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教材教辅采购的利益输送
在教育领域这个承载着国家希望、关乎着万千学子未来的重要舞台上,教材教辅作为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其采购环节本应遵循公平、公正、质量至上的原则,旨在为学生提供优质、适用的学习资料,助力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为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现实却令人痛心,教材教辅采购因涉及金额往往十分巨大,己然成为了利益输送的高发领域,这一乱象犹如毒瘤般侵蚀着教育的纯净肌体,衍生出诸多负面效应,对学生、家长以及整个教育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学校层面的利益输送乱象
学校作为教材教辅的首接采购方,本应肩负起为学生筛选优质学习资料、合理控制采购成本的责任。但部分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却没能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与教材教辅供应商相互勾结,将这一原本神圣的采购过程变成了谋取私利的渠道,严重破坏了教育采购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高价采购质量低劣教材教辅资料的勾结手段
在学校的教材教辅采购流程中,正常情况下,相关人员需要经过严谨的市场调研、质量评估、价格比较等多个环节,才能确定最终的采购对象,确保所选的教材教辅既能满足教学大纲要求,又具有良好的质量且价格合理。然而,一些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却背离了这一正道,与不良供应商暗中勾结,蓄意抬高采购价格,购入质量低劣的教材教辅资料。
首先,在供应商选择阶段,这些违规的学校人员就会主动与那些愿意配合他们进行利益输送的供应商 “牵线搭桥”。他们往往忽视那些有着良好口碑、高质量产品的正规供应商,而是把目光投向那些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订单的供应商。这些不良供应商深知与学校内部人员勾结的 “潜规则”,会提前与学校相关人员进行私下接触,通过各种方式拉拢关系,比如宴请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在酒桌上旁敲侧击地暗示事成之后必有重谢;或者赠送高档礼品、购物卡等,试图用物质利益来换取采购订单。
一旦双方达成默契,接下来就是在采购环节做手脚。学校方面负责采购的人员会在采购招标过程中,故意设置有利于这些特定供应商的条款,使得招标程序看似公正,实则早己内定了结果。例如,在对教材教辅的质量要求描述上,会使用一些模糊不清、便于操作的表述,让那些质量不过关的供应商也能符合所谓的 “招标标准”;在价格方面,他们会对市场合理价格视而不见,任由供应商抬高报价,甚至还会协助供应商编造一些看似合理的成本增加理由,如声称采用了特殊的印刷工艺、独家的教学资源等,来为高价采购行为进行掩饰。
而这些质量低劣的教材教辅资料流入学校后,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比如,一些教材存在内容错误百出、排版混乱的问题,教辅资料中的练习题要么答案错误,要么与所学知识点严重脱节,根本无法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学生们使用这样的教材教辅,不仅难以准确掌握知识,还可能因为错误信息的误导,在学习上走弯路,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利益输送的具体方式及比例
供应商与学校相关人员之间的利益输送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便是按照采购金额的一定比例向相关人员行贿。这种行贿行为往往极为隐蔽,双方会通过一些看似合法合规的途径来完成资金的转移。
通常情况下,供应商会与学校相关人员约定一个具体的回扣比例,这个比例可能因地区、采购规模以及双方的谈判情况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在一个相当可观的范围内。在一些中小规模的学校采购中,回扣比例可能在 10% - 20% 左右;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或者批量采购的情况,回扣比例甚至可能高达 30% 以上。
例如,某中学计划采购一批新学期的教材教辅资料,总采购金额预计为 50 万元。学校负责采购工作的管理人员与一家供应商私下勾结,双方约定按照采购金额的 15% 作为回扣。那么,在完成采购交易后,供应商就会通过各种隐蔽方式,如以 “咨询费”“服务费” 等名义,将 7.5 万元(50 万 ×15%)支付给学校相关人员。这些学校人员拿到回扣后,便将其据为己有,全然不顾这种行为对学生和教育质量造成的损害。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在财务报账等环节也会做一些手脚。比如,要求供应商开具虚假的发票内容,将实际的回扣金额混入正常的采购成本中,使得账目看起来合理合规,增加了监管部门发现问题的难度。这种利益输送行为不仅让学校相关人员获得了巨额私利,也使得采购成本大幅增加,而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学生和家长身上,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地方教育部门的不当干预与利益获取
地方教育部门本应在教材教辅采购中发挥监督、指导以及保障公平公正的积极作用,确保各学校能够采购到优质、合适且价格合理的教学资料。然而,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却背离了职责,利用行政手段强行指定教材教辅供应商,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采购秩序。
行政手段指定供应商的行为表现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打着 “统一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一致性” 等旗号,通过下发行政文件、召开会议等方式,首接指定某几家特定的教材教辅供应商为当地学校的唯一采购对象。这种指定行为往往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公平竞争的考量,背后实则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利益关系。
例如,某地区教育部门在未经充分招标、对比不同供应商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情况下,就发文要求辖区内所有中小学必须从指定的几家出版社采购教材教辅资料。而这些被指定的出版社,有的虽然有一定的出版资质,但所提供的教材教辅在内容质量、编排合理性等方面并非最优选择;有的甚至存在过往产品质量问题被投诉的情况,但依然凭借与当地教育部门的特殊关系获得了独家供应权。
教育部门在指定过程中,往往不会向学校和社会公开其选择的依据和标准,使得学校只能被动接受,毫无自主选择权。而且,这种行政指定行为还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将那些真正有实力、产品质量好的其他供应商排除在当地市场之外,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教材教辅采购市场无法通过正常的优胜劣汰机制来保障质量和价格的合理性。
从中获取利益的方式及影响
地方教育部门通过指定供应商获取利益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其中一些较为常见的手段包括收取所谓的 “管理费”“合作费”,或者通过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关联企业进行合作等方式来实现利益输送。
比如,某地方教育部门与一家教材教辅供应商达成协议,要求供应商每年向其支付一笔高额的 “管理费”,作为允许该供应商在当地开展业务的 “门槛费”。这笔费用并没有用于任何与改善教学质量、监督采购过程相关的正当用途,而是被教育部门的部分人员挪作私用或者用于部门的一些不合理开支上。
还有些地方教育部门通过与供应商的关联企业合作,如让关联企业承接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培训项目、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等,然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虚增项目成本、收受回扣等方式来获取利益。这种利益获取行为不仅损害了教育部门的公信力,让社会各界对其监管职责产生质疑,更重要的是,它严重影响了教材教辅采购的质量和公平性。
由于地方教育部门的不当干预,优质的教材教辅往往因为没有 “关系” 而难以进入当地学校,而那些凭借不正当关系进入的教材教辅,可能质量堪忧,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求,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学生。学生们无法使用到最好的学习资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不利于他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从长远来看,也会对整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产生消极作用。
教材教辅采购利益输送行为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材教辅采购中的利益输送行为,绝非仅仅是个别人员的贪腐问题,它犹如一场 “瘟疫”,在教育领域迅速蔓延,对学生、家长以及整个教育生态都造成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严重危害,极大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增加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教材教辅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出项目,本应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获取高质量的产品。然而,由于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与供应商的勾结以及地方教育部门的不当干预,导致采购价格被人为抬高,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支付远超正常水平的费用来购买这些教材教辅资料。
以一个普通家庭为例,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每年都需要购买多套教材教辅,如果每套资料的价格因为利益输送行为上涨了几元甚至十几元,累计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可能会影响到家庭在其他方面的正常消费,甚至让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压力而无法购买齐全所需的学习资料,影响学习进度。
而且,这种高价购买的教材教辅往往质量并不理想,学生使用效果不佳,可能还需要额外购买其他参考资料来弥补,进一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长此以往,家长们对教育成本的不满情绪会不断累积,也会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负面看法,影响教育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形象。
影响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而优质的教材教辅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利益输送行为导致大量质量低劣的教材教辅进入学校,使得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赖教材教辅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布置作业以及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等工作。如果教材内容错误百出、教辅资料针对性不强,教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甄别、纠正错误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分散了教学精力,使得原本可以用于深入讲解重点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被浪费在了弥补教材教辅缺陷上。
同时,学生使用这些质量不佳的学习资料,很难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容易产生困惑和误解,学习积极性也可能会受到打击。例如,在学习数学等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时,教辅资料中的错误解法可能会让学生陷入思维误区,无法正确理解解题思路,影响学习成绩的提升。长此以往,整个班级、学校乃至地区的教学质量都会因为教材教辅的质量问题而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培养出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使优质教材教辅难以进入学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在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优质的教材教辅凭借其内容准确、编排合理、贴合教学实际等优势,应该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然而,利益输送行为却打破了这种公平竞争机制,使得那些靠不正当手段与学校和教育部门建立关系的供应商占据了市场,而真正有实力、注重产品质量的供应商却被排挤在外。
那些优质的教材教辅可能因为没有参与利益输送的 “门道”,即使在内容质量、教学适用性等方面都更胜一筹,也无法获得学校的采购订单。学生们也就失去了使用这些优质学习资料的机会,无法接触到更科学、更有效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这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极为不利。
从长远来看,这种情况还会影响整个教材教辅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使得行业内不是比拼产品质量和教育价值,而是陷入不正当竞争的怪圈,不利于推动教材教辅的创新和优化,最终损害的还是广大学生的利益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教材教辅采购的利益输送问题是教育领域腐败现象的一个突出表现,它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纯洁性以及教学质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整治。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管力度、提高透明度以及严肃惩处违规行为等多个方面入手,斩断利益输送的链条,营造健康、公平、公正的教材教辅采购环境,让教育回归到为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服务的正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