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尽头的余音

第6章 概念的融合:从分析到创造

加入书架
书名:
夏日尽头的余音
作者:
月中白马
本章字数:
6552
更新时间:
2025-06-25

眼动追踪实验结束后,陆哲远没有像往常那样,在第一时间将所有数据整理归档。他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眼动轨迹图,以及苏念星在旁白记录的那些零散却充满洞察力的“感性反馈”。“瞳孔放大,但眼神中带着疲惫”,“嘴角微不可察地颤抖,仿佛想说什么又忍住了”——这些描述,是他的数据无法捕捉到的,却是构建“情感信息流”不可或缺的“变量”。

他陷入了一种深度的思考。如果说,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是一种由多重物理刺激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涌现现象”,那么,能否反向操作,通过精确控制光线、色彩和构图等物理变量,来“创造”出特定的情感信息流?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疯狂的设想,却又充满了科学的诱惑。他意识到,要真正验证他的理论,仅仅分析现有作品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一个可控的、能够实时调整的“情感发生器”。

陆哲远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快速地勾勒着。他想到了物理学中关于光的折射、反射、散射等原理,以及色彩理论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如果能将这些精确的物理现象与艺术的表达意图结合起来,或许就能找到那条连接理性和感性的桥梁。他甚至开始尝试将一些抽象的情感(如“宁静”、“躁动”)解构为一系列视觉元素组合,并初步推导其可能产生的物理效应。这个过程,远比他以往解决任何一道物理难题都要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太多“非线性”的、难以预测的“人类感知”变量。

与此同时,苏念星也在她的画室里忙碌着。她将眼动实验的感受,融入了新的创作。她试图用色彩的流动和光影的交错,来表达那种在数据背后若隐若现的情绪。她发现,当她刻意去思考陆哲远所说的“信息焦点”时,她的构图变得更有目的性;当她尝试理解“光线如何引导视觉”时,她的笔触也变得更加精准。陆哲远对她的影响,就像一束微弱的光,穿透了她自由奔放的艺术世界,带来了一丝前所未有的秩序感。

她也思考着如何将陆哲远那套“解构”理论,以一种她能接受的方式,融入到他们的“星火计划”中。光与瞬间,艺术与情感,这些抽象的概念,要如何才能被具象化,并最终在项目成果中展现出来?她想到了互动装置,或者那种能够随光线变化而呈现不同色彩和形态的艺术品。她希望他们的项目,不仅有陆哲远的逻辑深度,也有她自己的艺术温度。

几天后,在物理学院的203实验室,陆哲远约见了苏念星。

“我有一个新的设想。”陆哲远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常见的兴奋,“仅仅通过分析现有艺术作品来量化‘情感信息熵’,存在样本多样性不足和历史背景复杂等问题。为了更精确地验证理论,我提议我们尝试自己‘创造’一个可控的艺术载体,一个能够通过物理参数调节来改变‘情感信息流’的装置。”

苏念星眼神一亮,这和她的想法不谋而合。“创造?你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做一个作品?”她感到惊喜,这表明陆哲远正在真正地接纳艺术的实践性,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是的。”陆哲远点头,打开一台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简单的三维模型图,“我初步构想了一个‘光影情绪发生器’。它由一个可调控光源系统、一组半透明的投影介质以及一套图像处理程序组成。通过调整光源的色温、亮度、投射角度,以及投影图像的内容、色彩和动态效果,我们可以尝试观察和测量观者对特定‘情感’的生理反馈和主观感受。”

他顿了顿,推了推眼镜:“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为暖色调、柔和的光线,并投影舒缓的图像,来尝试诱导‘宁静’的情绪;反之,通过冷色调、快速闪烁的光线和抽象的图像,来诱导‘躁动’或‘不安’。当然,这都需要你的艺术指导。”

苏念星看着模型图,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个想法太棒了!陆同学,你竟然能想到这个!这比我想的那些装置有趣多了!我来设计投影的图像和色彩搭配,我来告诉你在我的艺术首觉里,什么样的光影组合能让人感到‘宁静’或者‘躁动’。”

她兴奋地走到模型图前,指着其中一块介质。“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材质,比如磨砂玻璃、透明亚克力,或者甚至是我自己绘制的透明薄膜,来制造不同的光线折射和散射效果。这样,‘光’在物理上的变化,也会被艺术性地放大。”

陆哲远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没想到苏念星会如此迅速地理解并补充他的设想。他所考虑的是最精密的物理参数,而她则将这些参数转化为更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材质的选择,会影响光的透射率和反射率,这需要精确计算。”陆哲远习惯性地补充道,但语气己然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

“当然,交给你来计算!”苏念星哈哈一笑,“我负责让它变得好看,并且有灵魂!”

两人很快就进入了热烈的讨论。陆哲远开始计算所需的LED灯珠数量、最佳投影距离和介质的物理参数,甚至开始考虑热量散发和电路稳定性。他严谨地画出了结构图和电路图,每一个元件都标得清清楚楚。

苏念星则在旁边,根据陆哲远的物理框架,开始绘制图像的草图。她从最初的抽象图案,逐渐具象化为一些能够引发普遍情感共鸣的场景:宁静的湖面、暴风雨前的乌云、盛开的花朵……她尝试用不同的色彩组合,来测试它们在不同光照下的视觉效果。

“我觉得这个‘宁静’的画面,应该用蓝色和绿色为主,但要加入一点点暖黄色的光晕,让它不至于太冷。”苏念星指着她绘制的草图说,“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那种既有露水又有温暖包裹的感觉。”

陆哲远拿起草图,认真地看了看。“蓝色光谱波长较短,视觉上给人清凉感。绿色则代表自然和生命力。暖黄色光晕,可以通过调整LED灯珠的色温来实现。但如果要表达‘’,也许还需要引入一些微小的折射或散射结构。”他己经在脑中将苏念星的艺术语言,快速地翻译成了物理参数和技术方案。

苏念星听着他那“翻译”过程,感到既好笑又佩服。他确实是在用他的方式理解她,而且,这种理解,是如此的精准和独特。

接下来的几天,陆哲远和苏念星开始频繁地出入实验室和学校的材料库。陆哲远忙着采购电路板、LED灯带、投影仪和各种光学玻璃。他甚至亲自动手,精确地切割、打磨介质材料,确保每一块的尺寸都分毫不差。他那双习惯了敲击键盘、操作仪器的手,此刻却异常灵巧地处理着各种物理材料。

苏念星则在画室里,用丙烯颜料绘制着需要投影的图像。她尝试了各种笔触和色彩组合,甚至将一些透明的树脂材料融入画中,以期在光线穿透时产生意想不到的折射效果。她的画布上,充满了对“光影情绪发生器”的想象:平静的涟漪、跳跃的火焰、缓慢流动的云朵……

有一次,陆哲远到画室来检查投影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他看到苏念星手上沾满了颜料,脸上也沾染了一点,但她丝毫没有察觉,只是全神贯注地盯着画布。他鬼使神差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包消毒湿巾,轻轻地递给了她。

“擦一下。”陆哲远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

苏念星愣了一下,抬头看他,才发现他眼中带着一丝……关心?她笑了笑,接过湿巾,将脸上的颜料擦掉。“谢谢啊,陆同学,你真是个严谨到极致的人。”

陆哲远没有回应,只是转身继续检查图像文件。但苏念星却看到他耳根,不易察觉地红了一点。她心中一动,这个公式怪人,似乎比她想象的要“有人情味”得多。

在共同建造“光影情绪发生器”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彼此的缺陷,也发现了彼此的优点。陆哲远的逻辑和精准,弥补了苏念星在结构和控制上的不足;而苏念星的首觉和创意,则为陆哲远冰冷的计算注入了鲜活的生命。

当他们完成初步的框架搭建,第一次尝试点亮装置时,实验室里瞬间被柔和的蓝绿色光芒笼罩,投影出的湖面涟漪缓缓扩散,整个空间都充满了宁静的氛围。

“成功了!”苏念星惊喜地喊道,她看着那在光影中流动的涟漪,眼中充满了艺术家特有的成就感。

陆哲远站在旁边,他的眼中没有苏念星那般夸张的激动,但他看着眼前这个由他和她共同创造的“光影之境”,心底深处,也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他伸出手,试图去触碰那道柔和的光线,仿佛在验证它的物理存在。

这个由公式和颜料共同构建的装置,是他们合作的第一个具象成果。它不仅是一个实验仪器,更像是他们两人世界观融合的具象化。夏日的午后,在燕华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公式与颜料,理性与感性,终于在这一刻,找到了最美的共鸣点。

而这,仅仅是他们探索旅程的开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