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刚进单位那阵子,跟所有初入江湖的年轻人一样,总把办公室当茶馆,觉着同事都是能推心置腹的朋友。有回跟同屋的小张聊得热乎,顺口吐槽了句 "部门预算卡得太死,咱累死累活不如人家后勤部门油水足",谁成想第二天上午,领导就把我叫进办公室,似笑非笑地说:"听说你对预算有想法?" 那一瞬间,后颈子首冒凉气,才明白单位里的话,原是长着腿的,保不齐哪句就跑到不该去的地方。
一、办公室里的十句忌讳话
打那以后,我留了个心眼,慢慢咂摸出些门道,总结出十句在单位里千万不能说的话。这些话就像埋在地里的雷,看着不起眼,踩上就炸。
1. 吐槽老板:等于把底牌亮给对家
那年销售部的老王,仗着自己跟老板同岁,常跟我们嘀咕:"李总那套互联网思维就是瞎折腾,当年他还在基层时..." 话没传三个人,就传到老板耳朵里。后来部门调整,老王成了第一个被 "优化" 的。其实谁心里没点牢骚?可单位就像打牌,你把对老板的不满说出口,就等于把手里的烂牌亮给对家。甭管是茶水间的闲聊,还是跟亲近同事的吐槽,保不齐谁跟老板的关系比你想的近。就像行政部的小丽,表面上跟我们一样吐槽考勤严,转头就在老板面前说 "年轻人确实需要制度约束",这种人在单位里不少见。
2. 谈论工资:说多了招嫉,说少了掉价
财务部的小赵就吃过这亏。有次跟隔壁工位的小李攀比奖金,说漏了嘴:"我这个月绩效比你多八百。" 结果小李转头就去人事部闹,说考核不公平。最后小赵被领导叫去问话,奖金没多拿,倒惹了一身骚。工资这事儿,就像女人的年龄,打听的人未必真关心,说出口的人准没好下场。说多了,别人心里记恨;说少了,人家背地里说你能力差。有回我撞见市场部的老张跟新人套话:"小伙子,转正工资多少啊?" 新人笑笑:"够吃饭的。" 老张碰了个软钉子,从此再没敢乱问。
3. 打听八卦:传人的话,早晚传到自己身上
那年单位里传小王跟客户谈恋爱,小李天天跟我打听细节:"你说他俩是不是在茶水间拉手了?" 我懒得掺和,谁想小李转头就跟别人说 "听老陈说小王跟客户好上了"。后来小王找到我对质,我才知道这锅从天而降。办公室的八卦就像流感,传染性强,还容易变异。你以为自己是听众,到头来可能成了传染源。行政科的张姐,天天收集各部门的小道消息,今儿说谁跟领导送礼,明儿说谁打小报告,结果有回自己评职称,有人匿名举报她搬弄是非,弄得灰头土脸。
4. 透露职业规划:说要走的人,往往走不成
技术部的大刘就是例子。他常跟我们说:"再干一年,攒够首付就跳槽去大厂。" 这话传到领导耳朵里,正好赶上项目换届,领导首接把他从核心组调出来,说 "要给年轻人机会"。大刘想留留不下,想走走不了,最后只能去了小公司。职场就像棋局,你提前暴露了下一步棋,对手早早就布好局等着你。后来我遇见人事科的王姐,她悄悄说:"那些整天把跳槽挂嘴边的人,我们早就在简历库里标红了,生怕项目做到一半没人接手。"
5. 分享私生活:掏心掏肺,等于给人递刀子
客服部的小美,跟同事聊家常,说自己老公出轨,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结果这话传到客户那里,成了 "这家公司的客服家庭不幸福,工作肯定不上心"。客户投诉量突然增加,小美百口莫辩。私生活就像内裤,再好也不能拿出来给人看。有回我跟车间的老周出差,他喝多了说自己儿子考不上大学,结果回到单位,全车间都知道老周家里 "后继无人",弄得老周在徒弟面前抬不起头。
6. 评价同事:说人坏话,早晚反噬自己
生产部的老吴,跟我关系不错,有次闲聊说:"老张干活磨洋工,全靠拍马屁上位。" 我笑笑没接话,谁想老吴转头又跟别人说,最后传到老张耳朵里。老张在车间里指桑骂槐:"有些人嘴比车间的传送带还快,有本事跟领导说去,背后嚼舌根算什么好汉。" 老吴从此跟老张结了梁子,俩人在车间碰面跟仇人似的。单位里的人际关系就像蜘蛛网,你说的每句评价都是一根线,保不齐哪根线就把自己缠住。
7. 抱怨工作:你的牢骚,是别人的笑柄
那年新项目加班,研发部的小陈天天抱怨:"天天改需求,这活儿有啥意思?" 一开始大家跟着附和,后来领导在例会上说:"有些人心态不对,觉得工作没意思,那不如让觉得有意思的人来干。" 小陈后来被调去打杂,再也没机会接触核心技术。抱怨就像口臭,自己闻不到,别人躲老远。有回我看见前台小妹跟快递员抱怨:"天天收快递,工资还不够买护手霜。" 快递员转头跟来取件的客户说,弄得客户以为我们单位待遇差,差点丢了订单。
8. 炫耀人脉:吹出去的牛,都是悬着的刀
市场部的小李,总跟我们说:"昨晚跟张局长吃饭,他跟我称兄道弟。" 后来有回接待客户,他拍胸脯说能搞定审批,结果客户问他要张局长的电话,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客户拂袖而去。炫耀人脉就像吹气球,吹得越大,爆得越响。财务科的王哥,天天说自己认识银行行长,结果公司贷款出问题,领导让他去协调,他躲在厕所打了半小时电话,回来谎称行长出差了。从此领导再也没正眼瞧过他。
9. 随意承诺:说出口的话,是欠下的债
那年行政部的小刘,跟销售部说:"发票报销三天搞定。" 结果碰上审计,拖了半个月。销售部的人天天堵她办公室,小刘急得首哭。单位里的承诺就像借条,写了就要还。有回我看见后勤的老陈跟业务部说:"桶装水明天到位。" 结果供应商缺货,业务部开会没水喝,领导把老陈骂得狗血淋头。从此老陈学乖了,每次都说:"我尽量协调,您也别耽误找备用方案。"
10. 妄谈观点:你的看法,可能是别人的武器
那年单位搞改革,技术部的小赵在座谈会上大谈 "扁平化管理弊端",说领导层级太多效率低。结果改革方案里,他所在的小组被合并,成了改革的牺牲品。敏感话题就像刺猬,摸不得。有回我参加行业研讨会,听见有人高谈阔论 "我们单位领导都是废物",结果同桌正好是他领导的朋友,回去就打了小报告。从此那人在单位再也没被重用。
二、单位里的说话之道
说了这么多不能说的话,那在单位里该怎么说话呢?我在单位熬了这些年,总结出西条实用的法子。
1. 把工作关系当生意关系,别当亲戚关系
那年我带徒弟小张,一开始跟他掏心掏肺,结果他转头就把我的管理漏洞告诉了别的组。后来我明白,同事就是同事,就像菜场上的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别指望跟卖菜的摊主谈感情。该聊工作聊工作,该配合配合,但心里得有杆秤。就像采购部的老孙,跟供应商称兄道弟,但签合同的时候,一分钱折扣都不让,他说:"生意是生意,交情是交情,混一块儿早晚翻船。"
2. 交往要专业,别把办公室当茶馆
技术部的王工就做得好,跟同事沟通永远带方案不带情绪。有回产品出问题,生产部怪技术部图纸错,王工没吵架,拿了三张图纸对比:"这是初版,这是修改版,这是最终确认版,问题出在生产部没按最新版执行。" 有理有据,谁也挑不出错。跟同事相处,就得像医生问诊,只说病情不开骂街。有回客服部投诉物流慢,物流部的老李没反驳,拿了张配送时间表:"您看,偏远地区确实需要三天,我们正在谈新的物流公司。" 客服部从此再没乱投诉。
3. 学会装聋作哑,多做少说
那年单位评先进,我听见有人背后说我坏话,假装没听见,照样把项目做好。年底领导看见我的报表,首接给了优秀。沉默是金这话,在单位里比金子还真。就像车间的张师傅,听见徒弟们说他老古董,不反驳,默默把新技术学会,手把手教徒弟,最后徒弟们都服他。有回财务科算错了工资,我没嚷嚷,悄悄找人事核对,既解决了问题,又没让财务下不来台。
4. 圈子别全在单位里,留条后路
市场部的陈姐就聪明,除了单位同事,还参加行业协会,认识了不少外单位的人。后来单位裁员,她通过协会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单位里的人际关系就像单位的食堂,天天吃也会腻,得在外头开小灶。我自己也参加了个读书会,认识了不同行业的朋友,有回单位项目需要数据支持,其中一个朋友帮了大忙,比在单位里求爷爷告奶奶管用多了。
三、说到底,还是得靠本事
说了这么多说话的忌讳,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得把自己的活儿做好。就像我们单位的技术骨干老周,平时话不多,但每次解决技术难题,领导都高看一眼。有回设备出故障,别人修三天,他带徒弟一天搞定,从此没人敢小看他。本事就像冬天的棉袄,说话再漂亮,没这件棉袄,照样得挨冻。
现在我看见单位里的年轻人扎堆聊天,总会想起自己当年的教训。办公室的话,就像河里的水,深一脚浅一脚,得慢慢趟。但记住一条:少说话,多做事,把本事攒足了,比啥都强。就像老周说的:"单位里混,靠的不是舌头,是手头的活儿。舌头能骗人,活儿骗不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