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东汉:老农的江东霸业

第21章 两年时间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东汉:老农的江东霸业
作者:
柴门听雨
本章字数:
5474
更新时间:
2025-07-07

公元 193 年春,孙翊搬离吴郡郡府,在汀兰水榭落脚后,江东局势并未如表面般平静。山越余部在周边山林频繁活动,时不时骚扰边境村落,意图夺回被孙氏占据的地盘;袁术虽在与孙氏的交锋中受挫,却仍在暗中积蓄力量,虎视眈眈地盯着江东这片富饶之地。

看着江东影翎情报网源源不断送来的情报,孙翊深知,仅靠汀兰三卫与简易的山庄防御,难以抵御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他站在汀兰水榭的阁楼上,望着西周连绵的山脉,心中逐渐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 —— 以汀兰水榭为中心,引水造城,构建一座坚固的城池,既能抵御山越来袭,也可为孙氏霸业增添一处战略要地。

然而,想要建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城池,普通的土木结构远远不够。孙翊凭借前世的记忆,将目光投向了水泥与红砖。在东汉末年,这两种材料闻所未闻,想要研发谈何容易。但孙翊没有退缩,他立刻在汀兰工坊内划出一块区域,作为专门的研究场所,并召集了工坊内最顶尖的工匠,向他们阐述自己的想法。

工匠们听后,皆是一脸震惊与怀疑。一位年长的陶匠摇头道:“将军,用泥土烧制砖块我们倒是会,但这水泥,听都没听说过,如何能造得出来?” 孙翊却信心满满地说道:“事在人为,只要我们不断尝试,定能成功。”

从此,孙翊一头扎进了对水泥和红砖的研究中。他白天与工匠们一起,尝试不同的原料配比。先是用石灰石与黏土混合烧制,可烧出来的东西坚硬无比却易碎;又尝试加入河沙、草木灰等材料,烧制出的成品要么黏性不足,要么硬度不够。晚上,他则在书房中翻阅大量典籍,试图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灵感。

在一次次失败后,孙翊逐渐摸索出一些门道。他发现,石灰石和黏土的比例至关重要,而且烧制的温度和时间也需要精准把控。为了更好地控制温度,他命人改造了工坊内的窑炉,借鉴古代炼丹炉的原理,增加了通风口和测温装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在公元 194 年春,第一块合格的红砖终于烧制成功。它色泽鲜红,质地坚硬,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声响。紧接着,经过调整配方和烧制工艺,水泥也研发成功。这种水泥与水混合后,具有极强的黏性,能将砖块牢固地粘连在一起。

看着眼前的红砖和水泥,孙翊激动不己。他立刻下令,扩大红砖和水泥的生产规模。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烧制红砖和生产水泥需要大量的原材料,石灰石、黏土、煤炭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孙翊不得不派人西处寻找合适的矿脉,并组织百姓开采运输。

在生产过程中,他还发现,传统的手工制砖效率太低,难以满足建城需求。于是,他又带领工匠们改进制砖工艺,设计出了一种简单的模具,大大提高了制砖速度。同时,为了保证水泥的质量稳定,他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对每一批原材料和成品都进行严格检验。

解决了材料问题后,建城工作正式开始。孙翊亲自规划城池布局,以汀兰水榭为核心,向外扩展。他命人挖掘河道,将附近的河水引入城中,形成护城河。护城河宽达数丈,河水湍急,成为了城池的第一道防线。

城墙的建造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孙翊采用了 “包砖夯土” 的方式,内部用夯土夯实,外部用红砖砌筑,中间再用水泥粘连。为了保证城墙的质量,他每天都会到施工现场监督,对不合格的部分坚决推倒重建。

建城期间,江东影翎的情报人员频繁出入汀兰水榭。一日,情报负责人匆匆赶来,向正在查看城墙图纸的孙翊汇报:“将军,近日北方局势大乱。曹操那边,去年春他大破袁术于封丘,还军定陶后,派人去琅琊接父亲曹嵩,结果曹嵩和弟弟曹德竟被陶谦派的护送将领张闿所杀。曹操大怒,秋时举兵为父报仇,在彭城大破陶谦,还屠了城,又拿下睢陵、夏丘等地,所到之处,生灵涂炭。”

孙翊眉头紧皱,放下手中图纸:“这曹操,如此行事,必失民心。那后来如何?”

“今年春,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北海太守孔融求救,田楷派刘备领兵救援。恰在此时,曹操军中粮食将尽,只能回兵。但到了夏天,曹操留下荀彧、程昱守鄄城,陈宫守东郡,夏侯惇守濮阳,再次亲征陶谦。在郯东击破曹豹与刘备的联军,还攻下襄贲。可就在曹操势如破竹之时,吕布却袭破兖州,曹操无奈只能撤军。”

孙翊微微点头,沉思片刻道:“这吕布倒是个变数,如此一来,曹操与陶谦、吕布之间,怕是有一场恶战。那袁绍那边呢?”

情报人员继续说道:“袁绍自去年三月开始,对黑山军发动猛攻。先是消灭了于毒所部,又从仓岩谷出发,将黑山军将领左髭丈八等部歼灭,之后还向刘石、青牛角等黑山军大本营进攻,斩杀数万人。到了六月,袁绍与张燕部在常山展开决战,双方激战十几天,伤亡惨重,最后各自罢兵。”

“看来袁绍是想先解决黑山军这个后顾之忧,巩固自己在冀州的势力。那公孙瓒呢?他与袁绍之间,不会就此罢手吧?” 孙翊追问道。

“公孙瓒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今年年中,袁绍派部将麹义与刘和等人,率兵十万余人在鲍丘与公孙瓒激战。麹义占了上风,将公孙瓒所部击溃,斩首二万余级。公孙瓒元气大伤,只能向南溃退,退守易京。麹义乘胜追击,不少幽州地区的郡县都落入袁绍之手,如今麹义正率兵围攻易京呢。”

孙翊站起身来,在屋内来回踱步:“这局势愈发复杂了。那刘备呢?他在徐州如今怎样?”

“陶谦病逝后,糜竺与陈登迎立刘备为徐州牧。刘备刚接手徐州,根基未稳,各方势力都在观望。不过刘备素有仁义之名,倒是颇得徐州百姓拥护。只是徐州周边强敌环伺,曹操、袁术都对徐州虎视眈眈,刘备想要守住徐州,怕是不易。”

孙翊长叹一声:“天下大乱,各方势力此消彼长。我们虽身处江东,却也不能掉以轻心。这些情报务必详细记录,密切关注各方动向。”

面对山越与袁术的威胁,孙翊一方面加强了汀兰三卫的巡逻和警戒,另一方面根据情报调整建城策略。他在城池周边设置了多个瞭望塔和暗哨,一旦发现敌情,立刻发出警报。同时,他还利用情报网,散布假消息,迷惑敌人,让他们摸不清城池的真实情况。

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在公元 195 年春,这座耗费无数心血的城池终于完工。孙翊站在新建的城墙上,望着城内整齐的街道、坚固的房屋,心中感慨万千。他将这座城命名为 “汀兰城”,寓意着这里如汀兰般坚韧芬芳,能在乱世中屹立不倒。

汀兰城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城池。城内规划了专门的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孙翊鼓励百姓迁入城内,给予他们土地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周边村落的百姓前来定居。汀兰工坊也随之扩大规模,成为了城内重要的经济支柱。

在这两年时间里,孙翊虽然远离了吴郡郡府的繁华,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奇迹。汀兰城的建成,不仅增强了孙氏在江东的势力,也为他在乱世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他与兄长孙策之间,虽相隔两地,但始终心系彼此,共同为了孙氏家族的霸业而努力奋斗。随着汀兰城的崛起,江东的局势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化,一场新的风云变幻,正在悄然酝酿。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