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改革开放初期的腐败新形态(1978 - 1992)
第一节:价格双轨制下的投机倒把与腐败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征程。在这一全新的历史阶段,经济领域面临着诸多需要突破和创新的方面,价格双轨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的出现,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开辟新路径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滋生出了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成为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且备受关注的复杂问题。
一、价格双轨制产生的背景与初衷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物资的生产、分配以及价格等几乎所有环节都由国家进行统一的规划与调控。国家按照既定的计划,对各类物资进行有序的调配,确保各个生产部门、企业以及民众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难以适应新发展需求的弊端。
一方面,传统的计划定价机制使得很多物资的价格无法真实反映其市场价值以及供求关系。不少产品由于定价过低,生产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导致物资供应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短缺的现象。例如,一些基础的工业原材料,像钢材、煤炭等,按照计划价格销售,生产企业往往面临着成本与收益倒挂的困境,这严重制约了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后续的产能提升。
另一方面,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际市场上的市场经济模式及其所展现出的活力与高效性,给我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思路。为了在保持计划经济体制一定稳定性的同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的优势,激发经济的内在活力,价格双轨制的构想被提了出来。
其核心内容便是将物资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两个部分,计划内物资依旧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价格进行分配和销售,以此来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等能够稳定获取所需物资;而计划外物资则允许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随行就市地确定价格,通过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 来调节物资的流向和配置,鼓励企业通过市场渠道去获取更多的生产资料,进而刺激生产、活跃经济。
二、价格双轨制下的巨大价格差与投机空间
价格双轨制实施后,计划内物资与计划外物资之间很快便出现了极为显著的价格差异。这种价格差并非是一种偶然或者细微的差别,而是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由于两种定价机制的截然不同所导致的巨大鸿沟。
以当时的钢材市场为例,计划内钢材按照国家定价,每吨可能仅售几百元,而在市场上,由于建筑行业、制造业等对钢材的旺盛需求,其计划外的市场价格却能攀升至上千元甚至数千元每吨。煤炭、水泥等基础物资同样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巨大的价格差使得不少人看到了其中蕴含的 “商机”,而这些所谓的 “商机”,在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的情况下,很快就演变成了滋生投机倒把行为的温床。
投机倒把者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价格双轨制下的套利空间,他们开始想尽办法游走在计划与市场的边缘,试图从中谋取巨额的不正当利益。他们深知,只要能够获取到计划内的低价物资,再转手以市场价格倒卖出去,就能轻松地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于是,一场围绕着如何获取计划内物资,进而利用价格差进行倒卖的 “暗战” 在经济领域悄然拉开了帷幕。
三、官员利用职权参与的腐败行为
在这场因价格双轨制引发的利益博弈中,部分掌握着物资分配权力的官员,没能坚守住廉洁奉公的底线,开始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从而陷入了腐败的泥沼。
这些官员手中握有对计划内物资审批的权力,这本应是用于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职权,然而却被一些人当作了换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他们会将计划内物资批给那些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关系户,或者是那些专门从事投机倒把活动的商人。这些关系户和投机商人往往会通过各种隐蔽的方式与官员达成 “默契”,比如送上丰厚的礼品、提供豪华的宴请、安排出国旅游等看似 “人情往来” 的活动,实则是一种变相的行贿行为。
而官员在收受了这些好处之后,便会利用职务之便,大开方便之门,将原本应该按照计划分配到重点项目、国营企业等正规渠道的物资,违规批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这些获得计划内低价物资的人,随后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投入到市场中,以远高于进价的市场价格进行倒卖,轻轻松松地获取暴利。例如,在一些地区,个别官员与当地的一些投机商人勾结,将原本计划供应给本地国营工厂用于扩大生产的钢材,私自批给了这些商人,商人转手将钢材卖给了外地急需钢材却又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的建筑企业,价格翻了好几倍,双方都从中赚得盆满钵满,而那些本应得到物资支持的国营工厂却因为物资短缺,不得不面临生产停滞或者延缓的困境,给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不仅如此,还有部分官员首接参与到了倒卖物资的活动当中,他们利用自己的职务身份作为掩护,或是通过亲属、朋友等间接出面,成立一些堂似合法的贸易公司或者皮包公司,然后将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计划内物资转移到这些公司名下,再堂而皇之地以市场价格进行销售,将非法所得据为己有。这种行为更加隐蔽且恶劣,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风气。
西、企业为获取物资的行贿与官商勾结的腐败链条
在价格双轨制下,企业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资获取渠道和成本情况。对于那些依赖计划内物资保障生产运营的企业来说,如果无法按照计划顺利获取到足够的物资,就意味着生产可能会陷入停顿,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而计划外物资高昂的市场价格又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压缩了利润空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能够获取到计划内的低价物资,不少企业被迫走上了行贿的道路。它们会主动去寻找那些掌握物资分配大权的官员,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行贿,期望能够在物资分配的过程中得到 “特殊照顾”。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虽然本身有着国家的支持,但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自身的生产任务不受影响,也会参与到这种不正当的竞争当中。而一些小型的民营企业,由于在资源获取方面相对更为艰难,更是想尽办法去讨好官员,有的甚至不惜举债来准备行贿所需的资金和礼品。
这种企业主动行贿、官员收受贿赂并违规批物资的行为,逐渐形成了一种官商勾结的腐败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各方都有着自己的 “利益诉求”。官员通过收受贿赂满足了自己对物质财富和享受的欲望,企业则通过获取计划内物资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生产运营,看似各取所需,但实际上却是以牺牲国家利益、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为代价的。
例如,某地区的一家纺织企业,由于计划内棉花供应不足,而市场上棉花价格又居高不下,企业面临着即将停产的困境。为了能够拿到足够的棉花,企业负责人通过中间人牵线搭桥,结识了负责棉花分配的相关官员,并多次向其行贿,送上了名贵的手表、高档的烟酒以及数额不菲的现金。在收受贿赂后,该官员违规将原本分配给其他更急需棉花的企业的份额,转移给了这家纺织企业。这家纺织企业虽然暂时解决了生产原料的问题,但却导致其他企业生产受到影响,整个地区的纺织行业生态遭到了破坏,而且这种不正当的行为也引发了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效仿,使得行贿受贿之风在当地愈演愈烈,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五、投机倒把和腐败行为对市场秩序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价格双轨制下滋生的投机倒把和腐败行为,如同两张无形的大网,对当时的市场秩序以及正在稳步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市场秩序方面,投机倒把者的大量倒卖行为使得市场上物资的流通变得混乱无序。原本应该按照合理的供求关系以及正常的渠道进行分配和销售的物资,被投机者们肆意操控,导致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出现了物资供应的人为短缺或者过剩现象。比如,在某些城市,由于投机倒把者大量囤积并倒卖钢材,使得本地的建筑企业在施工旺季无法获取到足够的钢材,工程进度被迫延缓,增加了建设成本;而在一些物资囤积过多的地方,又出现了仓库积压、物资浪费的情况。同时,市场价格也因为这些不正当的倒卖行为变得异常波动,难以真实反映物资的实际价值和供求状况,消费者和正规企业都成为了受害者,正常的市场交易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其次,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而言,这些腐败行为和投机倒把活动极大地阻碍了改革的顺利推进。价格双轨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探索,其本意是要通过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的平稳过渡和高效发展。然而,由于投机倒把和腐败现象的存在,使得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扭曲。一方面,国家原本期望通过计划外市场价格来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难以实现,因为大量的资源被投机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并浪费在了非关键领域;另一方面,官商勾结的腐败链条使得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荡然无存,那些真正有创新能力、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无法在公平的舞台上与通过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资源的企业竞争,严重挫伤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进而延缓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让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进程变得更加艰难。
此外,这些不良行为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社会风气的恶化,人们对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原则产生了怀疑,认为只要有关系、有钱就能获取到资源,而不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信心。改革开放初期价格双轨制下的投机倒把与腐败行为,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 “痛点”,它警示着我们在推进经济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制度的完善和监管的强化,才能确保经济建设能够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