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宝箓宫。
宿元景伏地叩首,方才己将实情一一奏明,却久不见官家回应。
空阔丹房之中,唯闻自家心跳之声。
不知几时,忽听官家幽幽道:“宿卿且坐。”
宿元景方跪坐蒲团之上,又闻官家道:“宿卿亦掌马军司数万之众,可作此想?”
此言惊得宿元景复又伏地,颤声道:“臣万死不敢有此念,此实乃武巡检诛心之论。”
官家道:“高太尉之子遇刺当夜,其心腹可曾调遣精兵搜查武巡检宅邸?可有枢密院札子?”
高太尉虽为殿前司统帅,然无权私调百名禁军入城,更遑论私查官员宅邸。
宿元景汗流浃背,道:“臣实不知此事虚实。”
官家道:“前日命卿监察殿前司,勿使高太尉行过激之举,殿前司近日有何动静?”
宿元景一怔,道:“殿前司多名将领被高太尉勒令休沐,余者皆为其心腹,故不知其具体谋划。”
官家道:“这殿前司看来姓高矣。”
宿元景只觉浑身战栗,不知如何应对,只得俯首贴地。
官家道:“宿卿且坐。”
宿元景复坐蒲团,举袖拭汗。
官家又道:“宿卿以为武巡检若何?”
宿元景道:“臣不敢妄言。”
官家道:“莫非卿亦如高太尉一般,欲作幸臣,只道朕喜闻之语?”
宿元景沉吟片刻,道:“臣以为,武巡检若仅为求官,既己得偿所愿,正当急流勇退,返阳谷避祸,而非滞留东京这漩涡之中。其所谓拯救河北明教抗虏信徒、收复燕云之言,果真心乎?武巡检公然非议禁军制度,西处宣扬操练精兵,此等言论有违祖宗成法,纵是王相公、章相公、蔡太师亦不敢如此张扬。京师己有风闻,此言实为其欲在河北复前朝藩镇之谋,稍有不慎,恐动摇国本。臣以为,武巡检大奸似忠,大忠似奸,忠奸难辨。”
官家道:“好一个忠奸难辨,宿卿此言亦是忠奸难辨呐。”
宿元景再拭额汗,忙道:“臣惶恐。臣以为武巡检所言极是:江湖再险恶,州军再作乱,于官家而言,终不及禁军失控之危。譬如西北种氏等将统十万精兵不足惧,东京稍有风吹草动,便可危及皇城。”
“宿卿以为当如何?若使武巡检掌管东京禁军,朕恐更难安枕。”
“臣以为,武巡检京东练兵可行。东京有二十万禁军,唯一可制衡之西军远在边陲,且与西夏交战。若武巡检于京东练得精兵,一则可制衡东京禁军、拱卫皇城,二则可伺机北上河北、收复燕云。纵有不臣之心,东京禁军精锐亦可镇压。如此则东京与京东互为掎角,官家多一支可用之师,更可高枕无忧。”
“宿卿说得轻巧。西军耗费几何钱粮,历经多少岁月,方有今日之效。武巡检树敌太多,欲在京东练兵,朕亦爱莫能助。”
“武巡检称体谅官家苦衷,愿自筹钱粮,不使官家为难。”
“单是募私兵一条,便足以令其身败名裂。”
“武巡检称将借各州厢军缺额练兵,不另起炉灶,如此纵是清流,亦无话可说。”
“呵,倒是思虑周全。然武巡检既与蔡九同流,何以又与宿卿勾连?”
“武巡检称不党不群,只结交忠于官家之人。”
官家微微颔首,道:“朕赐卿手诏一道,允卿适时调千名精锐入城,维持论道秩序。今日之事,不可外泄,亦勿再见武巡检。朕倒要看看高太尉与武巡检,于禁军与绿林之中,究竟有多少号召力。”
向外唤道:“杨内侍。”
杨戬应声而入,道:“官家有何吩咐?”
官家道:“今日宿卿入宫之事,若有第三人知晓,朕唯卿是问。”
待杨戬送走宿元景后,官家踱至窗前。
夜色渐沉,庭院灯笼高挂,竞相辉映,喜迎元宵将至。
良久,笑道:“甘露之变,谁是仇士良,谁是李训?”
-----------------
蔡行与童娇秀代父母至太师府问安蔡京。
童娇秀往后院去,蔡行被唤至书房。
蔡京与蔡絛俱在。
蔡行见礼毕,道:“父亲言武巡检欲与高太尉鱼死网破,请祖父留意安危。”
蔡京笑道:“莫非武巡检欲行刺老夫?”
蔡行道:“祖父,武巡检己刺杀高衙内。”
蔡京一怔,叹道:“高衙内之死,实坏京师秩序。朝堂之争,当斗而不破,若皆诉诸武力,终成前朝藩镇之祸。”
蔡行道:“父亲称,己告知武巡检,祖父与高太尉密谋行甘露之事。”
蔡京猛拍桌案,激动至咳。
蔡絛急为父捶背。
良久,蔡京平复,道:“逆子!老夫何尝有此言?党争而用武力,实文臣之耻。汝父此举,是要逼老夫置身事外?”
蔡行道:“父亲言,此为祖父计。武巡检乃绿林强人,不当以文臣之思维度之。”
蔡京道:“且去。”
蔡行拱手退下。
蔡京闭目倚靠椅背,道:“约之,汝观此事若何?”
蔡絛道:“儿以为,兄长之言不无道理。父亲若不表明态度,高太尉必假父亲之名行事。届时无论闹得多大,百官皆以为父亲主谋。父亲为百官之首,若再与掌兵之高太尉牵连,官家恐生疑心。”
蔡京道:“光明道以【抗虏护国、保境安民】为教义,神霄派却主修雷法。此场论道未始,神霄派己先败矣。”
蔡絛道:“孰胜孰败有何干系?父亲今日权柄,非赖神霄派。无论谁得官家欢心,终须经父亲之手,不若效那些缄默之官,坐观虎斗?”
蔡京道:“吾与林真人交好,若先前便不相助,必遭人耻笑。今高太尉与武巡检己至生死相搏之地,吾为文臣,不当再涉刀兵之事。为父病了,谢绝见客。”
蔡絛称是。
-----------------
殿前司命宣赞主理论道外围秩序,武松、关胜、郝思文协理。
此讯一出,即有人疑高太尉另有所图。
午后复有二讯流传:
其一,宣赞所辖皆老弱病残,武松欲召江湖好汉共襄其事,助光明道取胜,以早日收复燕云;
其二,江州知州蔡翛擒获宋江,诬其题反诗而判死罪,欲诱绿林好汉来救,一网打尽。
一时间,流言如织,穿梭京城,飞传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