因素。而这些违规的招生人员会故意忽视既定的合理规则,优先录取那些与自己有 “关系” 的同分考生,即便其他考生在单科成绩等方面更具优势,也只能无奈地被挤掉名额。

另外,部分招生人员还会与考生家长达成默契,以所谓的 “预留名额” 为借口,将原本应该正常分配给其他优秀考生的招生指标,硬生生地挪给那些通过不正当途径 “打招呼” 的考生。这些考生家长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向招生人员行贿,有的是首接送上巨额现金,有的则是赠送昂贵的礼品、提供高档消费等,而招生人员在利益的诱惑下,将公平抛诸脑后,让这些不符合正常录取条件的考生堂而皇之地进入高校,剥夺了真正有资格、有能力的学生的入学机会。

研究生招生环节的徇私舞弊

研究生招生旨在选拔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强科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为学术研究和专业领域的深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然而,这一原本神圣且严谨的选拔过程,同样未能逃脱徇私舞弊的阴影。

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复试环节,一些高校的招生导师或相关工作人员掌握着较大的话语权,他们本应秉持专业、公正的态度,依据考生的初试成绩、复试表现(包括专业知识问答、科研设想阐述、综合素质考察等方面)来综合评定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研究生的资格。但部分人却背离了这一原则,将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

比如,有的导师在复试前就与某些考生家长私下达成交易,收受了贿赂后,便在复试过程中故意给这些考生打高分,即便考生在专业问题回答上漏洞百出、科研设想毫无新意,也依然能够获得远超其他优秀考生的复试成绩,从而顺利被录取。而那些真正有学术潜力、认真准备复试的考生,却因为没有这种 “特殊关系”,只能遗憾地与心仪的研究生院校擦肩而过。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研究生招生调剂阶段,部分高校工作人员会优先将调剂名额分配给那些通过各种渠道 “打招呼”、送好处的考生,而不是按照正常的调剂规则,优先考虑那些本科院校专业匹配度高、初试成绩优秀且符合调剂专业要求的考生。这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调剂秩序,使得一些原本能够在调剂中获得更好学习机会的学生失去了机会,也让研究生招生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自主招生、艺术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中的问题

自主招生和艺术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旨在为具有特殊才能、创新潜质或者艺术天赋的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丰富高校的人才选拔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这些特殊类型招生却成为了徇私舞弊的 “重灾区”,其中存在的评委受贿、考生作弊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破坏了招生的公平性。

在自主招生方面,高校通常会设立专门的考核环节,邀请校内专家、教授等组成评委团队,对申请自主招生的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考察学生的学科特长、创新能力等方面。但有些评委却没能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在利益的驱使下,接受考生家长或中介机构的贿赂,在测评过程中对那些有 “背景” 的考生给予特殊关照,故意放宽考核标准,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自主招生考核。

例如,曾经有一所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现场,本应是严肃公正地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和学科素养的场合,但个别评委却在收受了某考生家长的巨额贿赂后,对该考生在面试中表现出的明显逻辑漏洞、缺乏深度的观点等问题视而不见,反而给予高度评价,最终使得这名综合素质并不突出的考生成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了这所高校,而那些真正具备学科特长、创新能力优秀的学生却被拒之门外。

艺术类招生更是乱象丛生,由于其考核标准相对主观性较强,涉及到考生的专业技能展示(如绘画、音乐表演、舞蹈等)以及艺术素养评价等方面,这就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一方面,部分评委存在受贿行为,他们会根据考生行贿的多少来评判其专业水平,将一些艺术功底并不扎实的考生评定为优秀等级,使其顺利被录取。另一方面,考生作弊现象也屡见不鲜,在专业技能考试中,有的考生通过提前录制好的高质量作品代替现场表演,或者在绘画考试中使用高科技作弊工具抄袭他人作品等手段来获取高分,而考场的监考人员在收受贿赂后,对这些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招生的公平性荡然无存。

招生腐败产业链的形成及运作

令人痛心的是,在高校招生徇私舞弊现象的背后,还滋生出了一条完整的招生腐败产业链,涉及高校招生人员、考生家长以及中介机构等多方主体,他们相互勾结、各取所需,共同编织了一张破坏招生公平的大网。

高校招生人员与考生家长的勾结

高校招生人员手中掌握着招生的关键权力,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录取结果,而考生家长则出于让子女进入理想高校的迫切愿望,不惜一切代价为子女 “铺路”,这就为双方的勾结提供了动机。

考生家长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主动寻找各种关系,打听负责招生工作的相关人员信息,然后通过熟人介绍、中间牵线等方式与招生人员取得联系。一旦搭上关系,便会通过各种隐蔽的方式向招生人员行贿。有的家长会选择在高档酒店宴请招生人员,在酒桌上送上装有现金或贵重礼品的信封;有的则会利用节假日等时机,以拜访的名义到招生人员家中送上昂贵的电子产品、名牌奢侈品等;还有的会通过银行转账等更为隐蔽的方式,将贿赂资金转至招生人员指定的账户。

而招生人员在收受了这些贿赂后,便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在招生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为考生提供各种 “便利”,如前面提到的降低录取标准、优先安排录取名额等,使得原本不符合条件的考生能够顺利入学。这种招生人员与考生家长之间的利益勾结,是招生腐败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首接破坏了招生的公平性,让众多优秀学生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高校招生人员与中介机构的勾结

中介机构在高校招生腐败产业链中扮演着 “掮客” 的角色,它们打着为考生提供高考咨询、升学指导等幌子,实则干着协助招生人员进行徇私舞弊的勾当。

这些中介机构通常有着复杂的人脉网络,他们与高校内部的一些招生人员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够准确掌握哪些高校、哪些专业存在可疑操作的 “空间”。中介机构会主动向考生家长宣传自己的 “特殊渠道” 服务,声称只要缴纳高额的服务费用,就能保证考生被心仪的高校录取。家长们在焦虑和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情绪驱使下,往往容易轻信这些中介机构的承诺。

当中介机构收到家长的委托和费用后,便会与高校招生人员进行沟通协调,将一部分费用转交给招生人员作为贿赂,然后与招生人员共同策划如何帮助考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高校。例如,在一些自主招生或特殊类型招生中,中介机构会帮助考生伪造获奖证书、科研成果等虚假材料,然后由招生人员在审核环节予以通过;或者在高考录取中,通过招生人员提前获取录取名额的分配情况,有针对性地为有关系的考生安排报考院校和专业,增加其被录取的概率。

就这样,高校招生人员、考生家长以及中介机构三方相互勾结,形成了一条环环相扣、利益输送的招生腐败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犹如一个毒瘤,不断腐蚀着高校招生的公平肌体,让招生工作变得乌烟瘴气。

高校招生徇私舞弊行为带来的严重危害

高校招生中的徇私舞弊行为,绝非仅仅是个别违规者获取私利的小问题,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波及到了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对优秀学生的权益、高校的声誉以及整个教育的公信力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破坏招生公平性,使优秀学生失去公平竞争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而高校招生公平则是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关键体现。每一个学生都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公平的招生考试中赢得进入理想高校深造的机会,这是他们多年刻苦学习的动力源泉。然而,高校招生中的徇私舞弊行为却无情地打破了这种公平竞争的环境。

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高校的考生,挤占了原本属于优秀学生的名额,使得真正有能力、有志向的学生即便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成绩优异、综合素质突出,也可能因为没有 “关系” 或者不愿参与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而被拒之门外。例如,在每年的高考录取中,都有许多来自偏远地区、家境普通但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改变命运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在高考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却因为部分高校招生人员的徇私舞弊行为,被那些通过行贿等手段获得录取资格的考生挤掉了名额,失去了进入优质高校学习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也可能会打击他们继续追求知识、努力上进的积极性,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在研究生招生、特殊类型招生等环节同样如此,真正具备科研潜力、专业特长的学生因为招生中的不公平现象无法进入合适的高校继续深造,导致人才的选拔出现偏差,优秀的学术苗子被埋没,不利于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

损害高校声誉

高校作为知识传承、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声誉是经过多年的积淀以及无数师生的共同努力才建立起来的,是高校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之一。然而,招生中的徇私舞弊行为却如同一颗颗污点,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

一旦高校出现招生徇私舞弊的丑闻被曝光,社会各界对该校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人们会质疑该校的管理水平、师德师风以及学术氛围,认为这所高校缺乏公平公正的办学理念,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对于那些原本有意报考该校的优秀学生来说,可能会因此改变报考意向,转而选择其他声誉良好的高校;对于在校的师生而言,他们也会因为学校声誉受损而感到失落和不满,影响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而且,高校的声誉受损还会影响到其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合作交流。在学术合作方面,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可能会对该校的学术诚信产生怀疑,不愿意与其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活动等;在人才输送方面,企业在招聘时可能会对该校毕业生的质量持谨慎态度,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发展。

损害教育的公信力

教育的公信力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信任程度,它关乎着人们是否愿意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招生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其公平性首接影响着教育的公信力。

当高校招生徇私舞弊现象屡禁不止、频繁曝光时,社会公众会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质疑,认为教育不再是公平公正的净土,而是存在着各种权力寻租、不正当交易的地方。家长们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即使努力学习也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学生们会对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产生动摇,这种不信任情绪一旦蔓延开来,将会对整个教育事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人们可能会对教育考试制度、招生选拔机制等失去信心,不再积极配合教育部门的各项工作,甚至会对教育投资、教育资源的分配等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长此以往,教育的公信力将不断下降,难以吸引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持续投入和支持,阻碍教育事业朝着健康、公平、高质量的方向发展。高校招生中的徇私舞弊行为是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突出表现,它严重破坏了招生的公平性,损害了多方利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整治。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监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提高招生透明度等多个方面入手,斩断招生腐败产业链,恢复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重塑教育的公信力,为广大学子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