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前一周的深夜,林溪暮的房间依然亮着灯。电脑屏幕的光映在她疲惫却专注的脸上,桌面上散落着十几张分镜草图。连续三天不眠不休,动画短片终于接近完成。
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回放刚渲染好的片段——沈静《无声之歌》的旋律中,铅笔素描的江遇在纸上渐渐成形:他在图书馆专注阅读的侧脸,阳光下被风吹起的衬衫衣角,挡在她身前时绷紧的下颌线...每一帧都带着小心翼翼的珍视。
手机震动起来,苏晴的消息跳出来:"还没睡?明天要交最终版了!"
林溪暮活动了下僵硬的脖颈,回复:"还差结尾。"
"江遇知道你在做这个吗?"
"惊喜。"她简短地回复,指尖悬在发送键上迟疑片刻,又补充:"他最近在准备物理决赛。"
屏幕上的动画停在最后一幕空白画框。林溪暮咬着嘴唇点开录音软件,深吸一口气。经过三个月的语言康复训练,她己经能发出基本音节,但要完整说出一句话仍是挑战。
"我..."喉咙发紧,声带像被无形的手扼住。她摇摇头,转而拿起素描本,翻到特别的一页——那是江遇教她唇语时画的示意图,各种口型旁边都标注着对应的文字。
凌晨三点,动画终于导出完成。林溪暮将文件拷贝到U盘,贴上早就准备好的标签:"给江遇——声音的形状(特别版)"。窗外,初冬的雪悄然而至,为窗棂镀上银边。
清晨的校园因即将到来的艺术节而沸腾。林溪暮顶着黑眼圈走进教室时,江遇的座位空着——他请假去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决赛了。桌面上放着一张字条:"等我回来。决赛后有好消息告诉你。——江"
字条背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声波图案,是他们约定的秘密语言:想念。
"正好!"苏晴一把抢过U盘,"趁他不在,我们赶紧去调试展映设备。"
礼堂后台乱成一团。各展区的学生忙着调试设备,苏晴拽着林溪暮挤到多媒体控制台:"王老师!这是我们班的参展作品,需要提前测试。"
技术老师接过U盘插入电脑:"《声音的形状》?哦,就是那个把声波可视化的项目?江遇上周己经来调试过了。"
"这是...特别版。"林溪暮用气音说道,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但老师还是惊讶地抬起头:"你会说话了?"
苏晴连忙打圆场:"还在康复训练。老师,能先播放看看效果吗?"
当动画在巨幕上亮起时,喧闹的后台渐渐安静下来。铅笔线条勾勒的校园场景栩栩如生,没有对话,只有钢琴声与画面中人物互动的自然音效。但所有人都看懂了——这是一个关于"看见声音"的故事,更是关于两个少年如何跨越沉默相互理解的故事。
"天哪..."苏晴捂住嘴,"你把江遇画得好像...每一笔都在说爱他。"
最震撼的是结尾:实拍的林溪暮出现在画面中,对着镜头缓慢而清晰地做出"我喜欢你"的唇形,同时屏幕上同步显示出这句话的声波图案——正是江遇曾经教她识别过的形状。
放映结束,后台鸦雀无声。技术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这是我见过最特别的'告白'...需要我帮你保留这个播放档吗?"
林溪暮摇摇头,取回U盘。这是只给一个人看的特别版,她不想让它成为公共展览的一部分。
艺术节当天,江遇依然没有出现。决赛延长了一天,他发信息说可能赶不上开幕式了。林溪暮站在自己的展区前,看着观众对《声音的形状》公开展映版发出赞叹,心里却空落落的。
"他会看到的,"苏晴捏捏她的手,"我偷偷给沈阿姨发了完整版视频。"
傍晚撤展时,礼堂己经空无一人。林溪暮独自收拾着展板,突然听到身后急促的脚步声。她还没来得及转身,就被拉入一个带着寒气的怀抱。
江遇的气息不稳,胸口剧烈起伏,显然是一路跑来的。他手中攥着手机,屏幕上定格着动画的最后一帧。
"我..."林溪暮刚发出一个气音,就被江遇轻轻按住嘴唇。
"让我先说,"他的声音沙哑得不像话,"我有三个好消息。"
他松开她,从背包里取出三个信封: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证书、清华大学保送预录取通知书,以及——最厚的那个信封——麻省理工学院交换生邀请函。
"但我拒绝了MIT,"江遇快速说道,眼睛亮得惊人,"因为..."
林溪暮摇摇头,制止他说下去。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素描本,翻到最新一页,上面是她昨晚熬夜画的分镜:两个小人站在世界地图两侧,中间连着一条由声波组成的桥梁。
"你...看得懂吗?"她艰难地发出声音,每个字都像在砂纸上摩擦。
江遇的喉结滚动了一下,轻轻点头:"半年交换期,我们可以视频...而且..."他掏出手机,点开一个APP,"现在有实时声波转换软件,就算你说不出话,我也能'看'懂。"
林溪暮的眼泪终于落下来。她指向动画最后一帧的声波图,然后指向自己的心脏,再指向江遇。
"我知..."江遇的话没能说完。林溪暮踮起脚尖,轻轻将自己的嘴唇贴在他的唇上——这是她能想到的最首接的"声音"。
窗外,今年的第一场雪悄然飘落。在无人看见的角落,两颗年轻的心跳终于找到了相同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