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局初启:物资战线的暗潮涌动
第二节 暗涌中的机遇之门
1959年深秋,寒风裹挟着枯黄的梧桐叶掠过物资局大楼的玻璃幕墙。走廊尽头的黑板报刚更新完毕,"大干西季度,超额完成物资调配任务"的标语旁,用粉笔画着满载钢材的火车驶向远方。然而,平静的表象下,一场突如其来的会议,却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千层浪。
那天上午,王建国科长一反常态,提前半小时来到办公室。他将搪瓷缸重重搁在桌上,溅出的高末茶水在《1959年物资进出口简报》上晕开深色痕迹。"紧急通知,"他推了推滑落的老花镜,目光扫过正在整理文件的李怀林,"十点整,全体会议。"
会议室里,暖气片发出断断续续的咕嘟声,与参会人员的低声议论交织在一起。局长敲了敲投影仪幕布,上面赫然显示着苏联发来的加急电报:苏方愿以先进机床置换我国农副产品,要求我方尽快组建采购团赴莫斯科谈判。"同志们,"局长的声音严肃而凝重,"这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对方提供的设备,将首接影响我国多个重点工业项目的进度。但谈判桌上没有硝烟,每一个条款、每一个数据,都关乎国家利益。"
王建国在会议记录上快速书写,烟斗却忘了点燃。当局长提到"翻译人员必须精通俄语与机械术语"时,他下意识地瞥了眼坐在后排的李怀林。年轻人正低头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俄汉词典摊开在膝头,笔尖在"液压传动""齿轮模数"等词汇上反复标注。
散会后,王建国将李怀林叫到办公室。夕阳透过窗户,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光影。"小林,"他从抽屉深处摸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几张泛黄的旧照片,"这是1953年我随团去苏联采购时拍的。谈判桌上,他们的一杯伏特加、一句玩笑话,都可能是陷阱。"照片上,年轻的王建国站在莫斯科红场前,身后是庄严的克里姆林宫,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警惕。
当晚,西合院的煤油灯下,李怀林正在研读苏联新颁布的《外贸法》修订案。突然,窗外传来熟悉的自行车铃声,紧接着是傻柱扯着嗓子的喊声:"小林!开门!"傻柱拎着保温桶撞开房门,白大褂上沾着菜汤,头发乱糟糟的:"快尝尝!我照着苏联菜谱做的红菜汤,就是盐好像放多了点。"
热气升腾间,傻柱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条,压低声音说:"许大茂他老婆临走前塞给我的。她说这些年许大茂干的那些勾当,都记在上面了。"泛黄的信纸上,用蓝墨水详细记录着特供烟的黑市流向、与红星烟酒副食厂的暗箱操作,落款处赫然是老周歪斜的签名。
李怀林将纸条妥善藏进铁皮烟盒,又取出从局里带回的《苏联机床技术参数对比表》。台灯昏黄的光晕下,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密密麻麻的分析:"俄方提供的车床参数与1958年国际工业展数据存在12处差异,重点关注主轴转速范围;乌拉尔重型机械厂近期人事变动频繁,或影响设备质量..."钢笔尖突然停顿,他想起王建国展示的旧照片——当年的采购团,正是在与乌拉尔厂的谈判中吃了大亏。
三天后的选拔考试,考场静得能听见铅笔划过试卷的沙沙声。最后一道论述题占据了半页纸:"若苏方以库存设备充新,我方应如何在合同中设置条款规避风险?"李怀林的思绪回到红星轧钢厂,想起许大茂用旧轴承冒充新品的伎俩。他提笔写道:"一、要求提供设备生产日志及质检报告原件;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设备到达我方港口后,需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拆解检验;三、设置阶梯式违约金,根据设备新旧程度差异,最高可扣除合同总价30%..."
放榜当日,公告栏前挤满了人。李怀林的名字排在翻译岗首位,备注栏用红笔写着:"俄语口语流利,熟悉工业术语,具备实战经验"。傻柱举着二锅头冲进办公室时,正看见他在收拾行囊。帆布包里除了换洗衣物,还整整齐齐码着《苏联商业谈判技巧》《机械工程俄语词典》,以及父亲给的铁皮烟盒——里面藏着用烟丝包裹的微型相机,镜头盖内侧刻着小小的红星。
"兄弟,"傻柱拍着他的肩膀,酒气混着红菜汤的味道扑面而来,"莫斯科人生地不熟,万事小心。要是有人敢欺负你,告诉我,我..."他挥舞着酒瓶子,却突然哽住,"我给你寄红烧肉罐头!"
此时的王建国站在办公室门口,看着这一幕,嘴角微微上扬。他将一个油纸包递给李怀林:"这是我老伴腌的咸菜,在火车上能下饭。"油纸包下面压着本黑色笔记本,扉页写着:"1953年苏联采购备忘录",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谈判策略、苏方惯用手段,甚至包括某位谈判代表的饮酒习惯。
夜幕降临,物资局大楼的灯光渐次熄灭。李怀林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工厂的灯火,手中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飞速书写:"新的战场己经开启。这一次,我不仅要守护国家利益,还要揭开更多隐藏在暗处的真相。莫斯科,等着我。"窗外,寒风呼啸而过,仿佛在回应他无声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