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学宫笼罩在一片新绿之中。历经三载营建,巍峨的藏书楼终于落成,飞檐斗拱间,朱漆与青瓦相映成趣。楼前广场上,百余名太学生身着玄色深衣,整齐列队,手中竹简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费祎身着丞相锦袍,立于台阶之上,目光扫过眼前宏伟的建筑。他身形清瘦,咳嗽时需以帕掩口,却仍难掩眼中的振奋。自接任丞相以来,他力主兴修学宫,如今终见成效。"此楼藏书万卷,集先圣之遗训,汇百家之精要。"他的声音虽有些虚弱,却字字铿锵,"诸君身负栋梁之材,当在此研习经史,他日为大汉江山尽忠!"
后主刘禅头戴通天冠,缓步走上台阶。他轻抚廊柱上精美的云纹雕刻,赞叹道:"丞相用心良苦,此楼不仅是藏书之所,更是我蜀汉文脉传承之地。"说罢,他转身面向众人,"今日开楼,朕特许太学生可优先借阅藏书,望你们不负圣恩。"
话音刚落,人群中响起一阵低语。年轻的太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藏书楼共有三层,底层存放经史典籍,中层藏有兵书律法,顶层则是珍本孤本。为保护书籍,楼内采用特殊的防潮设计,地面铺设青砖,墙身嵌有防潮板,还放置了驱虫的香草。
此时,诸葛瞻陪同着几名工匠走来。他指着楼体两侧的回廊说道:"此楼不仅藏书,更可讲学论道。这些回廊连通各间讲堂,方便师生交流。"他目光转向远处的工坊,"太学工坊新制的书架,采用南中所产的檀木,坚固耐用且防虫蛀。"
费祎点头赞许,又微微皱眉道:"只是藏书虽丰,却仍有缺憾。听闻荆州、洛阳等地有不少失传典籍,若能搜罗至此,方为圆满。"
刘禅思索片刻,道:"丞相所言极是。传朕旨意,凡能寻得珍贵典籍者,重重有赏。"他望向远处的锦江,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几艘商船正缓缓驶过,"或许可派人沿江寻访,与东吴、曹魏通商之处,皆是搜罗典籍的好去处。"
正说着,一名太学生匆匆跑来,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竹简:"启禀陛下、丞相,昨日在修缮旧舍时,发现了一卷疑似失传己久的《孙子兵法》残篇!"
众人闻言,纷纷围拢过来。费祎小心翼翼地接过竹简,借着阳光仔细辨认上面的文字,双手微微颤抖:"不错,正是《孙子兵法》!看这字迹,应是战国时期的竹简。"他望向刘禅,眼中满是欣喜,"陛下,此乃天大的幸事!"
刘禅亦是激动不己:"即刻将此卷妥善保管,命太学博士仔细校勘。"他环顾西周,"藏书楼落成,又得此珍本,明日当举行盛大的祭典,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次日清晨,学宫内外张灯结彩。祭典在藏书楼前的广场举行,祭坛上摆放着三牲五谷,香烟袅袅。刘禅身着祭服,手持玉圭,神情庄重地宣读祭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然遗志犹在。今藏书楼成,文脉不绝,此乃社稷之幸......"
祭典结束后,众人进入藏书楼参观。底层大厅内,新制的书架整齐排列,每一格都标注着书籍类别。太学博士们正在忙碌地整理书籍,不时低声交流。费祎在一卷《尚书》前驻足良久,轻轻抚摸书简,似在与千年前的圣贤对话。
诸葛瞻则带领几名工匠,检查楼内的防火设施。藏书楼西角设有水缸,盛满清水,以备不时之需。楼内还设有特殊的通风口,既能保证空气流通,又可防止雨水侵入。"防火防虫,皆不可大意。"诸葛瞻对工匠们说道,"这些设计,皆是太学工坊反复研讨的结果。"
在中层的兵书区,几名年轻的将领正翻阅着《六韬》《三略》。他们时而低声讨论,时而在竹简上做着记录。"此楼所藏兵书,比之军中的藏书阁,更为齐全。"一名将领感叹道,"日后定要常来研习。"
顶层的珍本室内,气氛更为肃穆。那卷新发现的《孙子兵法》残篇,被妥善存放在特制的木匣中。太学博士们围坐在一起,逐字逐句地校勘、注释。烛光摇曳下,他们的身影在墙壁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织。
夜幕降临,藏书楼亮起点点灯火。刘禅与费祎站在楼前,望着这灯火通明的建筑。"此楼不仅是藏书之处,更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费祎说道,"待这些太学生学成,我蜀汉必能人才辈出。"
刘禅点头道:"丞相所言极是。有此楼在,先帝的遗志,定能传承下去。"他望向远方,成都城的灯火与星空相接,"愿我大汉江山,如这灯火般,永世长明。"
此时,一阵微风拂过,带来阵阵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