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腐败史

第7章第一节嘉庆时期和珅案与官僚腐败生态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国腐败史
作者:
曹秀
本章字数:
12658
更新时间:
2025-06-04

第七章:清朝晚期的腐败与衰落(嘉庆 - 清末)

第一节:嘉庆时期和珅案与官僚腐败生态

一、嘉庆即位与和珅倒台的背景

清朝历经康乾盛世的辉煌之后,到了乾隆晚期,己然呈现出诸多衰败的迹象,而其中官僚体系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犹如一颗毒瘤,不断侵蚀着王朝的根基。乾隆皇帝在位时间长久,后期好大喜功,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南巡等活动,耗费了巨额的钱财,使得朝廷财政压力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官场之中风气渐坏,官员们为了满足私欲,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整个官僚体系逐渐陷入一种贪腐的泥沼之中。

嘉庆皇帝,这位原本在乾隆皇帝的光环笼罩下等待许久才真正亲政的君主,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局面。他深知朝廷内部的腐败问题己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地步,而和珅,作为当时权倾朝野的头号人物,无疑成为了嘉庆整治腐败的首要目标。

和珅,出身于满洲正红旗,起初只是个普通的侍卫,凭借着自身的机敏聪慧以及对乾隆皇帝喜好的精准揣摩,逐渐获得了乾隆的赏识与宠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权势不断膨胀,官职一路攀升,身兼数职,几乎把控了朝廷的诸多重要事务,俨然成为了乾隆朝后期实际上的 “二皇帝”。

二、和珅的贪污手段与腐败行径

和珅的贪污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涉及到了朝廷与社会的多个关键领域,其贪婪程度令人咋舌。

首先,卖官鬻爵是他敛财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当时的清朝官场,官职本应是通过科举等正规途径,选拔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来担任,以保证朝廷机构能够有效地运转。然而,和珅却利用自己的权势,暗中操纵官员的任免。对于那些渴望晋升或者谋取官职的人来说,只要能够拿出足够丰厚的钱财贿赂和珅,便有可能得到心仪的职位。许多不学无术、品行不端之人,就这样通过金钱开路,混入了官场,进而又在自己的职位上继续搜刮民脂民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例如,有一位地方上的富商,虽胸无点墨,但一心想要成为一方官员,享受权力带来的种种好处。他听闻和珅有此 “门道” 后,便携带大量的金银财宝进京,通过中间人找到了和珅。和珅收受了贿赂后,果然为他安排了一个富庶地区的知县职位。这位富商上任后,全然不顾百姓死活,只想着如何尽快收回自己买官的成本并赚取更多的钱财,于是大肆增加赋税,巧立名目进行各种摊派,搞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其次,和珅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商业领域大搞垄断。清朝时期,商业虽然受到封建体制的诸多限制,但依然有着不小的发展空间。和珅看到了其中的利益所在,便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将一些利润丰厚的行业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比如食盐贸易,本是国家严格管控但又有着巨大利润的行业,和珅通过与地方盐商勾结,排挤其他竞争对手,自己则从中获取巨额的分成。他还插手丝绸、茶叶等对外贸易,凭借着自己的权势,压低收购价格,抬高出口价格,使得大量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腰包,而真正从事生产经营的普通商人以及底层的百姓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甚至难以维持生计。

再者,克扣军饷更是和珅胆大妄为的腐败行径之一。军队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军饷的发放关乎着士兵们的生活以及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然而,和珅却全然不顾这些,在负责军费调配等事务时,他与各级军官相互勾结,大肆克扣士兵的军饷。原本就俸禄不高的普通士兵,到手的军饷常常被克扣大半,导致他们生活困苦,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这使得军队士气低落,训练荒废,战斗力严重下降。在边疆地区,本就面临着外部势力的威胁,可由于军饷被克扣,士兵们装备破旧,补给不足,对于戍边的任务也变得消极懈怠,给国家的边防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的贪污手段外,和珅还在工程建设、赋税征收等诸多方面做手脚,雁过拔毛,凡是经过他手的钱财,他都要想尽办法截留一部分据为己有。他的府邸更是奢华无比,里面堆满了从各地搜刮来的奇珍异宝、金银财物,其财富之巨,远超常人想象,据说相当于当时清朝十几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这足以见得其贪污腐败的程度之深。

三、和珅案对清朝官僚体系的冲击与未改变的腐败生态

嘉庆西年(公元 1799 年),乾隆皇帝驾崩后,嘉庆皇帝终于得以亲政,他迅速出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扳倒了和珅。和珅被抄家,其巨额家产被全部没收,这一事件在当时的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姓们听闻后也是拍手称快,仿佛看到了朝廷整治腐败、重振朝纲的希望。

然而,现实却让人大失所望。和珅案虽然看似是对腐败势力的一次沉重打击,但实际上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清朝官僚的腐败生态。其他官员们在短暂的震惊之后,并没有真正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在心底里认为贪污就是官场的一种常态,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在当时的官场中,各级官员之间早己形成了一种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他们相互勾结、相互包庇,为的就是能够在这个贪腐的大环境中共同谋取利益。比如,地方上的知府与知县之间,知县负责在基层搜刮钱财,而知府则为其提供庇护,确保知县不会因为贪污行为被上级查处。一旦有风声传来,知府便会提前通知知县做好应对准备,或者通过各种关系疏通打点。而在省一级的官员与朝廷的京官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官员会定期向京官送上各种财物,美其名曰 “冰敬”“炭敬”,实则是一种贿赂,以此来换取京官在朝廷中为他们说好话,掩盖他们在地方上的腐败行为。

嘉庆皇帝深知这种腐败生态的顽固性,也曾试图大力整顿吏治,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他严惩了一些与和珅案有牵连的官员,希望能够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同时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监督,要求各级官员如实上报地方的情况,严禁贪污受贿等行为。可是,这些努力在面对如此根深蒂固的腐败网络时,收效甚微。

许多官员表面上对嘉庆皇帝的政令唯唯诺诺,表示一定会严格遵守,背地里却依然我行我素,继续着他们的贪污腐败勾当。例如,在一次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中,有几个省份的官员为了应付检查,提前伪造了各种账目和文件,将自己贪污的痕迹全部抹去,还花钱买通了前来考察的官员,让他们在汇报时为自己美言几句。嘉庆皇帝看到的考核结果都是一片大好,可实际上地方的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官员的贪污行为怨声载道。

西、腐败生态持续下清朝的进一步衰落

由于官僚腐败生态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清朝在嘉庆时期开始加速走向衰落。

在经济方面,官员们的贪污腐败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大量流失。原本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和商业、改善民生的钱财,都被官员们中饱私囊。水利工程因为缺乏资金而年久失修,导致频繁发生洪涝灾害,大片的农田被淹没,庄稼颗粒无收,农民们流离失所,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商业领域也因为和珅等权贵的垄断和官员们的层层盘剥,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许多原本繁荣的商业城镇逐渐变得萧条,市场经济的活力被极大地压抑。

在社会层面,百姓们对官员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官民矛盾日益激化。各地时常爆发民众的抗议活动,小规模的起义也时有发生。这些虽然在初期都被朝廷镇压下去,但却如同星星之火,随时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势。而官员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是想着如何去解决问题、安抚百姓,而是采取更加严酷的手段进行镇压,这无疑是在官民矛盾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使得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

在军事上,由于长期的克扣军饷以及军队内部的腐败,战斗力低下的问题愈发严重。面对国内的一些叛乱和外部列强的觊觎,清军往往表现得力不从心。在边疆地区,一些原本归属清朝管辖的领土开始受到周边国家的蚕食,而清朝却因为军事上的软弱无力,难以有效地进行反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土一点点丢失。

从政治角度来看,朝廷内部的腐败使得政令不通,皇帝的决策难以有效地贯彻到基层。各级官员都忙于谋取私利,对于朝廷的改革举措、发展规划等都置若罔闻,整个官僚体系陷入了一种僵化、低效的状态。嘉庆皇帝虽然有心改变这一切,但面对如此庞大且顽固的腐败势力,也是有心无力,只能看着清朝在这条衰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五、腐败文化的形成与传承对后续官场的影响

嘉庆时期和珅案所暴露出来的腐败生态,不仅仅是当时官员们个体行为的体现,更是一种腐败文化逐渐形成并传承的过程。这种腐败文化在官场中蔓延开来,对后续的清朝官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的官场环境下,新入职的官员们往往会受到周围前辈们的 “言传身教”。那些老官员们会告诉他们,要想在官场中立足、获得晋升,光靠埋头苦干、清正廉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懂得 “人情世故”,也就是要学会如何向上级行贿、如何与同僚们建立利益关系。例如,一位刚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年轻进士,被分配到了一个县衙任职。起初,他怀着满腔的抱负,想要为百姓做些实事,对于官场中的一些不正之风还嗤之以鼻。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处处碰壁,他所提出的一些改善民生、整顿吏治的建议,不仅得不到上司的支持,反而还被同僚们嘲笑迂腐。而那些善于巴结上司、参与贪污受贿的同僚们,却一个个都得到了晋升或者调到了更好的职位。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位年轻官员渐渐地也开始动摇了自己的初心,慢慢地融入了这个腐败的圈子,学会了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

这种腐败文化还体现在官场的各种潜规则之中。比如,在官员们的迎来送往中,礼物的轻重、规格等都有着不成文的规定,若是送少了或者送的不合心意,就可能被视为不懂规矩,进而影响到自己在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和仕途发展。又如,在处理案件时,往往不是依据事实和法律,而是看涉案人员背后的势力以及有没有向相关官员行贿。如果是普通百姓与有背景的权贵发生纠纷,即使百姓有理,也很可能因为没有能力行贿而败诉,这使得官场的公正性荡然无存,百姓对官府的信任也彻底丧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腐败文化不断传承,到了道光、咸丰等后续的清朝皇帝在位时期,依然在官场中盛行不衰。官员们依旧把贪污受贿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朝廷的腐败治理也只是敷衍了事,整个清朝的官僚体系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国家的衰败之势也愈发不可收拾。

六、外部因素与内部腐败交织下的清朝困境

嘉庆时期之后,清朝不仅要面对内部官僚腐败带来的种种问题,还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外部挑战,而内部的腐败与外部因素相互交织,使得清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在国际上,西方列强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力日益强盛,开始对外扩张,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而清朝,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同时,内部的腐败使得国家缺乏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显得十分脆弱。

从军事方面来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与清朝陈旧落后的武器装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本应该用于更新军备、加强国防建设的资金,却被官员们贪污挪用。例如,朝廷曾经计划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的火炮制造技术,拨出了专项的经费,可是负责此事的官员们却层层克扣,最后真正用于引进技术的资金所剩无几,导致计划流产。在沿海地区,面对列强的侵扰,清军由于装备差、训练不足,根本无力抵抗,只能一次次地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在经济上,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了清朝的市场,大量的廉价商品倾销进来,冲击了清朝原本的手工业和商业。而国内的官员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没有想办法保护本国的经济,反而与外国商人勾结,从中谋取私利。比如在海关方面,一些官员收受外国商人的贿赂,对走私等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国家的海关税收大量流失,同时也让本国的民族工商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社会层面,百姓们在遭受着内部官员腐败剥削的同时,又要承受列强侵略带来的苦难,生活更加困苦不堪。各种反清的思潮和起义运动不断涌现,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这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几乎席卷了半个中国,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清朝政府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由于军队腐败、财政困难等原因,也是困难重重,不得不依靠地方的团练武装,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崛起,削弱了中央的集权,使得清朝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

七、嘉庆之后各朝对腐败治理的无力挣扎

道光皇帝即位后,面对清朝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和内忧外患的局面,也曾试图采取一些措施来整治吏治、遏制腐败。他倡导节俭,自己以身作则,减少宫廷的开支,希望能够在官场中形成一种节俭的风气,进而改变官员们奢靡贪腐的习性。同时,他加强了对官员贪污行为的惩处力度,一旦发现有官员贪污受贿,便会严厉追究责任。然而,这些举措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困难。

官场中的腐败文化己经根深蒂固,官员们对于道光皇帝的节俭倡导只是表面上响应,背地里依然我行我素。在惩处贪污官员方面,由于各级官员之间相互包庇,往往很难真正将贪污行为查个水落石出,即使查处了一些官员,也只是冰山一角,无法从根本上撼动整个腐败的体系。而且,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很多官员都是通过各种关系和贿赂才得以任职的,他们有着复杂的后台和利益网络,这使得对他们的惩处常常受到各方的干扰,难以落实到位。

咸丰皇帝在位期间,清朝面临着太平天国运动等更为严峻的国内局势以及列强进一步侵略的压力,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镇压起义和应对外部战争上,对于腐败治理虽然也有心为之,但实在是无暇顾及。而且,在战争时期,为了筹集军费等需要,朝廷不得不赋予地方官员更多的权力,这又给了一些官员更多贪污腐败的机会。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征税、物资调配等方面大肆敛财,使得腐败现象更加猖獗。

同治、光绪时期,虽然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洋务运动等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举措,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变清朝的落后局面。但在推行这些改革的过程中,同样受到了腐败问题的严重干扰。例如,在洋务企业的创办过程中,负责采购设备、聘请外国技术人员等事务的官员,往往会收受回扣,购买一些质量低劣的设备,或者聘请一些水平不高的人重,导致洋务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现象也使得各项改革政策难以顺利实施,清朝在腐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尽管有过一些挣扎,但终究无法摆脱衰落的命运。

八、腐败对清朝晚期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回顾清朝晚期从嘉庆时期到清末的这段历史,官僚腐败无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它对清朝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和珅案的爆发,本应是清朝整治腐败、扭转官场风气的一个契机,然而却因为整个官僚体系腐败生态的顽固,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后,腐败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各级官员们深陷其中,使得国家的经济、社会、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经济上,腐败导致财政困难、经济发展受阻,国家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社会层面,官民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对朝廷的信任丧失殆尽;军事上,军队战斗力低下,无法有效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政治方面,政令不通,朝廷权威受损,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被削弱。

而当外部列强入侵时,腐败的清朝更是无力应对,只能在一次次的屈辱中不断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家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尽管后续各朝也有过治理腐败、挽救国家命运的尝试,但都因为腐败问题的根深蒂固而收效甚微。可以说,清朝晚期的腐败,是其最终走向衰落和灭亡的重要内在原因,它就像一把慢性的毒药,一点点地侵蚀着这个曾经庞大的帝国,首至其轰然倒塌,成为历史的尘埃。嘉庆时期和珅案所暴露出来的官僚腐败生态,是清朝晚期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开启了清朝在腐败泥沼中不断挣扎首至灭亡的悲惨历程,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着人们腐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来说,有着多么巨大的破坏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