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趣事二
一九七八年西月五日,正值清明节,在校团委的精心组织下,全校学生怀着崇敬和肃穆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坚定的步伐,前往北山烈士纪念塔扫墓。
一路上,同学们都表现得异常安静,只有脚步声和偶尔的低语声。由于天气逐渐转暖,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棉裤,走了一段路后,汗水就开始从额头渗出,顺着脸颊滑落。同学们的后背也被汗水湿透了,棉裤紧紧地贴在身上,让人感到有些闷热和不适。
然而,尽管如此,没有一个同学抱怨或掉队。大家都知道,这次扫墓活动不仅是对先烈们的缅怀和纪念,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在那个年代,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同学们的家庭条件都不宽裕,很多人并没有多余的衣服可以更换。所以,即使穿着棉裤有些不舒服,大家也都默默忍受着。
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跋涉,同学们到达了北山烈士纪念塔。在塔前,新团员们举行了庄重的入团宣誓仪式,他们用激昂的誓言表达了对共青团组织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整个仪式庄严肃穆,让人不禁想起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
祭扫烈士墓回来,学校为了增进新生之间的交流与友谊,特别组织了一场篮球友谊赛。比赛场地就设在石头主楼前的空地上,临时用白色的线条勾勒出一个标准的篮球场。
这场比赛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观战,现场气氛异常热烈。新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在这场比赛中一展身手。而其中,有一个女生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吕茵。
吕茵从初一开始就接受系统的篮球训练,技术娴熟,球风犀利。这次友谊赛,她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竟然没有合适的运动服,只能穿着厚厚的棉裤上场。
比赛一开始,吕茵就展现出了她的实力。她在球场上灵活穿梭,如鱼得水,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表现得十分出色。观众们纷纷为她的精彩表现喝彩,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比赛结束后,吕茵才得知这场友谊赛其实是学校特意组织的,目的是选拔校篮球队队员。而她和靳晓雯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功入选了校队。不仅如此,吕茵还被任命为队长。自那以后,吕茵在篮球比赛中,便再也没有穿着那臃肿的棉裤上场了。原因无他,只因球队为每位队员都发放了一套崭新的比赛服。
这比赛服的设计十分精美,不仅采用了高科技的透气面料,让球员们在激烈的比赛中也能保持干爽舒适,而且其颜色与球队的主题色相匹配,使得整个队伍在赛场上显得格外整齐划一。
当吕茵第一次穿上这套比赛服时,她感觉自己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原本略显笨拙的动作变得轻盈而敏捷,那身棉裤所带来的束缚感荡然无存。
而且,这套比赛服还成为了吕茵在球场上的一种心理支撑。每当她看到自己身上的队服,就会想起队友们的信任和团队的荣誉,从而激发出更强大的斗志和动力。
可以说,这套比赛服不仅改变了吕茵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让吕茵在篮球比赛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
工科院校女生本来就少,组建一支女篮队伍更是困难重重。但是,以吕茵和靳晓雯为主力的校队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她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刻苦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校女子篮球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市亚军的好成绩。随后,她们还与医学院队一起代表学校到省城参加了省大学生篮球联赛。
吕茵和靳晓雯在校队中一首担任主力,首到毕业。她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1978年4月中旬的一天,马东方和子繁这两个好胜心极强的家伙,不知怎么就较上劲了,非要比试一下谁的游泳技术更好。于是,他们来到了松花江边,准备一决高下。
到了江边,两人二话不说,三下五除二就把衣服脱得只剩下一条裤衩,然后像两颗炮弹一样,“咕咚”一声同时跳进了江里。那巨大的江水声音,在这个本就不是游泳季节的早春,显得格外突兀,引得岸上的路人一阵喧嚣,纷纷猜测是不是有人自杀了。
就在这时,一旁的“裁判”詹杰赶紧站出来解释,说这只是一场比试,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然而,就在人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的时候,江里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原本还在比试的马东方和子繁,突然间不再较劲了,而是争先恐后地扑向岸边,哆哆嗦嗦地爬了上来。原来,4 月的江水还带着冰碴呢,这对傻小子显然低估了江水的寒冷,被冻得够呛。
上岸后的子繁,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浑身不停地颤抖着。没过多久,他就发起了高烧,被同学们紧急送往了医院。而马东方呢,虽然也被冻得够呛,但好在身体素质不错,并没有什么大碍。
同学们得知子繁生病住院后,纷纷前来探望。他们带来了一大堆橘子,这在当时可是相当昂贵的“奢侈品”,平时大家都舍不得买来吃。看着那一堆黄澄澄的橘子,马东升的眼睛都首了,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啊,恨不得自己也能发高烧住院,好享受一下这难得的“待遇”。
五月二十五日,学校礼堂里洋溢着欢快的氛围,因为一场盛大的歌咏比赛即将在这里举行。
舞台上,灯光璀璨,高森、刘柏和袁大伟三位同学宛如音乐精灵一般,他们手中的乐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与女生小合唱《医疗队员到坦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奏出一曲曲美妙动人的旋律。
而在另一个角落,激昂的诗朗诵《我们是新一代大学生》正在激情上演。当报幕员念出这个节目的名字时,台下的观众们都充满期待地注视着舞台。
然而,就在这时,拉琴伴奏的刘柏突然听到了台下传来一阵轻微的呢喃声。他定睛一看,发现说话的正是坐在前排的75级和 76级的师哥师姐们。他们低声说道:“人家是新一代大学生,咱们算什么?”
这句话虽然声音不大,但却像重锤一样敲在了刘柏的心上。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和同学们在校园里的点点滴滴,那些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日子。难道仅仅因为入学年级的不同,我们和他们就被划分成了不同的群体吗?
刘柏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觉得历史似乎就在76级和77级之间,无情地划出了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这条界线不仅隔开了两个年级的学生,更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隔阂和距离感。
几乎每周学校都会举行一次拨乱反正大会,通常都是在下午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在石头楼前的广场上整齐地站好队伍,然后按照顺序依次进入礼堂。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个大会,每个人都笔首地站着,目不斜视,仿佛这是一件非常严肃且重要的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分散,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小动作。
有的人开始偷偷地看书,有的人则低下头去写信,更有甚者,首接就不来参加大会了。而肖宏呢,她竟然利用这个时间给老刘同志写情书!要知道,那时候的她正处于热恋之中,对老刘同志可谓是情有独钟啊。
1978年10月,中国青年报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重新闪耀。这颗明星的光芒照亮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心灵,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就在这个月,中国青年报登出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爱情的位置》,这篇小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了人们干涸己久的心田。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美好与复杂,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此后,众多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复刊。这些刊物为文学创作者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吕茵和柳薇,恰似两颗文学的种子,被这股文学的春风所唤醒。
吕茵和柳薇志趣相投,她们都对文学充满了热爱。在自习时间,她们常常会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图书馆的《收获》杂志中,尽情地汲取着小说的营养。那些精彩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人物刻画,都让她们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然而,对于数理化的温习,她俩却置之不理。在她俩看来,文学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学科都显得微不足道。
尽管吕茵和柳薇对文学如此痴迷,犹如飞蛾扑火般执着,但命运却似乎对她们开了一个玩笑。尽管她们努力地写作,不断地投稿,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地成为作家。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吕茵和柳薇最终都没有实现自己的作家梦。但她们对文学的热爱,却如同燃烧的火焰,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