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扫荡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大捷,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振华对抗战局势的战略思考。他清醒地认识到,仅凭游击队一己之力,难以彻底击败日本侵略者。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构建起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才能汇聚成一股无可阻挡的强大洪流,将日寇赶出中国。于是,李振华怀着坚定的信念,毅然踏上了寻求联合抗日的征程。
经过多番打探与不懈努力,李振华成功与一支在附近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国民党抗日部队取得联系。该部指挥官王团长,身经百战,在抗日战场上威名远扬。为充分表达合作的诚意,李振华挑选了几位经验丰富、头脑灵活的骨干,组成代表团,亲自前往国民党部队的驻地。
双方见面后,李振华目光如炬,言辞激昂:“王团长,如今国土沦丧,百姓惨遭涂炭,拯救国家于危难,守护百姓于水火,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党派的界限不应成为阻碍,我们必须摒弃前嫌,携手并肩。我们游击队扎根本地多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了如指掌,在游击作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而贵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将士们作战英勇。若我们能相互配合,定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给予日寇沉重的打击,为抗战胜利注入强大的动力。”
王团长听完,目光深邃,沉思良久后,缓缓说道:“李司令,你的话句句在理。我们也一首期望能与贵部合作,只是之前沟通渠道不畅,错失了许多协同作战的机会。既然今诚意十足,我们自然愿意与你们携手,共赴国难。”
随后,双方围绕合作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且细致的探讨,制定了一套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在情报共享上,双方设立了专门的情报联络小组,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备,约定一旦获取日军的重要情报,无论是兵力部署的变动、作战计划的调整,还是物资运输的路线,都要通过加密渠道,第一时间互通消息。在协同作战方面,当面临日军大规模军事行动时,双方迅速启动联合指挥机制,召开高级军事联席会议,运用沙盘推演、地图研判等方式,全面分析战场形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战计划;在小型战斗中,双方提前确定信号联络方式,相互呼应,协同配合,让日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不久,一个痛击日军的绝佳战机悄然降临。情报人员传来紧急消息,一支由日军王牌师团抽调的精锐部队,即将途经他们控制的区域。这支部队装备先进,战斗力极强,一首是抗日武装的心腹大患。李振华和王团长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二人果断决定联合出击,给这股日军以致命打击。
为确保伏击行动万无一失,李振华和王团长亲自带领侦察小队,多次前往实地勘察,经过反复比较和精心挑选,最终选定一处地势险要的山谷作为伏击地点。山谷两侧山峰陡峭,树木茂密,是天然的隐蔽场所。游击队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山谷两侧的山坡上巧妙设伏,利用灌木丛和岩石作为掩护,精心布置了火力网,准备给日军致命一击。国民党部队则负责在日军后方的狭窄路段设伏,利用重武器截断日军的退路,防止其逃窜。
行动当日,天色阴沉,乌云密布,仿佛也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斗烘托气氛。当日军的车队浩浩荡荡地进入埋伏圈后,李振华果断发出攻击信号。刹那间,山谷两侧枪声大作,手榴弹如雨点般落入日军队伍中,爆炸声震得山谷嗡嗡作响。游击队率先发动攻击,密集的火力如疾风骤雨般向日军倾泻而去。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打得晕头转向,指挥官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试图组织反击。
就在日军慌乱之际,国民党部队从后方如猛虎出山般杀出,轻重武器一起开火,迅速切断了日军的退路。两支抗日武装紧密配合,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近身搏斗。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殊死较量。
经过数小时的浴血奋战,这股日军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战场上,日军尸横遍野,丢弃的武器装备散落一地。这次联合行动的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也进一步增进了两支抗日武装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然而,就在联合抗日行动取得初步成效,抗日形势逐渐向好时,国民党部队内部悄然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部分顽固派军官深受反动思想的毒害,对与游击队合作一事充满疑虑和抵触。他们不仅在公开场合发表反对言论,质疑合作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还在暗中策划破坏行动。他们故意泄露作战计划,干扰情报传递,试图瓦解双方来之不易的合作局面,给联合抗日行动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面对这一复杂的局面,李振华深知,要维护联合抗日的大局,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应对更大的挑战。他决定主动与王团长沟通,揭露顽固派的阴谋,争取国民党部队中爱国官兵的支持,共同维护抗日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