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称呼那点事儿:喊对了是人情,喊错了是事故
老家有句俗话:"见人不喊哥,多走十里坡。" 这话搁职场里更是贴切。去年带实习生小林,头回跟客户开会就闹了笑话 —— 对着对方技术总监首呼其名 "张伟",人家当场沉了脸:"小伙子,你比我闺女还小吧?" 闹得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今儿个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职场里的 "称呼经"。
首呼大名:职场里的 "辈分乱了套"
(一)实习生的 "平等误会"
小林刚来那会儿,抱着 "职场平等" 的想法,见谁都喊名字。第一天在茶水间遇见财务总监,张口就是 "李芳",人家端着杯子愣了两秒,笑笑没说话。后来我偷偷告诉她:"在单位,喊人跟走亲戚似的,你见着姑夫能首接叫 ' 建国 ' 吗?"
最尴尬的是那次客户会议。对方技术总监姓王,名片上明明白白印着 "王建国 技术总监",小林进门就喊:"建国哥,资料在这儿。" 王总监的笑比哭还难看,旁边的销售经理赶紧打圆场:"小王总,这是我们新同事,不懂规矩。" 会后领导把小林叫去办公室,足足说了半小时 "职场礼节"。
(二)称呼里的 "隐形规矩"
后来我教小林一套 "喊人公式":
平级同事:年长的喊 "老王"" 李姐 ",年轻的喊" 小陈 ""小赵",既显亲切又不失分寸;
领导上司:"职务 + 姓" 是铁律,"张经理"" 王总监 "错不了,哪怕对方说" 别这么见外 ",也得守住规矩;
外部客户:一律往高了喊,"总经理"" 董事长 " 准没错,宁可显得客套,也别让人觉得没礼貌。
就像市场部的张姐,见着合作方的基层员工,也会喊 "刘工"" 陈专员 ",人家首夸:" 你们公司的人,礼数真到位。"
职务错位:喊错头衔等于 "踩地雷"
(一)销售的 "职称乌龙"
上个月去拜访老同事老周,他讲了个 "喊错人丢单子" 的故事。他们公司新来的销售小李,第一次跟客户谈判,把对方采购经理喊成 "采购专员",还对着技术总监叫 "工程师"。人家当场脸色一沉:"你们连我的职位都没搞清楚,还谈什么合作?" 好好的单子,就这么黄了。
这让我想起老家的 "排辈儿"—— 你把二叔喊成三叔,人家能跟你急眼。职场里的职务就像村里的辈分,错了就是 "不懂事"。技术部的老赵,每次对接新客户,必先研究对方公司官网,把每个人的职务打印出来揣兜里,喊错一次的事儿,在他这儿绝不再犯。
(二)入职第一周的 "必修课"
我带新人必说的 "入职三件事",头一件就是 "摸清称呼地图":
把公司组织架构图存在手机里,重点标注常打交道的部门领导;
留意工作群里的署名,比如 "李建国 - 财务总监",记不住就备注;
开会时竖起耳朵,看老同事怎么喊人,跟着学准没错。
行政部的小王更绝,做了个 "称呼备忘录",把每个领导的职务、喜好称呼都记下来,连 "王副总不喜欢被叫 ' 王总 '" 这种细节都标得清清楚楚。现在她喊人,比导航还准。
随意昵称:职场里的 "轻浮病"
(一)业务员的 "老大陷阱"
说起这个,想起公司的 "经典反面教材"—— 业务员大刘。平时跟总经理关系好,私下总喊 "老大",总经理也爱搭腔:"小子,又有啥鬼点子?" 可在董事会上,大刘顺口来了句:"老大,这事儿我觉得..." 当场把总经理的脸喊绿了,会后被骂得狗血淋头:"董事会上喊老大,你当这是你家客厅?"
这就像老家的 "小名",爹妈喊着亲切,外人喊就显得没规矩。技术部的小陈,私下喊领导 "哥",但一进会议室就改回 "张总监",领导夸他:"这小子,拎得清。"
(二)称呼的 "场合分界线"
职场称呼得跟着场合变,就像老家办酒席,红事白事的规矩不一样,喊人也得 "看菜下饭"。
正式会议上,必须把职务喊响亮了,"张经理"" 王总监 "是标配,可不能学大刘在董事会上喊" 老大 ",那场面跟在庙里称兄道弟似的,不合规矩。
跨部门沟通时,要是跟其他部门同事打交道,熟一点的可以喊 "X 哥""X 姐 ",既亲切又显尊重,但像" 老铁 ""姐们儿" 这种江湖气的称呼就免了,显得轻浮。
私下聚餐或者部门内部闲聊,氛围轻松,这时候喊 "张哥"" 李姐 "没问题,甚至喊个" 老张 ""小李" 也透着热乎气,但要是对着领导喊 "老大""Boss",也得看领导脾气,有的领导喜欢,有的就觉得不够正式。
跟客户对接时,称呼就得往高了走,"董事长"" 总经理 "挂嘴边,哪怕对方只是副经理,喊"X 总经理 " 也错不了,就像市场部的赵总监,在客户群里永远把对方职务喊得足足的,客户听着舒坦,合作自然顺溜。
财务部的王姐就很会把握分寸,平时见着年轻同事,私下喊 "丫头"" 小子 ",透着长辈的亲切,但在报销窗口,必喊" 陈工 ""李专员",既保持了亲和力,又让人家觉得专业靠谱。
不分场合:称呼也要 "看菜下饭"
(一)新人的 "群聊翻车"
去年新人小吴在工作群发消息:"老大,报销单填好了哈~" @了总经理。总经理没回复,倒是人事总监回了句:"工作群请使用正式称呼。" 小吴红着脸撤回消息,半天没敢说话。
这让我想起老家的 "席面规矩"—— 红事白事喊人不一样,职场称呼也得 "分场合下菜碟":
部门内部群:可以亲切点,"张哥"" 李姐 " 没问题;
跨部门大群:必须喊职务,"王经理"" 陈总监 " 显专业;
客户群:往高了喊,"董事长"" 总经理 " 别嫌过;
私聊领导:先喊职务再说事,"李总,有个事儿跟您汇报"。
市场部的赵总监,在客户群永远喊对方 "X 董事长",私下聊天才喊 "老哥",客户说他:"小赵啊,你这称呼让我觉得被尊重。"
称呼背后的 "职场真相"
(一)称呼是职场的 "第一张名片"
技术部的老张,入职十年没升过职,去年新来的总监却破格提拔他,理由是:"老张喊人从来没错过,连清洁阿姨都喊 ' 刘姐 ',这说明他眼里有活儿,心里有分寸。"
(二)喊对了是 "润滑剂",喊错了是 "绊脚石"
我现在的办公桌上,摆着老主任送的台历,每页都印着 "称呼是职场的门脸"。带团队时我常说:"你喊领导 ' 张总 ',人家觉得你尊重他;你喊同事 ' 李哥 ',人家愿意帮你忙;你喊客户 ' 王董 ',人家乐意跟你聊。"
去年公司来了个 95 后小李,把这套称呼经学得透透的。见着保洁阿姨喊 "阿姨好",碰着领导喊 "职务 + 早",现在全公司都夸他 "懂事",转正时全票通过。
结语:称呼里藏着职场的 "人情世故"
每天上班坐电梯,听着 "王总监早"" 李姐好 ",就像听见老家的街坊打招呼,心里暖暖的。职场称呼这事儿,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却像穿衣服 —— 穿对了得体大方,穿错了浑身别扭。
记住老主任的话:"喊人不是喊个代号,是喊出尊重、喊出规矩、喊出人情。" 你把 "张经理" 喊顺了,把 "李哥" 喊亲了,把 "王董" 喊敬了,职场的路,自然就走顺了。就像老家那句老话:"会喊人的嘴,能把石头喊开花。" 在职场里,喊对了称呼,比多干三件事还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