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9:陈言的多彩人生

第30章 路通人和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2009:陈言的多彩人生
作者:
龙都老乡亲
本章字数:
5710
更新时间:
2025-03-30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在石门村的山头上,村口就响起了久违的引擎声。

三辆崭新的三轮摩托车排成一列,每辆车斗里都装满了鼓鼓的麻袋——这是石门村今年最好的秋茶,即将沿着新修的道路运往山外的集市。

陈言站在路边,看着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把最后几袋茶叶搬上车。

老支书赵德才亲手给每袋茶系上红布条,嘴里念叨着"一路平安"。

这场景让他想起两个月前,村民们只能用背篓一点点把茶叶背出去卖,一趟要走六个小时山路。

"陈乡长,上车吧!"王铁柱拍了拍摩托车后座,"您得跟我们一起去,这可是咱们村通路后第一次大批量出货!"

陈言笑着摇摇头:"今天是你们的好日子,好好享受吧。记得把卖的钱拍个照,回来给乡亲们看看!"

三轮车"突突"地启动了,沿着新铺的砂石路缓缓驶去。

车后扬起一片尘土,村民们追着车跑了好远,欢呼声在山谷间回荡。

"陈乡长,您看!"一个孩子突然指着路面叫道。

陈言低头看去,只见三轮车驶过的路面上,有几处的痕迹——那是几个老人悄悄抹下的眼泪。

他们蹲下身,颤抖的手抚摸着平整的路面,仿佛在抚摸一个来之不易的梦。

"我活了八十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李大爷哽咽着说,"要是老伴还在,该多好啊..."

陈言眼眶发热,扶起老人:"李大爷,路通了,好日子才刚开始呢!"

正说着,手机响了。

是柳树沟的村主任打来的,声音激动得变了调:"陈乡长!我们的药材卖出去了!比往年价格高了三成!收购商说,以后路修到哪,他们就收到哪!"

挂断电话,陈言深深吸了口气。

清晨的山风带着茶叶的清香,沁人心脾。

这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值得了。

中午时分,运茶叶的车队回来了。

还没进村,就听见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王铁柱从车上跳下来,手里挥舞着一沓钞票,像个凯旋的将军。

"卖光了!全卖光了!"他兴奋地大喊,"茶商说咱们的茶叶品质好,给了高价!这一车就卖了去年全村一半的收成!"

村民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山外的见闻。

王铁柱绘声绘色地描述集市多么热闹,路多么好走,收购商多么热情。

每说一句,就引起一阵惊叹和欢笑。

"陈乡长,"老赵挤到陈言身边,压低声音说,"您知道最妙的是什么吗?赵德发那几个木材贩子,今天眼都绿了!以前他们压价收购,现在路通了,谁还卖给他们?"

陈言微微一笑。

这正是他预想的结果——通路不仅带来首接的经济效益,更能打破垄断,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

下午,陈言正在工地指挥拓宽路基,突然发现来干活的人比往常多了近一倍。

除了登记在册的劳力,还有许多妇女、老人,甚至放了秋假的孩子们。

"陈乡长,我们也来帮忙!"几个半大孩子扛着小锄头,像模像样地排成一队,"我们力气小,但可以搬小石头!"

更让陈言意外的是,赵德发的亲妹妹赵德芳也带着十几个妇女来了,手里拿着铁锹和簸箕。

"陈乡长,别这么看我。"赵德芳爽朗地说,"路通了,我家那口子在县城打工,回家方便多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傍晚收工时,陈言统计了一下,今天出工的村民达到了创纪录的西百多人。

照这个进度,原计划两个月完成的工程,有望在春节前全线贯通。

夜幕降临,陈言独自留在工地整理资料。

远处村落的灯火星星点点,与天上的银河交相辉映。

他掏出手机,给程莹发了条消息:"今天第一批山货运出去了,卖了好价钱。村民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很快,程莹回复:"太棒了!爸爸看到我转发的照片,说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对了,我订了下周三的机票回国。"

陈言心头一热。

自从程莹去美国,他们己经半年没见面了。

虽然经常视频,但隔着屏幕的触不可及,总让人怅然若失。

"我去省城接你。"陈言飞快地打字,"然后带你看看巫山的变化。"

"不用接,我首接去巫山。"程莹回复,"想亲眼看看你修的路,走一走你每天走过的山路。"

放下手机,陈言仰头望向璀璨的星空。

这一刻,他感到无比充实和幸福——事业有了起色,爱人即将归来,巫山的未来也越发清晰。

然而,好景不长。

第三天上午,陈言正在工地解决一处陡坡的施工难题,郑卫国急匆匆地赶来,脸色阴沉。

"出事了!"郑卫国把陈言拉到一边,"县里突然通知,下周要组织全县乡镇干部来巫山观摩学习,点名要看咱们的示范路!"

"这是好事啊?"陈言不解。

"好个屁!"郑卫国罕见地爆了粗口,"我刚收到消息,赵德发那王八蛋在县里到处造谣,说咱们的路偷工减料,根本经不起检验。王文斌这次来,明显是来找茬的!"

陈言眉头紧锁。

示范路的质量他心中有数,但山区道路建设本就复杂,真要挑毛病,总能找到几处不足。

如果被当众刁难,不仅个人难堪,更会影响后续项目和资金支持。

"还有更糟的。"郑卫国压低声音,"赵德发暗中收买了几个村民,准备在观摩当天闹事,说什么征地补偿没到位..."

陈言心头一紧。这招确实阴毒——群众工作最怕的就是被扣上"损害百姓利益"的帽子。

"郑书记,您觉得该怎么办?"

"两条路。"郑卫国伸出两根手指,"一是找借口推迟观摩,争取时间弥补不足;二是正面迎战,把观摩会变成我们的舞台!"

陈言沉思片刻,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选第二条。咱们的路经得起检验,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接下来的日子,陈言更加忙碌。

白天,他带领村民加快工程进度,特别针对几处可能被挑刺的路段进行加固;晚上,他挨家走访,了解村民真实诉求,提前化解矛盾。

最棘手的是石门村东头的一段悬崖路。

这里地质复杂,按常规方法施工,既费时又费钱。

正当陈言一筹莫展时,村里的老石匠王大爷提出了个土办法。

"陈乡长,我年轻时修过铁路,见过'悬空架桥'的法子。"王大爷比划着,"咱们可以先在石壁上打桩,搭个木架子,再往里面填石料,省得全用水泥。"

陈言眼前一亮。这个方法虽然"土",但正好适合巫山石质坚硬的特点。

他立即组织技术骨干讨论,结合现代工艺进行改良,创造出一种"土法悬空路基"的施工方案。

五天后,当最后一块条石稳稳嵌入路基,这段"天险"终于被征服了。

村民们自发地鼓掌欢呼,几个老人甚至跪下来磕头,感谢山神保佑。

"该谢的不是山神,是你们自己!"陈言高声说,"没有大家的智慧和汗水,再好的规划也只是纸上谈兵!"

转眼到了观摩会前一天。

陈言正在做最后准备,手机突然响起。

是一个陌生号码。

"陈乡长,我是平川县的林志强。"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听说你们明天有观摩会?我们马书记想带团过来学习,不知道方便不?"

陈言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这是程厅长安排的!

有邻省的领导在场,王文斌就算想刁难,也得掂量掂量影响。

"当然欢迎!"陈言强压住兴奋,"正好可以谈谈跨省通道的事。"

挂断电话,陈言长舒一口气。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蜿蜒的山路。

这条路,不仅连接了村落,更连接了人心;不仅改变了地貌,更改变了命运。

明天,将是巫山乡向全世界展示新面貌的时刻。

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这条路,必将通向光明的未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