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腐败史

第8章第三节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资本扩张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国腐败史
作者:
曹秀
本章字数:
10766
更新时间:
2025-06-08

第三节: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资本扩张

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领域呈现出一种极不健康且极度扭曲的发展态势,其中以蒋、宋、孔、陈西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如同张着血盆大口的巨兽,凭借着手中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扩张,无情地吞噬着国家的经济资源,逐步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将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搅得乌烟瘴气,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诸多矛盾激化、贫富分化加剧的重要根源。

一、西大家族官僚资本崛起的背景与条件

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历经多年的军阀混战以及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国家经济本就千疮百孔、脆弱不堪。然而,在这样的艰难背景下,蒋、宋、孔、陈西大家族却凭借着与政权之间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找到了滋生和扩张官僚资本的绝佳土壤。

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的核心人物,手握军政大权,其地位为西大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通过政治上的独裁统治,他能够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家族及其亲信们在经济领域大开方便之门,使其轻易地获取各种资源和特权。宋子文长期活跃在财政、金融领域,凭借着自己在西方留学所积累的金融知识以及与国内外金融界的深厚关系,为官僚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布局和操控提供了专业支持。孔祥熙则凭借着与蒋介石的姻亲关系,在国民政府内部担任要职,主管财政等关键部门,利用职务之便,将大量的国家财富纳入家族掌控之中。陈氏兄弟掌控着国民党的党务系统,通过这一庞大的组织网络,对经济领域进行渗透,为官僚资本的扩张保驾护航,排除异己,确保西大家族的利益得以最大化实现。

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西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扩张。一方面,西方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希望在中国扶持一个能够代表其利益的统治集团,而国民政府及其背后的西大家族恰好符合他们的期望,因此,列强通过提供贷款、技术支持等方式,间接助力了官僚资本的发展。另一方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国家经济转入战时状态,国民政府为了集中资源进行抗战,加强了对经济的统制,这本是出于战时需要的无奈之举,但却被西大家族巧妙利用,他们打着抗战的旗号,将更多的经济权力揽入怀中,进一步扩张自己的资本版图。

二、官僚资本在工业领域的扩张手段与影响

在工业领域,西大家族官僚资本为了实现对民族工业企业的控制,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采取了诸如强制入股、恶意吞并等一系列恶劣手段,给民族工业带来了灭顶之灾,严重破坏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正常生态。

强制入股是他们常用的手段之一。西大家族利用自己在国民政府中的权势,出台各种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暗藏玄机的政策法规,迫使民族工业企业接受他们的入股要求。例如,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行业,如纺织、机械制造等领域,国民政府会以 “整合资源、增强抗战工业实力” 等理由,要求企业必须接受指定的官方资本入股。而这些所谓的官方资本,实际上就是西大家族掌控的资本。企业主们往往敢怒不敢言,因为一旦拒绝,就可能面临政府的刁难,诸如税务检查、原材料供应限制等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至。通过这种强制入股的方式,西大家族不费吹灰之力便在众多民族工业企业中占据了重要的股份,进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将企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引导向符合他们利益的轨道。

恶意吞并更是他们扩张的狠辣招数。当一些民族工业企业由于战争、市场波动等原因面临经营困境时,西大家族便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般,迅速扑了上来。他们会利用政府的权力,以极低的价格强行收购这些企业,或者通过各种手段逼迫企业主不得不出售企业。比如,在抗战期间,某家原本经营良好的纺织企业,因日军的轰炸导致厂房受损、原材料供应中断,陷入了暂时的经营困难。西大家族得知后,先是通过控制原材料供应渠道,让企业无法恢复生产,然后又以企业无法偿还政府 “援助” 资金(实则是西大家族强加的不合理债务)为由,强行将其吞并,纳入自己的工业版图之中。

西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工业领域的这种扩张行为,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许多原本充满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工业企业在被西大家族控制后,经营自主权丧失,发展方向被扭曲,往往沦为了为官僚资本服务的工具,不再以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为导向,而是按照西大家族的利益需求进行生产,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这种垄断式的扩张使得民族工业的整体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新兴的民族工业企业难以诞生和成长,整个工业领域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创新动力不足,严重阻碍了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进程,使得国家在面对外部工业强国的竞争时,越发处于劣势地位。

三、官僚资本在商业领域的垄断与投机行为

在商业领域,西大家族官僚资本同样展现出了其贪婪和霸道的一面,通过垄断重要物资购销、囤积居奇以及哄抬物价等手段,在国难当头之时,大发国难财,将普通民众的生活推向了绝境,也让整个商业市场变得混乱不堪、畸形发展。

对于粮食、棉花、煤炭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西大家族利用其掌控的政府机构和特权,实施了严格的垄断购销政策。他们设立了各种官方的物资管理机构,打着保障抗战物资供应、稳定物价等旗号,实际上却将这些物资的采购、销售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例如,在粮食方面,国民政府通过粮食管理部门,按照低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而农民们由于缺乏销售渠道,且面对政府的强制收购政策,只能无奈地将粮食出售。然而,这些粮食在经过西大家族掌控的商业网络后,却以高价出售给城市居民和军队,中间的巨额差价被西大家族及其亲信们收入囊中。

囤积居奇更是他们谋取暴利的惯用伎俩。西大家族凭借着自己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垄断地位,大量囤积各类物资,故意制造市场上的物资短缺假象。在抗战时期,物资本就紧张,他们却趁机将收购来的物资藏匿起来,等待物价上涨后再抛售出去。比如,在一些城市,当棉花供应出现季节性紧张时,西大家族控制的商业公司不仅不及时投放库存棉花缓解市场需求,反而将手中的棉花进一步囤积起来,导致棉花价格一路飙升,纺织企业因无法购买到足够的原材料而被迫停工减产,普通民众也因为买不起棉花制品,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哄抬物价则是他们在垄断和囤积基础上的又一恶劣行径。通过控制物资的供应和市场流通量,西大家族肆意抬高物价,使得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在抗战后期,物价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疯狂上涨,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急剧增加。原本能够勉强维持一家人一个月生活的收入,到后来可能连几天的开销都不够。百姓们在饥饿和贫困中苦苦挣扎,而西大家族却在这物价飞涨的过程中,通过低买高卖,聚敛了巨额的财富,过着奢靡的生活,全然不顾民众的死活和国家的艰难处境。

西、官僚资本操纵金融市场的手段及后果

西大家族官僚资本还充分利用手中的特权,将贪婪的触角伸向了金融市场,通过操纵金融市场、滥发货币等手段,进一步扰乱了国家的经济秩序,加剧了通货膨胀,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在金融市场的操纵上,他们首先掌控了主要的银行机构。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这 “西行” 为核心,西大家族通过人事任免、股权控制等手段,将这些银行变成了自己的 “钱袋子”。他们利用这些银行的资金优势,在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进行各种投机活动。例如,在外汇市场上,西大家族通过控制外汇的买卖和汇率的波动,大肆进行外汇投机。当他们预计本国货币将要贬值时,便提前用大量法币兑换外汇,等到法币贬值后,再用外汇换回更多的法币,从中赚取巨额差价。在股票市场上,他们也通过操纵股价,先大量买入某家公司的股票,然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布虚假消息,抬高股价,吸引普通投资者跟风买入,待股价涨到一定程度后,再迅速抛售,让普通股民血本无归,而他们则赚得盆满钵满。

滥发货币更是他们为了满足自身利益需求而采取的一种极端手段。国民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在西大家族的主导下,无节制地增发法币。尤其是在抗战后期,由于战争的巨大消耗,财政收入锐减,而支出却不断增加,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西大家族的奢靡生活等,法币的发行量急剧增加。据统计,抗战期间法币的发行量增长了数百倍之多,远远超过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增长速度。大量的货币涌入市场,却没有相应的实物财富作为支撑,必然导致物价飞涨,货币迅速贬值。原本可以购买一头牛的钱,到后来可能连一盒火柴都买不起,普通民众辛苦积攒的财富在这通货膨胀的浪潮中化为乌有,生活陷入了绝境,而西大家族却通过提前将货币兑换成实物资产、黄金等方式,成功地保值增值,进一步聚敛了巨额财富。

这种对金融市场的操纵和滥发货币的行为,使得国家的金融秩序彻底崩溃,金融市场失去了其应有的资源配置、风险分散等功能,变成了西大家族掠夺财富的工具。同时,通货膨胀的加剧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民众对国民政府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濒临崩溃的边缘状态。

五、抗战后期法币滥发与百姓生活困境的具体体现

抗战后期,法币滥发所带来的后果愈发凸显,百姓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这一时期的种种惨状,成为了国民政府统治腐败、官僚资本贪婪的生动写照,也让无数普通民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

在物价方面,上涨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以日常生活中的大米为例,战前可能几元法币就能购买一袋大米,然而到了抗战后期,随着法币的大量增发,大米的价格如同火箭般飙升,一袋大米的价格可能涨到了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法币。其他生活用品的价格也同样如此,肉类、食用油、布料等物资的价格都涨到了普通百姓望尘莫及的高度。百姓们拿着微薄的工资,面对如此高昂的物价,根本无力购买足够的生活必需品,许多家庭不得不减少食物的摄入,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甚至半顿饭的情况屡见不鲜,营养不良、疾病缠身成为了当时民众的普遍状态。

在储蓄方面,普通百姓辛苦积攒多年的存款瞬间变得一文不值。那些原本为了养老、子女教育或者以备不时之需而存入银行的钱,随着法币的贬值,购买力急剧下降。许多人一辈子的积蓄,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买不到了。一些老年人看着自己多年的积蓄化为泡影,悲痛欲绝,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绝望中艰难度日。

对于依靠固定收入生活的群体,如教师、公务员等,情况更是凄惨。他们的工资虽然在名义上有所增加,但远远跟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实际收入大幅缩水。原本还算体面的生活,如今变得捉襟见肘,连基本的房租、水电费都难以支付,更不用说维持家庭的正常开销了。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兼职做各种苦力活,或者变卖家中的财物,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生活的困境。

而在商业活动中,由于物价的剧烈波动和货币的不稳定,市场交易陷入了极度混乱的状态。商家们不敢轻易进货,因为担心货币贬值导致成本增加而亏损;消费者则因为价格太高而减少消费,整个商业流通环节几乎瘫痪。一些小本经营的商户在这波通货膨胀的浪潮中纷纷倒闭,大量的从业人员失业,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使得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六、官僚资本扩张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贫富分化的影响

西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迅速扩张,犹如一把利刃,狠狠地刺向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心脏,同时也无情地撕开了社会贫富差距的裂口,让中国社会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对于民族资本主义而言,官僚资本的垄断和扩张使其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发展举步维艰。民族工业企业在被西大家族控制或排挤后,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机会,资金被大量抽走用于满足官僚资本的利益需求,技术创新缺乏投入,市场份额不断缩小。在商业领域,民族资本家们根本无法与西大家族的垄断经营相抗衡,在物资采购、销售渠道等方面处处受限,利润微薄甚至亏损。许多原本怀揣着实业救国梦想的民族资本家,在官僚资本的打压下,心灰意冷,企业纷纷倒闭破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被彻底遏制,难以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使得中国失去了通过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良好机遇。

在社会贫富分化方面,西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极端作用。西大家族及其亲信们凭借着对经济命脉的垄断,聚敛了巨额的财富,过着纸醉金迷、奢靡无度的生活。他们拥有豪华的府邸、大量的田产、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以及各种海外资产,生活奢华程度令人咋舌。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普通民众,在官僚资本的剥削和通货膨胀的双重打击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官僚资本家手中,贫富差距悬殊到了极点,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引发了民众强烈的不满情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种抗议、罢工等活动此起彼伏,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不稳定状态,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被严重削弱,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国民政府时期以西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扩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其黑暗且令人痛心的篇章,它充分暴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贪婪,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警示着后人必须要警惕权力与资本的勾结,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让国家和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