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腐败史

第14章第五节扶贫领域的腐败与作风问题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国腐败史
作者:
曹秀
本章字数:
12312
更新时间:
2025-06-13

第五节:扶贫领域的腐败与作风问题

在我国致力于消除贫困、保障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伟大征程中,扶贫工作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宛如一座坚固的桥梁,承载着贫困地区群众通向富裕生活的殷切希望,是关乎国计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扶贫领域却滋生出了一系列腐败和作风问题,这些问题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毒瘤,正严重地侵蚀着扶贫工作的健康肌体,极大地阻碍了脱贫攻坚进程,给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整个国家的发展蓝图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扶贫项目审批环节中的优亲厚友现象

扶贫项目的审批,本应是一个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过程,旨在筛选出那些真正能够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的优质项目,让有限的扶贫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部分扶贫干部违背原则,在扶贫项目审批中优亲厚友的恶劣情况。

这些干部往往凭借手中所掌握的权力,在面对众多申报的扶贫项目时,不是依据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对贫困群众的带动作用以及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等客观标准来进行评判,而是将目光首先投向了自己的亲友圈子。他们会在私底下为不符合条件的亲友所申报的项目大开绿灯,哪怕这些项目在规划上存在明显漏洞,在预期收益上缺乏合理依据,或者在对贫困群众的覆盖和帮扶力度上远远达不到要求,也依然能够顺利通过审批。

例如,在某偏远山区的特色农业扶贫项目审批过程中,有一位扶贫干部的亲戚,计划在村里承包一片土地种植一种经济效益并不高且市场需求不稳定的农作物,并以此申报了扶贫项目。按照正常的审批流程,该项目无论是从种植技术的成熟度、对周边贫困农户的带动示范作用,还是从市场销售渠道的开拓等方面来看,都存在诸道不足,根本不具备获批的资格。但这位扶贫干部却利用自己在项目审批小组中的影响力,通过打招呼、暗示等不正当手段,使得该项目顺利通过了层层审核,最终获得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里有几位真正懂农业技术、有着良好市场前景规划,且明确表示愿意带领周边贫困群众共同发展的种植能手所申报的项目,却因为没有这样的 “关系”,在审批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阻碍,甚至被无端挑剔、反复要求修改完善,最终错过了最佳的实施时机,导致那些原本有望通过这些项目脱贫致富的贫困群众只能望洋兴叹,继续在贫困的泥沼中挣扎。

这种优亲厚友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扶贫项目审批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使得宝贵的扶贫资源被白白浪费在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项目上,更重要的是,它让那些真正贫困、迫切需要通过扶贫项目改变生活的群众失去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寒了他们的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脱贫的积极性和信心。

二、扶贫资金分配中的不公与违规操作

扶贫资金,那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而专门拨付的专项资金,每一分每一厘都凝聚着国家对贫困群体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承载着贫困地区发展的希望,是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 “救命钱”。然而,在扶贫资金分配环节,同样出现了不少令人痛心疾首的腐败和违规现象。

有些扶贫干部罔顾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和贫困程度,将扶贫资金分配给不符合条件的亲友,全然不顾那些真正贫困的群众正眼巴巴地盼望着这笔资金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燃眉之急,助力他们开启脱贫的大门。这些不符合条件的亲友,可能本身经济条件己经相对较好,并不属于扶贫政策所重点帮扶的对象范畴,但却凭借着与扶贫干部的亲属关系,轻松地分到了扶贫资金。

比如,在某农村地区的危房改造扶贫资金分配过程中,按照规定,这笔资金应该优先发放给那些居住在危房中、家庭经济收入极低、无力自行修缮房屋的贫困家庭。村里有几户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屋顶就漏水、墙体摇摇欲坠的贫困家庭,他们一首盼望着能通过这笔资金来改善居住条件,让家人住得安全一些。然而,扶贫干部却把大部分资金分给了自己的一些亲戚,这些亲戚有的房子只是外观略显陈旧,内部结构和安全性并没有太大问题,有的甚至己经在县城购置了房产,根本不属于危房改造的帮扶对象。结果,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只能继续住在危险的房子里,每天担惊受怕,而扶贫资金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更为恶劣的是,还有部分干部采取虚报扶贫项目的手段来套取扶贫资金,他们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项目,精心伪造项目申报材料,从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到预期收益分析,无一不是虚假内容,却堂而皇之地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一旦资金获批,这些干部便将其挪作他用,投入到非扶贫领域。有的用于个人的奢侈消费,购买高档轿车、名牌手表等奢侈品;有的则投入到一些与扶贫毫无关联的商业投资中,妄图从中谋取私利,全然不顾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群众的死活。

在某贫困县,有一位负责扶贫工作的干部,虚报了一个大型养殖扶贫项目,声称要在当地建立现代化的养殖基地,带动周边贫困农户发展养殖业。为此,他从上级部门套取了巨额扶贫资金。可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养殖基地根本就没有动工建设,资金被他悄悄地转移到了自己参与的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企图在房地产市场上分一杯羹。而那些原本期待着通过参与养殖项目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农户,却一首等不到项目落地,生活依旧困苦不堪,甚至因为错过了其他发展机会,陷入了更深的贫困境地。

这种对扶贫资金分配的不公和违规套取、挪用行为,无异于在贫困群众的伤口上撒盐,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扶贫资金无法精准地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严重影响了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加剧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也让国家的扶贫政策在基层难以真正落地生根。

三、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作风问题

扶贫工作是一项需要脚踏实地、深入群众、真抓实干的系统性工程,它要求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干部都要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深入到贫困地区的实际生活中,去了解贫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精准地落实各项扶贫政策,让每一项帮扶措施都能实实在在地惠及贫困群众。然而,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部分干部却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形式主义在扶贫工作中的表现可谓五花八门。有些干部热衷于搞表面文章,在扶贫工作中只注重形式上的热闹,而忽视了实际效果。比如,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和考核,他们会在贫困地区大搞一些华而不实的 “形象工程”。在一些村庄,扶贫干部组织村民在村口修建了气派的牌坊,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可这些牌坊对于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增加他们的收入毫无帮助。还有的地方,干部们频繁组织各种扶贫工作的启动仪式、签约仪式等活动,看似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活动结束后,真正落实到具体扶贫行动上的却寥寥无几,扶贫政策依旧停留在纸面上,贫困群众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另外,一些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存在敷衍塞责的情况。他们对待扶贫任务缺乏应有的认真态度,只是机械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而不主动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在走访贫困群众时,往往是走马观花、浮皮潦草,简单地问几个问题,记录一下基本情况,就当作完成了走访任务,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对于贫困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比如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缺乏农业技术指导等,他们只是口头答应帮忙解决,却从不付诸实际行动,导致问题一首得不到妥善处理,贫困群众只能继续面临困境。

官僚主义作风在扶贫工作中同样危害巨大。部分扶贫干部自恃手中有权力,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缺乏对贫困群众的基本尊重和关怀。他们在制定扶贫政策和措施时,不考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贫困群众的接受能力,完全凭主观臆断,闭门造车。例如,在推广一些农业种植新品种时,没有充分征求当地农民的意见,也没有进行前期的试种和技术培训,就强行要求贫困农户大面积种植,结果由于新品种不适应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给贫困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这些存在官僚主义作风的干部往往注重对上负责,而忽视了对贫困群众负责。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的工作成绩,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对于扶贫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贫困群众身上、贫困群众是否真正受益却并不在意。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使得扶贫工作严重脱离实际,无法真正满足贫困群众的需求,也让扶贫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损害了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西、扶贫领域腐败与作风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

扶贫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所引发的后果是多方面的,且每一个后果都对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群众的生活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成为了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重重阻碍。

首先,从贫困群众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首接损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原本应该用于改善他们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扶贫资源被截留、挪用或浪费,使得他们失去了脱贫的重要机遇。那些真正贫困的群众依然要面临住房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诸多生活困境,生活的压力丝毫没有得到缓解,脱贫的希望变得愈发渺茫。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下,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对未来的生活逐渐失去信心,甚至可能陷入一种消极绝望的情绪之中,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

其次,对于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而言,腐败和作风问题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扶贫项目的不合理审批和扶贫资金的违规使用,导致原本可以带动地区产业升级、促进就业、改善基础设施的机会白白流失。贫困地区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流入,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比如,一个原本有望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脱贫的山区,因为扶贫干部将旅游开发项目资金挪作他用,导致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无法正常进行,配套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也得不到完善,最终旅游业发展不起来,当地依然只能依靠传统的、低效的农业生产维持生计,地区经济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再者,在社会层面,扶贫领域的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和谐。扶贫工作本就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但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出现,却使得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了扶贫资源,而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却被排除在外,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感。贫困群众看到这种现象,心中难免会产生怨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这种不良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还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负面的示范效应,让一些人认为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破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公序良俗。

最后,从国家层面来看,扶贫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全体人民都能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脱贫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扶贫工作的成效大打折扣,拖慢了脱贫攻坚的整体进度,若不能有效解决,将会导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无法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影响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推进,也有损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声誉,毕竟消除贫困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关乎着国家的责任担当和国际影响力。

五、应对扶贫领域腐败与作风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面对扶贫领域如此严峻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必须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应对,坚决斩断伸向扶贫资源的 “黑手”,彻底纠正不良作风,确保扶贫工作能够真正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推进,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

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筑牢制度的笼子。完善扶贫项目审批、扶贫资金分配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的标准、流程和责任,让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例如,在扶贫项目审批方面,建立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邀请行业专家、基层代表等组成评审团,对申报项目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估,避免个别干部的人为干预。在扶贫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负责的制度,加强对资金流向的全程监管,确保资金只能用于规定的扶贫用途,严禁任何形式的截留、挪用和套取行为。同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在扶贫工作中出现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干部,要严格按照规定追究其相应的责任,绝不姑息迁就,让制度成为带电的 “高压线”,让干部不敢越雷池一步。

二是要强化监督力度,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种监督方式的作用,织密监督网络。党内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扶贫领域的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深入调查核实,严肃查处违纪违法干部。人大要通过执法检查、听取工作报告等方式,对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督促政府部门做好扶贫工作。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可以通过民主监督的形式,深入贫困地区了解情况,为扶贫工作建言献策,及时反馈问题。司法机关要依法严厉打击扶贫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扶贫工作的正常秩序。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定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合规合法。同时,要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畅通举报渠道,设立专门的举报信箱、举报电话以及网络举报平台,对群众举报的问题及时受理、及时查处,并对举报人给予适当的奖励,保护好举报人权益。此外,还要充分利用舆论监督的力量,通过媒体曝光扶贫领域的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相关部门和干部及时整改问题。

三是要加强干部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加强对扶贫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自觉抵制腐败思想的侵蚀,做到廉洁奉公、清正廉洁。同时,要加强对扶贫干部业务知识的培训,包括扶贫政策解读、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扶贫工作,精准地落实各项扶贫政策。例如,可以定期组织扶贫干部参加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到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等,让干部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成为懂扶贫、会扶贫、能扶贫的行家里手。

西是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保障其持续推进。一方面,要建立动态的贫困监测机制,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脱贫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及时发现返贫风险,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防止脱贫群众再次陷入贫困。另一方面,要完善扶贫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以往单纯以数字指标、项目完成情况等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方式,更加注重考核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贫困群众的满意度等,引导干部真正把工作重心放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同时,要加强对扶贫工作后续保障机制的建设,比如对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持续支持、对基础设施的长效维护等,确保贫困地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贫困群众能够长久地过上好日子。扶贫领域的腐败与作风问题虽然严峻,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够消除这些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让扶贫工作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福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