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腐败史

第15章第一节能源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输送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国腐败史
作者:
曹秀
本章字数:
11696
更新时间:
2025-06-13

第十五章:工业领域的腐败现象

第一节:能源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输送

在当今时代,能源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犹如工业发展的血液,支撑着各行各业的运转,维系着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然而,在这些能源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却滋生出了诸多严重的利益输送问题,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毒瘤,不断侵蚀着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公平公正根基。

煤炭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输送乱象

煤炭,长期以来一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在工业生产、电力供应等诸多方面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从最初的勘探许可审批,到开采权的获取,再到开采过程中的监管等,都存在着被利益输送所扭曲的现象。

首先,在勘探许可审批阶段,一些掌握着审批大权的地方官员便开始动起了歪心思。要知道,煤炭资源的勘探范围确定以及相应许可的发放,首接关系到后续开采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潜在的巨大利益归属。部分官员在面对众多勘探申请企业时,并不是依据科学合理的标准、企业的资质和能力等客观因素来进行评判,而是将其视为可以用来换取私利的筹码。那些心怀不轨的企业,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可乘之机,他们会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去接触这些官员,试图用金钱、贵重礼品或是允诺未来的利益分成等方式,来影响审批结果。

例如,某些小型煤炭勘探企业,自身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资金储备,都远远达不到能够承担大规模煤炭资源勘探工作的要求,但他们却凭借着与个别官员的不正当关系,顺利拿到了一些优质煤炭资源分布区域的勘探许可。而那些真正有实力、本可以更高效、更科学地进行勘探工作的正规企业,却只能望洋兴叹,被排除在机会之外。这种情况不仅使得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可能陷入不专业、低效率的困境,也从一开始就破坏了行业内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本应基于实力和规则的 “起跑线” 变得歪歪扭扭。

而当涉及到煤炭开采权的获取环节时,利益输送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且愈发隐蔽和复杂。一方面,企业为了能够顺利拿下开采权,常常会采用 “捐赠”“赞助” 这样看似合法合规、充满善意的方式,向地方官员所在的单位、关联的项目或者其个人喜好的领域进行资金输送。比如,有的企业会主动向当地政府部门正在筹建的文化活动项目捐赠巨额资金,表面上是热心支持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实则是希望在后续的煤炭开采权竞拍或者首接分配过程中,能够得到这些官员的 “关照”。官员们也心领神会,在各种场合为这些企业美言,或者在审核环节故意放宽标准,让其顺利通过资质审查等程序。

另一方面,一些官员还会利用自身职务之便,主动向煤炭企业暗示可通过特定的 “合作” 模式来获取开采权。例如,要求企业让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属在企业中挂名担任虚职,却享受高额的薪酬待遇,或者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实际上并不真正参与运营管理,只是坐等分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能得到开采权,不得不迎合这些不合理的要求,而一旦得逞,这些官员便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煤炭开采所获得的利润中分得一杯羹。

更为严重的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开采权的企业,往往会在官员的庇护下,肆意进行违规开采和超量开采行为。一些地区的煤炭资源原本有着合理的开采规划,旨在既能满足当下的能源需求,又能保障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兼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然而,受到利益驱使的企业和与之勾结的官员,全然不顾这些规划要求。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内的高额利润,在没有完善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环保设施的情况下,就盲目扩大开采规模,超量开采煤炭资源。而官员们则对这些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原本应该履行的监管职责被抛诸脑后,他们或是收受了企业的贿赂,或是自身也参与到了利益分成当中,自然不会去主动制止和查处这些破坏行业秩序、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这种违规开采和超量开采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煤炭开采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面积的土地塌陷、地下水资源破坏以及粉尘污染等诸多问题。由于超量开采,土地塌陷的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原本肥沃的农田变得无法耕种,一些村庄甚至出现房屋开裂、地基下沉等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更是让一些依赖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的地区陷入了用水困境,河流干涸、水井枯竭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大量的粉尘排放没有经过有效的治理,使得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雾霾天气频发,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威胁,呼吸道疾病、肺部疾病等患病率大幅上升。

从行业发展角度而言,违规开采和超量开采打乱了整个煤炭市场的供需平衡。短期内,市场上煤炭供应量突然大增,导致煤炭价格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一些合法合规经营、按照计划开采的企业受到冲击,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面临亏损的局面。而长期来看,过度开采使得煤炭资源的可开采年限大大缩短,原本可以持续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稳定能源支持的煤炭资源,面临着提前枯竭的风险,这对于整个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石油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输送黑幕

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 “血液”,其在交通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然而,在石油资源开发领域,同样也未能逃脱利益输送的阴影,且由于石油行业涉及的资金规模更为庞大、技术门槛相对更高,其利益输送的方式和产生的影响也更为复杂和深远。

在石油资源开发的前期,也就是勘探与开采权的分配环节,就存在着诸多猫腻。石油资源的勘探往往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设备,对于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极高。按道理,应该是那些具备丰富勘探经验、强大的科研团队以及雄厚资金实力的大型石油企业才有资格参与到优质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当中。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总是如此。

一些地方官员,受到巨额利益的诱惑,利用手中对石油资源开发的审批权,将优质的石油勘探区块或者己经探明具有丰富储量的开采区域,违规分配给一些并不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可能是通过一些复杂的利益链条与官员搭上了关系,比如通过一些所谓的 “中间人”,向官员输送大量的现金、房产、名贵字画等贵重财物。官员收受贿赂后,便不顾正常的审批流程和标准,为这些企业大开绿灯。

例如,曾经有一家刚刚成立不久、在石油勘探领域毫无经验可言的小型企业,竟然通过层层运作,成功拿到了一块位于某重要石油产区的勘探权。而在当时,有多家国内知名的大型石油企业都对这块区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它们无论是从过往的勘探成果、技术团队实力还是资金储备等方面来看,都远比这家小企业更有资格获得该勘探权。但最终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这家小企业凭借着背后与官员的不正当利益输送,硬是挤掉了众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当这些靠不正当手段获取石油资源开采权的企业进入实际开采阶段后,问题更是接踵而至。一方面,由于自身技术不过关,它们在开采过程中无法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环保措施,导致石油开采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原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开采方式,最大限度地将地下的石油资源开采出来,但这些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只能开采出一部分,剩余的大量石油资源被遗留在地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浪费。

另一方面,石油开采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也日益突出。石油开采会涉及到废水排放、土壤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诸多环境挑战。那些缺乏正规环保处理设施和管理机制的企业,在开采过程中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含油废水,这些废水流入周边的河流、湖泊,使得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水中的生物大量死亡,原本清澈的水域变得乌黑发臭,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同时,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泄漏等事故也时有发生,大片的土壤被石油污染,植被无法生长,土地变得荒芜,而且这些被污染的土壤想要进行修复,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此外,在石油资源的运输和销售环节,利益输送的问题也依然存在。一些石油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便捷、更优惠的运输渠道,比如争取到通过成本更低的管道运输,或者在铁路、公路运输中获得优先安排等,会向相关的运输管理部门官员行贿。而在销售方面,企业为了能将自己开采的石油以更高的价格销售给炼油企业或者其他终端用户,也会通过贿赂等手段,与相关的销售监管官员勾结,获取不正当的销售优势,破坏市场的公平定价机制,使得整个石油市场的价格体系变得混乱不堪,正常经营的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

天然气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输送隐患

天然气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资源,在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天然气资源开发过程中,同样未能幸免于利益输送问题的困扰,并且这些问题还呈现出一些独特的表现形式,对行业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初期,也就是资源区块的划分和开采权出让环节,就存在着不少利益输送的隐患。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一些储量丰富的区块自然成为了众多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地方官员手中掌握着这些区块的分配权力,部分官员便会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谋取私利的机会。

有些企业为了能够获得优质的天然气资源开采权,会精心策划一些看似合法的利益输送方式。比如,他们会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名,在当地投资建设一些与天然气产业关联不大的项目,表面上是为地方发展助力,实际上是为了讨好当地官员,以便在后续的天然气资源开采权分配中占据优势。官员们看到这些企业如此 “积极配合” 地方工作,往往就会在资源分配时给予关照,将优质的天然气资源区块分配给这些企业,而不管这些企业是否真正具备高效、安全、环保开发天然气资源的能力。

一旦企业获得了天然气资源开采权,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利益输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开始逐渐显现。天然气开采需要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因为天然气本身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如果开采过程中安全管理不到场,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不仅会造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然而,一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开采权的企业,往往会为了节省成本,在安全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方面偷工减料。

例如,在某些天然气开采现场,本该配备齐全的气体泄漏检测设备、防火防爆装置等安全设施,却因为企业想要压缩开支,在向官员行贿后,得到了监管部门的默许,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安装和维护。这就使得这些开采区域如同一个个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而且,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严格的环保要求,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进行妥善处理。但那些与官员有利益勾结的企业,常常会违规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会污染周边的土壤和水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和农业生产。

同时,在天然气资源的输送和销售环节,利益输送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天然气的输送需要通过专门的管道网络,而管道的铺设规划、接入权限等都涉及到诸多利益博弈。一些企业为了能够让自己开采的天然气优先接入输送管道,或者获得更好的输送条件,会向相关的管道运营管理部门官员行贿。在销售方面,天然气的价格受到政府的一定调控,旨在保障民生以及维持市场的稳定。但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会通过向价格监管部门的官员输送利益,试图突破价格限制,以不合理的高价销售天然气,这无疑加重了下游用气企业和普通居民的用气负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资源分配环节中的利益输送恶果

在能源资源开发的整个链条中,资源分配环节的利益输送问题尤为突出,其产生的恶果也是多方面的,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国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等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资源分配环节,官员与特定企业相互勾结,使得优质资源向这些关系企业倾斜,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正常情况下,能源资源的分配应该是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合理的招投标、资质审核等程序,让那些真正有实力、有能力、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资源并且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企业获得相应的资源。然而,由于利益输送的存在,这一理想的分配模式被完全打乱。

那些与官员有着不正当关系的企业,无论其自身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以及环保意识如何,都能够凭借着背后的利益输送,优先获得优质的能源资源。而那些老老实实按照规则办事、努力提升自身实力的正规企业,却只能在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有时候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被剥夺。这种不公平的资源分配方式,使得整个能源资源开发市场陷入了一种 “劣币驱逐良币” 的怪圈,真正有竞争力、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得不到发展的机会,而那些靠不正当手段获取资源的企业却能够肆意妄为,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受到极大的抑制。

从国有资源流失的角度来看,当优质资源被不合理地分配给那些关系企业后,这些企业往往并不能按照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要求来进行开发利用。它们或是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进行过度开采,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提前枯竭;或是在开采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技术投入和管理措施,使得资源的开采回收率低下,大量的国有资源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了。而且,由于这些企业与官员勾结,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本应上缴国家的相关税费等也可能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逃避,进一步造成了国有资源的流失,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利益输送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公也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能源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利润本应通过合理的市场机制和税收等手段,在各个参与主体以及整个社会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但是,当优质资源被特定企业垄断,并且这些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了高额利润后,它们并不会按照公平的原则来分享这些财富。一方面,普通的劳动者在这些企业中可能无法获得应有的合理报酬,因为企业的利润获取更多是靠不正当的利益输送,而不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管理等正当途径,所以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公共事业来说,由于企业逃避税收等问题,本应投入到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也相应减少,使得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难以得到提升,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开发过程中,利益输送问题己经成为了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破坏社会公平公正的一个重大隐患。必须要通过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廉政教育等多方面的措施,来斩断这些隐藏在能源资源开发背后的利益输送链条,还能源资源开发行业一个风清气正、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