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烟火人间

第四十一章 藻光微明

加入书架
书名:
四合院:烟火人间
作者:
懒懒的小刘
本章字数:
8872
更新时间:
2025-07-08

葛根粉带来的那点滑溜劲儿,终究是杯水车薪。

轧钢厂账上那点活钱流水似的淌出去,换来几袋子贴着“葛根粉”标签的灰白粉末,转眼就见了底。

掺进喇嗓子的玉米芯粉里,不过是让那刮肠刮肚的折磨略微减轻了几分。

几大锅糊糊下去,仓库角落里堆着的葛根粉袋子也瘪了下去,只剩下小山似的玉米芯粉堆在库房,散发着沉闷的霉土气,像一块巨大的、绝望的石头压在何雨柱心头。

“师父!西山王家沟的老农又来了!”马华的声音里没了前两天的兴奋,只剩焦急。

何雨柱抬头,小张领着那推独轮车的老农站在食堂门口。

老农搓着手,一脸愁苦:“何师傅!实在是没葛根了。野地里翻遍了,根儿都刨干净了...”

他掀开独轮车上的麻袋,里头是半袋灰不溜秋的橡子,壳硬得硌手,“就...就这些橡子,您看...”

何雨柱抓起一把橡子,沉甸甸,硬邦邦。

“收!”他声音沙哑,“多少钱都收!”

可心里跟明镜似的,橡子去壳磨粉,比玉米芯更费时费工,磨出来照样喇嗓子。

这点橡子,塞牙缝都不够。

他挥挥手,让小张带老农去办手续,自己疲惫地靠在门框上,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裤缝。

作为穿越者,他脑子里塞满了后世的信息洪流,可在这物资极度匮乏的1959年,那些关于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知识,就像镜花水月,看得见摸不着。

他比谁都清楚玉米芯粉的弊端——粗纤维喇伤消化道,缺乏必需营养素,长期食用会让人虚弱不堪。

可知道归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库房里,气氛压抑。

何雨柱蹲在角落,手里攥着一把混着零星葛根粉的玉米芯渣滓,眼神发首。

这“糊弄肚皮”的法子,快到尽头了。

喉咙里仿佛还残留着喇嗓子的感觉,胃里一阵阵发空。

他脑子里飞快地闪过各种替代方案:大豆蛋白?没有!维生素片?天方夜谭!合成淀粉?更是痴人说梦!

这个时代,连最基本的粮食都成了奢望。

“柱子...”门口传来一声微弱的声音。

何雨柱回头,见贾东旭扶着门框站着,脸色蜡黄,眼窝深陷,工装空荡荡挂在身上。

秦淮茹挺着大肚子跟在后面,一手撑着腰,一手扶着墙,脸色也有些发白,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

贾东旭张了张嘴,声音抖得不成样子:“柱子!我...我实在是...”

何雨柱心头猛地一揪,没等他说完,立刻起身:“等着!”

他快步走到库房最里面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堆着些蒙尘的旧麻袋。

他费力地挪开几个袋子,露出后面一个半人高的、用厚木板钉成的简陋柜子。

柜门没锁,只用一根铁丝拧着。

他拧开铁丝,柜门“吱呀”一声打开,里面赫然是聋老太太上次塞给他、让他“防身”的那个油纸包——一小坛腌得发紫的苤蓝疙瘩丝!

老太太当年从御膳房顺出来的方子腌的,平时她都不舍得动。

何雨柱捧着那沉甸甸的小坛子回来,塞进贾东旭手里:“拿去!先顶顶!泡水喝也行!”

坛子冰凉,带着一股腌菜的咸香。

他心里清楚,这点咸菜丝富含盐分和少量发酵产生的B族维生素,在这个节骨眼上,比喇嗓子的代食品更能补充点电解质和微量营养,起码能让人有点力气。

贾东旭像捧着烧红的炭,手都在抖:“柱子...这...这你自己...”

“废什么话!赶紧的!”何雨柱把他往外推,声音发哽,“秦姐身子重,别在这儿耗着!回去歇着!”

看着贾东旭搀着秦淮茹,一步一挪、艰难地走远,何雨柱的心沉甸甸的。

这点疙瘩丝能顶几天?杯水车薪!

厂里像他们这样艰难挣扎的家庭,还有多少?

他颓然地蹲回那堆混合粉旁,手指无意识地搅着灰白粗粝的粉末。

就在这无边绝望的静默中,角落里传出一声极轻微的、带着试探的呼唤:“何...何主任?”

何雨柱抬头,昏暗的光线下,技术科的实习生小王,正扒着库房门框,露出一张满是书卷气却惴惴不安的脸。

“小王?”何雨柱皱了皱眉,“你跑这儿干嘛?”

小王像是鼓足了勇气,一步跨进来,声音压得极低:“何主任!我...我可能...有点法子,关于一种叫小球藻的绿藻...”

“小球藻?!”何雨柱心头猛地一震!

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混沌的记忆!

作为穿越者,他太清楚这东西了!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这正是1959-1961年间,中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被逼无奈大规模研究和推广的一种“代食品”来源!

它富含蛋白质(藻蛋白)、维生素(尤其是B12)、矿物质,甚至还有微量的脂肪!

理论上的营养密度,远高于玉米芯、橡子这些玩意儿!

虽然味道腥臊,加工困难,但在那个年代,确实救了不少人的命!

他脑子里瞬间闪过关于小球藻培养、采收、脱腥的片段知识,虽然模糊,但方向明确!

“说下去!”何雨柱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久违的、近乎急切的亮光,死水般的眼底瞬间燃起希望的火苗,“具体点!原理!步骤!难点!”

小王被他突然的激动吓了一跳,紧张地推了推眼镜:“是...是这样,我在大学搞过微生物实验。农学院那边资料提过,一种单细胞绿藻。繁殖极快,利用光能和无机盐...蛋白含量能到50%以上。”

“就是...就是培养需要营养基。通常...通常用粪便发酵液或稀释尿液。味道...味道不太好,脱腥除味是关键...”

“粪便发酵液?尿液?”马华刚好进来,一听这话眼珠子差点瞪出来,“小王!你疯了?!”

“闭嘴!”何雨柱罕见地厉声喝止马华,目光灼灼地盯着小王,“营养基成分?碳氮比?光照强度?最适温度?pH值范围?采收时机?脱腥方法?说!把你知道的,想到的,全说出来!”

他一连串的专业术语抛出来,把小王震得目瞪口呆,也瞬间点燃了这个年轻技术员的热情。

小王受到巨大鼓舞,语速飞快:“原理是光合作用,营养基需要氮源磷源。粪便或尿液需厌氧发酵腐熟。去除氨味光照要足、温度25-30度最好!”

“pH中性偏碱,指数生长期采收。脱腥...资料说可以用活性炭吸附、高温蒸煮、酵母发酵。但具体...”

“够了!”何雨柱猛地站起身,眼中精光闪烁。

他比小王更清楚小球藻的价值和局限。

它确实能提供宝贵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这绝望时刻的一线生机!

但那股顽固的腥臊味和土法加工带来的安全隐患(如重金属富集、病原体污染),也是巨大的挑战。

可眼下,还有什么选择?

喇嗓子的玉米芯粉吃下去,迟早要出人命!

“李厂长呢?”何雨柱声音斩钉截铁,“马华!立刻去请李厂长!快!”

李怀德听了小王的“天方夜谭”和何雨柱异常笃定的补充,金丝眼镜后的眼神惊疑不定。

他看着库房角落里那堆灰扑扑的粉山,又看看窗外车间里那些走路发飘的身影,最后目光落在何雨柱那双燃烧着奇异火焰的眼睛上。

“何主任!你...你确定这东西...能吃?真有你说的那么好?”李怀德声音带着难以置信。

“李厂长!”何雨柱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我以党性担保!小球藻富含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理论营养价值远超我们现在吃的任何代食品!”

“虽然味道差,加工难,但这是目前唯一有可能真正补充营养、吊住人命的东西!喇嗓子的玉米芯粉再吃下去,工人体力崩溃是迟早的事!我们必须试试!死马当活马医!”

“党...党性担保?”李怀德被这分量极重的词震住了。

他看着何雨柱眼中那份超越时代的笃定和急切,一咬牙,猛地一拍桌子:“好!批了!食堂后面那片空地,划给你们搞实验!需要什么,何雨柱你全权负责调配!设备科、保卫科全力配合!谁敢使绊子,我摘他帽子!藻种...我亲自去农科所,就是抢也给你抢回来!”

有了何雨柱这个“先知”的背书和精准指导,小王的实验少走了无数弯路。

何雨柱凭借模糊的记忆,指出关键:

?营养基优化:坚持用稀释尿液(相对粪便更易控制病原体)经简易厌氧发酵(用密封缸)腐熟,强调发酵时间、温度控制,并尝试加入少量草木灰调节pH。

?光源利用: 不仅用暖瓶胆反射聚光,还指挥搭建简易的斜面培养槽,最大化利用散射光。

?采收时机: 根据培养液颜色变化(浓绿)和显微镜(厂医务室借来)下观察细胞形态,判断指数生长期,及时采收,避免老化产生更多异味物质。

?脱腥工艺: 采用“高温蒸煮(破坏藻细胞壁释放腥味物质)+ 简易活性炭吸附(用烧过的木炭碎末过滤)”的土法组合。虽然效果有限,但比单纯蒸煮好得多。

食堂后院成了热火朝天的“生物实验室”。

尽管空气里弥漫着发酵尿液的氨味和蒸煮藻液的浓烈腥气,熏得人头晕眼花,但有何雨柱这个“主心骨”坐镇,大家干劲十足。

小王更是像打了鸡血,眼镜片后的眼睛闪闪发光,他没想到何主任懂得比他还多、还深!

几天后,当墨绿色的浓稠藻液被熬煮、过滤、炭吸、烘干、磨粉,最终得到一小罐深绿色、气味虽仍有些怪异(腥味大减,但残留着泥土和烘烤味)、但质地相对细腻的藻粉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何雨柱亲自操刀,将少量藻粉按比例掺入磨得最细的玉米芯粉中。

蒸出来的窝头,颜色是深橄榄绿,掰开后,那股刺鼻的池塘腥味淡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形容的、类似海苔烘干后的复合气息,虽不美好,但不再令人作呕。

食堂窗口,气氛依旧凝重。

老赵排在最前面,看着碗里那个颜色诡异的窝头,喉结滚动。

他看了一眼窗口后目光灼灼、带着鼓励的何雨柱,又想起何主任那句“以党性担保”,心一横,闭眼咬了一大口!

粗糙的颗粒感依旧存在,喇嗓子的感觉也比纯葛根粉掺的厉害些(藻粉本身有纤维)。

但!那股要命的、首冲天灵盖的腥臊恶臭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可以忍受的、带着点烘烤谷物和淡淡海腥的复杂味道。

更重要的是,嚼了几口咽下去后,胃里竟然升起一丝久违的、微弱的暖意和满足感!

不是碱面糊糊那种虚假的饱腹,而是实实在在的,被食物滋养的感觉!

“何...何主任!”老赵猛地睁开眼,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喇...喇还是有点喇,可这味儿...能忍!真能忍!肚子里...肚子里有感觉了!有东西了!”

他这话说得朴实,却像一道惊雷在沉闷的食堂里炸开!

后面排队的工人,看着老赵没有扭曲痛苦的表情,反而带着点难以置信的惊喜,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更多的人鼓起勇气,接过那深绿色的窝头,小心翼翼地品尝。

压抑的咀嚼声中,虽然依旧伴随着皱眉和轻微的咳嗽(喇嗓子),但再也没有出现之前那种强烈的干呕和逃离。

库房里,小王捧着那罐来之不易的藻粉,激动得手都在抖。

马华咧着嘴傻笑。

何雨柱靠在墙边,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背的衣衫早己被汗水浸透。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小球藻的产量、持续的脱腥效果、长期食用的安全性(如重金属问题无法解决)...都是巨大的挑战。

那股残留的土腥烘烤味,依旧考验着人的耐受极限。

但,看着工人们碗里那抹代表着生命希望的深绿,看着他们眼中那丝因为“肚子里有东西”而重新燃起的微弱光亮,何雨柱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久违的、带着沉重希望的微笑。

至少,他们找到了一条可能通往活路的缝隙。

这来自未来知识指引下、用土法艰难培育出的一抹“藻光”,在这至暗时刻,微弱,却顽强地亮着。

(第西十一章 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