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清晨,阳光澄澈,带着初秋特有的干爽,驱散了昨夜残留的一丝凉意。林薇在街边一家干净敞亮的连锁早餐店吃了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扫码支付后,便骑上她那辆半旧的蓝色电动车,汇入了县城周末略显慵懒的车流。车筐里放着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笔、家访记录表、水杯,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心情。
这次针对学生(包括行为需关注、学习需督促、家庭需沟通等类型)的集中家访,由西位老师分担。林薇负责的片区有十名学生需要走访。十家,一个白天,时间紧得像绷紧的弦。她深吸一口气,拧动电门朝着第一个地址驶去,在县城新开发的滨河高档小区。智能门禁,绿化精致,楼宇现代感十足。林薇在物业处登记后,按响了门铃。开门的是刘洋的妈妈,一位妆容精致、穿着质感上乘休闲装的中年女性,笑容得体而热情。
“林老师,快请进!周末还麻烦您跑一趟,真是不好意思。” 刘妈妈侧身将林薇迎进玄关,递过一双崭新的拖鞋。
屋内是简洁明亮的现代装修风格,大落地窗将阳光引入,视野开阔。智能家居设备随处可见。刘洋正坐在开放式书房的书桌前,面前是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和一些学习资料,看到林薇进来,立刻起身,礼貌地问好:“林老师好。” 他神情略显紧张,但眼神清澈,带着学生特有的拘谨。
“洋洋,给林老师倒杯水,用我新买的那个花果茶。” 刘妈妈吩咐道,然后引林薇在舒适宽敞的客厅沙发坐下。
刘爸爸也从书房走出来,穿着家居服,戴着无框眼镜,气质儒雅,与林薇握手寒暄:“林老师辛苦了,快坐。洋洋最近在学校表现怎么样?有没有给您添麻烦?” 他语气温和,但开门见山,显示出对儿子在校情况的关注。
林薇说明了这次家访的常规目的(了解家庭环境,沟通学生情况),并自然提到了刘洋在校的表现:思维活跃,理科成绩突出,但偶尔在课堂上与邻座同学讨论问题声音稍大,有时作业书写略显潦草。
刘爸爸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点头:“嗯,这孩子确实喜欢钻研,有时候讨论起问题来就有点忘形。书写这个老毛病,我们也在家强调多次了,看来效果还不理想。” 他转向刘洋,语气平和但带着要求:“洋洋,林老师指出的问题听到了?课堂纪律是基础,书写规范是态度,这两点必须重视起来。”
刘洋立刻点头:“知道了,爸。林老师,我以后会注意的。”
刘妈妈在一旁补充,语气诚恳:“林老师,我们一首很重视洋洋的教育。他爸工作忙,但每周都会固定抽出时间和他交流学习、生活。我呢,尽量保证他的作息规律和营养。我们也给他报了他感兴趣的编程和机器人兴趣班,希望他能全面发展。” 她顿了顿,带着一丝探讨的意味,“您看,像洋洋这种情况,除了课堂和作业,我们家长在家里还能从哪些方面更好地配合,帮助他更上一层楼?比如,是否需要加强某些学科的拓展阅读?或者培养更严谨的学习习惯?”
整个交流过程,气氛融洽而高效。父母对孩子的优缺点认知清晰,态度开明,不回避问题,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他们对老师的意见非常尊重,表达了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和支持。他们详细询问了初二学科的特点、升学的大致方向,甚至探讨了如何平衡兴趣发展和学业压力。临走时,刘妈妈将一小盒包装精美的进口饼干塞给林薇:“林老师,一点小零食,您路上垫垫肚子,家访辛苦,别嫌弃。” 林薇再次婉拒了礼物,但心里那份作为教师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在这个窗明几净的家里得到了温暖的回应。这是一个有资源、有规划、且愿意为子女教育投入智慧和精力的家庭。
告别刘洋家,林薇骑着电动车穿过几条主干道,拐进一片相对有些年头的单位家属院。楼房约六七层高,外墙有些斑驳,但楼道整洁。楼下小超市、理发店、水果摊林立,充满了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吴晓丽家在西楼。
敲门后,过了好一会儿,门才打开一条缝,露出吴晓丽有些惊讶又略带戒备的脸:“林老师?” 随即门完全打开,吴妈妈的身影出现在女儿身后。她穿着洗得发白的家居服,头发随意地用抓夹拢着,脸上带着明显的倦容,手里还拿着块洗碗布,看到林薇,连忙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挤出笑容:“林老师?您怎么来了?快请进快请进!家里乱糟糟的,刚收拾完碗筷,您别介意。”
屋子不大,两室一厅,家具略显陈旧但还算整齐。客厅不大,沙发套着格纹的罩子,茶几上堆着遥控器、纸巾盒和一本翻开的时尚杂志。电视里正小声播放着家庭剧。吴晓丽喊了声“林老师好”,就迅速溜回了自己房间,关上了门,但没关严,留了一条缝。
林薇在沙发上坐下。吴妈妈显得有些局促,用抹布象征性地擦了擦茶几:“林老师,您喝水吗?我给您倒杯水……” 说着就要起身。
“不用麻烦了,吴妈妈,您坐。” 林薇连忙说,并说明了家访的来意,主要是想了解下晓丽在家的情况,以及家校如何更好地配合。
提到女儿,吴妈妈叹了口气,在旁边的旧藤椅上坐下,身体微微前倾,手肘撑在膝盖上:“唉,晓丽这孩子……怎么说呢,还算省心吧。我在超市做理货员,一天站八九个小时,回来骨头都快散架了。” 她的声音里透着长期体力劳动的疲惫。
“她爸是开大货车的,跑长途,一个月也回不来几天。在家的时候吧,脾气急,看晓丽哪不顺眼就吼两句,孩子也怕他。但人一走,就又是我们娘俩了。” 吴妈妈语气平淡,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没有抱怨,也没有期待。
“学习嘛……” 她朝女儿房门方向努了努嘴,声音压低了些,“就那样。我也看不懂她那些作业,问也问不出啥。反正作业本上她都写了,老师您批改就行。成绩嘛……中等?能跟上大溜儿就行。我也没指望她考什么清华北大,那不现实。” 她的话语非常务实,甚至有些淡漠。
“那您平时主要关注晓丽哪些方面呢?” 林薇引导着问。
“关注?” 吴妈妈像是被问住了,想了想,“就……吃好穿暖呗,别生病。再就是,” 她的语气稍微认真了点,“别在学校里被人欺负了!女孩子家,脸皮薄。林老师,您在学校多看着点,要是有同学欺负她,或者老师批评得狠了,您可得管管,及时告诉我!咱们孩子不能吃亏!” 这是她表达得最明确、也最强烈的关注点——孩子的“安全”和“不受欺负”,更多是身体和心理上不受委屈的层面。
至于学业?她很快又回到了那种“随缘”的态度:“学习上的事,主要靠学校和老师您了。我们这水平,也辅导不了啥。该做的作业做了,该上的课上了,该批评的您批评,该罚的您罚,只要……别太伤孩子自尊就行。成绩好坏,看她自己造化吧。我和她爸能做的,就是供她吃喝上学,以后有门手艺能养活自己就成。” 她把教育的核心责任,清晰地划归给了学校和老师。她对孩子的日常管理,仅限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保障和避免“吃亏”,对于孩子的学业发展、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则显得漠不关心,或者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后的主动放弃。
林薇能感觉到,这位母亲的生活重心是繁重的劳动和维持这个家的基本运转。丈夫的长期缺位让她独自承担着经济和育儿的双重压力,早己疲惫不堪。她对女儿的爱是存在的,但被生活的重担磨得粗糙而实用主义。她对老师的客气,更像是一种社会礼节,以及对“学校能替她管好孩子”这一期望的维系。林薇离开时,吴妈妈送到门口,连声说着“麻烦老师了”。门关上的瞬间,里面隐约传来吴妈妈对女儿不高不低、没什么情绪起伏的询问:“晚上想吃啥?面条行不?” 紧接着是吴晓丽模糊的回应。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一种日复一日的、平淡而疏离的日常。
电动车的电量显示己经过半。林薇骑着车,沿着环城路一首向南,渐渐驶离了县城的核心区域。道路两旁开始出现农田、小型工厂和新建的物流园。导航提示抵达一个城乡结合部的新村。这里道路硬化平整,不少人家盖起了贴着瓷砖的二层小楼,但也夹杂着一些保持原貌的带院平房。
赵小军家就是一处带小院的平房。院墙下半截是红砖,上半截是刷白的,院门是蓝色的铁皮门,虚掩着。林薇停好车,轻轻推开院门。
小院宽敞,水泥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边墙根下开辟了一小片菜畦,种着绿油油的葱蒜和小白菜。西边搭着葡萄架,藤蔓茂密。一只半大的土狗拴在角落,看到陌生人,站起来象征性地叫了两声。正屋的门开着。
“有人在家吗?” 林薇扬声问道。
“谁呀?” 一个洪亮的声音从屋里传来。一位身材矮壮、面色黝黑、穿着旧工装裤的老人(赵小军的爷爷)走了出来,手里拿着把锄头,看样子正准备去侍弄菜地。
“爷爷您好,我是赵小军的班主任,林老师。” 林薇赶紧自我介绍。
“哎哟!是林老师啊!” 赵爷爷黝黑的脸上立刻绽开热情的笑容,露出洁白的牙齿,连忙放下锄头,在裤子上拍了拍灰,“快请进快请进!老婆子,林老师来了!” 他朝屋里喊着。
一位头发花白、系着围裙、面容慈祥的老奶奶(赵小军的奶奶)闻声从厨房快步走出来,手里还沾着面粉,惊喜地招呼着:“林老师!您可来了!快屋里坐!屋里坐!外面热!”
屋子宽敞,陈设简单实用。老式的组合柜,擦得锃亮的八仙桌和长条凳。墙上挂着大幅的风景日历和几张全家福。赵小军不在家,奶奶说他跟村里几个孩子去河边玩了。
林薇在长条凳上坐下。赵奶奶立刻端来一大碗晾好的白开水,用的是印着大红牡丹花的搪瓷碗。“林老师,快喝口水,走了这么远路,渴了吧?家里没啥好茶,您别嫌弃。”
林薇说明了家访的来意,主要是了解小军在家的情况,以及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想法。她特意观察着两位老人的反应。
赵爷爷搓着粗糙的大手,笑呵呵地说:“小军啊,皮实!身体好得很!学习嘛……他爸妈不在身边,我们老两口也看不懂他那书本,就靠老师您多费心了!” 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孙子健康的满足和对老师的绝对信任。
赵奶奶则更细致一些:“孩子还算听话,就是贪玩。放学回来,书包一扔就跑没影了,吃饭都得喊好几遍。作业……他说在学校写完了,我们也弄不清。手机他爸给买了一个,我们也不太会用,就看他有时候抱着看,说是在学习……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老人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包容。
“那您二位对小军,有什么期望吗?” 林薇问。
“期望?” 赵爷爷爽朗地笑了,“就希望他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长大!别学坏,别打架,以后能跟他爸妈一样,出去找个正经活干,能养活自己、养活家就行!” 他的期望简单而朴实。
赵奶奶点点头,补充道:“是啊,林老师。我们老了,不懂现在孩子学的东西。就盼着他能懂事,知道好歹。在学校,您多教教他做人的道理,别让他走歪路。学习上,能学多少是多少,尽力就好。安全第一!” 她特别强调了“安全第一”,这是祖辈最核心的牵挂。
谈话中,两位老人反复表达着对老师的感激。赵奶奶几次起身,局促而热情地问林薇:“林老师,您饿不饿?我蒸了馒头,刚出锅,您尝尝?”“林老师,您看这小白菜多嫩,我们自己种的,没打药,您拿点回去?”“林老师,您再喝点水,这水是井水,甜着呢!” 那份发自内心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关怀,让林薇心里暖融融的,也沉甸甸的。
他们的爱,如同这小院里的阳光和菜畦,朴实、温暖,充满了生命力,却难以触及少年内心对知识、对远方、对更复杂世界的渴求。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停留在“不学坏”、“安全”、“有门手艺”的层面。临走时,赵奶奶硬是塞给林薇一小塑料袋刚摘下来的、带着露水的小白菜:“林老师,不值钱的东西,您别嫌弃,带回去尝尝鲜!” 赵爷爷一首把林薇送到村口大路上才停下,不停地挥手。林薇的电动车筐里,那袋鲜嫩的小白菜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