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趣事一
入学身体检查时,有一项是使用一种医学仪器来检测肺活量。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去,对着那台仪器吹气。轮到何红时,她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地吹进了仪器里。仪器上的数字迅速跳动,最终停在了 1500 单位。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唏嘘声,同学们都惊讶地看着何红。她的肺活量竟然如此之大!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尤其是那些男生们。
很快,何红就被班里的淘小子们起了一个绰号——“千五”。这个绰号迅速在班级里传播开来,大家都开始用这个称呼来指代她。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班里的女生们陆续也都有了男生们起的绰号。这些绰号有的是根据外貌特点,有的是根据性格特征,还有的是根据一些有趣的事情。不到一周的时间,每个女生都有了自己的专属绰号。
这种现象充分显示出男生们对女生的关注和好奇。他们似乎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给女生们贴上各种标签,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窥伺心理。这或许就是男生们的天性吧,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女生的关注和兴趣。
在我们班里,有一个名叫孙波的同学。开学没多久,他就因为生病而不得不休学。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后来他跟随78级的同学们一起完成了学业。
除了孙波,我们班里还有两位女兵同学。其中一位和任义同桌,但任义竟然连她的名字都忘记了。另一位女兵则叫朱晏,她恰好是我的同桌。我和朱晏之间,仅仅只是用眼神交流了一下,算是打了个招呼。
或许是因为这两位女兵都身着军装的缘故吧,她们俩总是形影不离地待在一起。然而,就在我们还没来得及彼此熟悉的时候,这两位女兵同学却突然毫无征兆地离开了学校。
如果她们能够留下来,那么我们班级里就会有三位兵同学了。如今,那位男兵同学成海安己经成为一名将军了,而关于那两位女兵的现状,同学们却一无所知,完全没有她们的任何消息。
回想起刚踏入校园的时候,那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啊!那时候,我们去食堂吃饭都得依靠饭票呢。每个月的定量是 31 斤粮食,对于那些饭量较小的男同学们来说,或许还能勉强应付过去。然而,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就是鲁少林。
鲁少林可是个身材魁梧、身高体壮的家伙,他的饭量简首大得惊人!那 31 斤粮食对他来说,简首就是杯水车薪,完全不够吃啊!每次看到他在食堂里狼吞虎咽的样子,我们都不禁为他感到担忧。
尤其是到了月底的时候,鲁少林更是饿得眼睛发绿,仿佛饿狼一般。他总是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餐盘,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好饿啊……”那副模样,真是让人既心疼又好笑。
鲁少林同学每次打饭都显得很无奈,看着那一点点饭菜,他总是愁眉苦脸的。而我们这些女同学呢,虽然饭量相对小一些,但看到鲁少林这样,心里也不是滋味。于是,大家就纷纷商量着,要把自己的部分饭票捐出来给他。
就这样,女同学你一点我一点地把自己的饭票凑到了一起,然后交给了鲁少林。鲁少林一开始还不好意思收,觉得这样会给大家添麻烦,但在女同学的坚持下,他最终还是收下了。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亲密了。大家都感受到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温暖,而负责发饭票的生活委员老潘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觉得同学们之间的这种情谊真是太难得了,让他这个生活委员也倍感欣慰。
3 月 20 日,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天。上午八点整,上课铃声准时响起,大家纷纷走进教室,准备开始新的学习旅程。
第一节课是英语课,当英语老师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好奇地看着她手中空空如也,没有教材。老师微笑着解释道:“同学们,由于一些原因,我们目前还没有领到英语教材。不过大家不用担心,学校己经想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接着,老师从讲桌下拿出一叠厚厚的纸张,告诉同学们这就是他们接下来要使用的英语教材。原来,这些教材是学校用钢板手刻油印机印刷的,虽然没有正式的课本那么精美,但每一页都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翻开教材,发现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课文、单词,还有练习题和语法讲解。尽管这些教材是手工印刷的,但印刷质量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排版也很整齐。
在接下来的英语课上,老师生动地讲解着课文,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虽然没有正式的教材,但大家都被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所吸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1978年4月初,阳光洒满大地,温暖而柔和,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个特殊的时刻准备的礼物。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花朵绽放,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二十几位来自吉林市和长春市的走读生们,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他们背着行囊,迈着轻快的步伐,陆续抵达了学校。
这些走读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背景,但他们都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朝气,眼中闪烁着对新生活的向往。
学校的大门敞开着,欢迎着这些年轻的学子。校园里,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教学楼、图书馆、操场等建筑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感觉。
走读生们走进校园,感受着这里的氛围,心情愈发激动。他们相互交流着彼此的感受和期待,笑声和话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充满活力的青春交响乐。
然而,由于当时学校的宿舍资源紧张,无法容纳所有的学生,所以走读生只能以走读的形式开始上课。这意味着他们每天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在往返学校的路上,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
走读生成为了我们七七级大学生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天清晨,他们背着书包,匆匆走在上学的路上,与其他同学一同分享着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点滴。放学后,他们又会结伴而行,谈论着课堂上的趣事和对未来的憧憬。
尽管走读生活有些不便,但都非常珍惜这段时光。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度过了半年的走读时光。半年后,学校的宿舍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终于可以住校了,这也标志着他们大学生活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走读生们踏入校园后,迎来了他们的第一堂课——化学课。那天的天气有些阴沉,细密的小雨如牛毛般飘洒而下,给地面带来了一片泥泞。
走进教室,同学们发现里面的桌椅尚未配备齐全。一些人无奈之下,只得坐在窗边的窗台上,以便能够听清老师的讲解。尽管条件有些简陋,但大家并没有过多抱怨,因为此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人们对于这样的学习环境己经习以为常。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设施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并没有因此而消减。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认真聆听着老师的每一句话,努力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首届班委会成员可谓是人才济济,他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共同为班级的发展努力奋斗。
班长吕茵,她是班级的核心人物,负责协调班级各项事务,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前进。她不仅具备出色的领导能力,还善于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班长。
党小组长老陆,他是班级中的思想引领者,负责组织同学们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大家的政治觉悟。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党员的先进性,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生活委员潘龙,他是班级生活的贴心人,负责管理班级的经费,安排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他细心周到,总是能在同学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及时的帮助,让大家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文艺委员高森,他是班级文化的传播者,负责组织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他才华横溢,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表演,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为班级增添了不少光彩。
体育委员子繁,他是班级运动的倡导者,负责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增强大家的体质。他热爱运动,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激励着同学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学习委员陈志,他是班级学习的引领者,负责组织同学们的学习活动,帮助大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他学习成绩优异,思维敏捷,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建议,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优秀的班委会成员,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才使得班级能够有序运转,同学们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的功绩将被铭记于班级的史册之中,成为班级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