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秋无声

第3章 画了图的破纸

加入书架
书名:
静秋无声
作者:
苹果叮咚
本章字数:
6052
更新时间:
2025-06-23

雨水敲打着轿车的车顶,发出沉闷而规律的声响。车灯切开雨幕,照亮了湿漉漉的柏油马路和两旁在夜色中沉默的小洋房。沈静秋靠在后座柔软的皮革座椅上,窗外流动的霓虹灯光在她略显苍白的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车内暖风机发出低低的嗡鸣,驱散了方才在雨巷中的寒意,却驱不散心头那沉甸甸的压抑。

“小姐,到家了。”司机老赵沉稳的声音从前座传来,车子无声地滑停在租界一栋带着小花园的两层洋房前。铁艺大门旁亮着两盏温暖的壁灯,在凄风冷雨中固执地守着一方安宁。

“辛苦了,赵叔。”沈静秋推开车门,早有等候在门廊下的女佣阿香撑着伞快步迎上来。

“小姐回来啦!太太一首等着您呢,厨房煨着参汤。”阿香的声音带着关切,小心地将伞倾向沈静秋头顶。

走进温暖明亮、铺着厚实地毯的客厅,一股混合着淡淡花香和书卷气的熟悉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将行动处档案室的霉味和雨夜的湿冷隔绝在外。沈静秋的母亲陈明淑正坐在壁炉旁的丝绒沙发里看书,炉火跳跃着,映着她依旧端庄秀美的侧影。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眉眼间是化不开的温柔与忧色。

“静秋,怎么又弄到这么晚?快过来暖暖。”陈明淑放下手中的线装书,那是一本《漱玉词》。她年轻时是天津卫有名的才女,出身于显赫的“瑞祥丰”纺织厂陈家,是陈家老爷子的掌上明珠。当年不顾家族强烈反对,执意嫁给了彼时还是青浦特训班战术教官、一腔热血报国的沈文柏。为此,她几乎与娘家断绝了关系,陪着丈夫辗转各地,经历了战火硝烟与颠沛流离。沈文柏牺牲后,是娘家人终究不忍心看她们母女孤苦无依,才重新接纳,并在天津安顿下这处产业,让她们得以在乱世中保有这份体面与安稳。

“妈,我没事。”沈静秋脱下微湿的大衣递给阿香,走到壁炉边坐下。暖意包裹上来,驱散了最后一丝寒气,却也让档案室里李涯那冰冷的训斥和桌上那杯加了方糖的苦咖啡,在记忆里显得更加突兀。“站里有些积压的档案要整理,李队长要求很严。”她轻描淡写地说,不想让母亲担忧。

陈明淑握住女儿微凉的手,轻轻拍了拍。“李涯…就是那个新调来的行动队队长?听说是个狠角色,做事不留情面。”她叹了口气,目光望向壁炉上方悬挂的一张大幅黑白照片。照片上,穿着笔挺将官服的沈文柏英姿勃发,眉宇间尽是锐气与坚定,背景正是青浦特训班的简陋校舍。照片下方,端放着一个覆盖着青天白日旗的精致骨灰盒——那是沈文柏仅存的遗物。

“你父亲当年在青浦,也是出了名的严格。可他对学生,是真心实意,盼着他们学成本事,驱除日寇,报效国家。”沈明淑的声音带着悠远的追忆,眼中泛起水光,“戴先生那时常去视察,对你父亲很是赏识,说他教出来的学生,都是好苗子……” 她的声音低了下去。

沈静秋的目光也落在父亲的照片上。父亲沈文柏,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军统(现保密局)元老级教官。1943年,在一次深入敌后的绝密情报传递任务中,为掩护电台和两名学员,他引开日军追兵,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消息传来,戴局长亲自签署了褒奖令,称其“忠勇可嘉,党国柱石”。正是这份“忠烈遗孤”的身份,加上戴笠念及旧情,在沈静秋从著名的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毕业后,亲自过问安排,将她安插进了相对安稳的天津站档案室工作。这既是对烈士的抚恤,也未尝不是一种对故人之后的“照看”与“安排”。在很多人眼里,这是天大的恩典和护身符。

“戴伯伯…是顾念旧情。”沈静秋低声说。她深知这份工作的来历。起初,她也曾心怀感激,甚至带着继承父亲遗志的朦胧使命感。可真正踏入天津站那扇阴森的大门后,所见所闻,却让那份感激和使命感如同被投入冰水的炭火,迅速冷却、黯淡。

“情分归情分,”陈明淑看着女儿眉宇间不易察觉的倦怠和疏离,语重心长地说,“静秋,你记住,在那个地方,凡事多留个心眼。你父亲是英雄,但他的路…未必就是你的路。保护好自己,平平安安,就是妈最大的心愿。” 她经历过战乱,看透了政治倾轧的残酷,对女儿身处保密局这个漩涡中心,始终怀着深深的不安。

“我知道,妈。”沈静秋依偎着母亲,感受着难得的宁静与温暖。舅父陈柏年,如今的“瑞祥丰”的掌门人,对她们母女极为照拂,不仅提供优渥的生活,更在复杂的天津卫为她们撑起了一把无形的保护伞。这份来自资本家族的庇佑,让她在物质上远离了风雨飘摇,却也让她更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阶层的生存逻辑,与父亲当年教导的“救国救民”、“三民主义”似乎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翌日清晨,天津站行动处。

沈静秋换上整洁的蓝色阴丹士林布旗袍,外罩一件薄呢短外套,准时出现在档案室。空气里依旧是挥之不去的霉味和灰尘气息。她将“甲字库”的钥匙仔细放进李涯办公桌的第一个抽屉,开始处理新的文件。

上午十点左右,档案室的门被有些粗暴地推开。行动队一个姓王的队员,人称“王胖子”,一脸油汗,腋下夹着个鼓鼓囊囊的文件袋,大喇喇地闯了进来。他是站里出名的老油条,仗着有点小背景和资历,惯会偷奸耍滑,对上谄媚,对下颐指气使。

“沈小姐,忙着呢?”王胖子堆着笑,眼神却带着几分不以为意。他知道沈静秋的背景,但也仅限于是“上面安排进来的大小姐”,并不真的放在眼里。他把文件袋往沈静秋桌上一扔,发出“啪”的一声响。

“王组长,这是?”沈静秋微微蹙眉,放下手中的笔。

“嗨,昨儿抓了几个码头闹事的工人,怀疑有共党煽动。这是审讯记录,还有搜出来的‘违禁品’。”王胖子随意地指了指文件袋,“李队交代了,让你归档,归到‘丙字库’特别行动类目里。”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带着一股难闻的烟味,“沈小姐,这里头有几本破书,还有几张画了图的破纸,看着就烦。你归档的时候,顺手帮我处理掉得了,省得占地方。”他挤了挤眼睛,做了个“扔掉”的手势。

沈静秋的心沉了一下。她打开文件袋,抽出里面的东西。除了几份潦草的审讯记录,果然有几本封面磨损、纸张发黄的书籍,一本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本是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还有一本竟是鲁迅的《呐喊》。那些“画了图的破纸”,则是一些粗糙的传单手稿,上面写着“反对苛捐杂税”、“要求改善工人待遇”等字样,字迹笨拙却透着一股倔强。

这些东西,在保密局的词典里,无疑是“赤化宣传品”,是铁证。王胖子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他嫌麻烦,懒得走正式销毁程序,想让她这个档案管理员“顺手”处理掉,湮灭这些在他眼里毫无价值的“垃圾”。

一股凉意顺着沈静秋的脊背爬上来。她想起昨夜巷口周伯那碗暖心的馄饨,想起他布满风霜的脸和那双浑浊却温暖的眼睛。码头工人…他们要求的,不过是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这些书籍和传单,在她读过的圣玛利亚女中的图书馆里,有些甚至是允许学生阅读的,探讨的是如何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如今,却成了要被“顺手”扔进垃圾桶的罪证?

“王组长,这不合规定。”沈静秋的声音尽量保持平静,但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硬,“所有查获的涉案物品,无论性质,都必须详细登记在册,附在案卷之后,按规定流程归档或销毁。我不能擅自处理。” 她将书籍和传单重新小心地放回文件袋里。

王胖子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换上了一副不耐烦的嘴脸。“啧,沈小姐,你这就是死脑筋了不是?几本破书几张破纸,登记个什么劲儿?李队问起来,就说东西太破烂,整理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谁还能为这点小事较真?咱们站里每天多少大事儿要忙?”他摆摆手,一副“你不懂事”的表情,“行了行了,你就按我说的办,出了事儿算我的!李队那边,我自会去说。”他显然把沈静秋的“背景”当成了不懂人情世故的护身符,觉得她应该好拿捏。

就在这时,档案室的门再次被推开。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