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茂烫伤的惨状,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在了轧钢厂每个工人的心上。
翻砂车间那崩坏的卡扣,更像根尖锐的刺,扎破了表面平静的泡沫。
厂区里那股子因“营养块”带来的短暂满足和喜悦,被一种沉甸甸的后怕和警惕取代。
工人们走路时,脚步都下意识地避开了那些轰鸣的机器和滚烫的钢水,眼神里多了几分小心翼翼。
何雨柱走在厂里,感受着这沉重的气氛,心里那股属于后世灵魂的警钟被重重敲响——这不是个例,这是整个工业生产体系在极限运转和资源匮乏下必然伴生的系统性风险!
李怀德的脸黑得像锅底。
许大茂的医药费单子像雪花片一样飞来,厂里账上那点本就干瘪的流动资金被抽得更紧。
更让他窝火的是,事故报告递上去,部里首接来了电话,措辞严厉,要求彻查设备隐患,加强安全管理,否则追究领导责任!
“查!往根上查!彻查!”李怀德在厂党委扩大会上拍着桌子。
“翻砂车间!所有设备!所有模具!所有安全防护!给我一寸一寸地过筛子!查不出个水落石出,车间主任、设备科长、安全员,撤职查办!”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翻砂车间主任老孙低着头,汗珠子顺着鬓角往下淌。
设备科王科长脸色煞白,大气不敢出。
“易师傅!”李怀德目光锐利地扫向坐在角落的易中海,“你是厂里的定海针!设备隐患这块,你担纲!”
又转过头对刘海中说道:“刘师傅!你是七级锻工,翻砂那边门儿清!配合老易!给我把翻砂车间翻个底朝天!一只螺丝钉也别放过!”
易中海沉稳起身:“厂长放心。设备安全,人命关天。检查组今天就成立,老刘,咱们先把模具、卡具、吊具过一遍!”
刘海中连忙挺胸站起:“听你安排!保证不落一处!”
何雨柱作为食堂主任列席旁听。
他没有发言权,但脑海中属于前世的记忆在飞速运转。
事故调查中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
崩坏的卡扣?那仅仅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尖角!整个车间的设备状态、管理流程、人员习惯,恐怕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锈”!
隐患不根除,灾难只是时间问题!
他看着被点将的易中海和刘海中,心中多了几分把握——技术层面的深度排查,靠这两位老匠人没问题!
检查组迅速成立。
翻砂车间被按下暂停键,热浪和喧嚣被金属的冷冽和检查的静默取代。
何雨柱的“战场”在食堂。他深知,停产整顿期间,人心不能散!
工人们参加安全培训、技能复训,体力消耗不大,但心理压力不小。
伙食是稳心定神的关键,更是对检查组后方最坚实的支持!
他精打细算,将豆渣和葛根粉用到极致。
豆渣见底了?那就用葛根粉增加滑润感!
藻粉的土腥挥之不去?利用酵母发酵产生的醇香物质尽力掩盖!
他亲自调整配方,让每一块“营养块”在香气和口感上尽可能达到当前原料下的最佳状态。
他还让马华熬了三大桶滚烫的绿豆汤和败火的菊花茶,用大盆盛着,摆在食堂门口最显眼的位置,旁边立着块牌子:免费供应!清热去火!
“来来来!都喝点!绿豆汤败火!菊花茶去燥!”何雨柱站在食堂门口,对着下课的工人招呼。
“‘营养块’刚出锅,管够!吃饱了喝足了,心定了,把安全规程刻进骨头里!”
工人们捧着热乎乎的“营养块”,端着粗瓷碗喝着清凉微苦的菊花茶或甘甜的绿豆汤,听着何雨柱朴实却暖心的招呼,紧绷的神经似乎都放松了一些。
老赵端着一碗绿豆汤,眼眶有些发红:“何主任...让你费心了...”
“费什么心!”何雨柱拍拍他肩膀,“吃饱喝足,专心学!安全是咱们自己的护身符!”
检查组那边,易中海和刘海中带领着技术团队,像精密的人体扫描仪,扫过车间的每一处。
放大镜、卡尺、探伤锤……冰冷的工具在经验丰富的匠人手中发挥出巨大威力。
磨损超限的卡扣卡具、带裂纹的吊钩、断丝超标钢丝绳、失灵的仪表、缺失的防护罩……一份令人心惊胆战的隐患清单在迅速拉长。
何雨柱抽空去了趟检查现场。
他没凑近指手画脚,只是远远地看着易中海在模具旁标注红圈时凝重的脸,看着刘海中指着设备科人员训斥时毫不留情的严厉。
他看到了设备的老旧,管理记录的严重失真。
这印证了他心中的判断——这是一次系统性的锈蚀!需要从根上治理!
三天后,总结会上,气氛凝重得像一块玄冰。
当易中海将那份触目惊心的隐患清单和几张关键隐患的实物照片摔在会议桌上时,会场落针可闻。
李怀德的脸色由青转白,眼神里充满后怕和震怒。
“必须停产整顿!彻底消除隐患!修订规程!全员复训!”易中海的声音像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
李怀德立刻大声附和:“说得好!设备科王科长!你们立军令状!一周!办不成,自己滚蛋!”
决议迅速形成。
翻砂车间全面停产整顿。设备科、技术科立下军令状限期整改。
易中海牵头修订安全规程,刘海中带队负责全员高强度实操复训,态度敷衍、考核不合格者,一律调离危险岗位!
厂区里,“安全高于一切”、“规程就是生命线”的标语贴满了墙壁。
培训教室取代了嘈杂的车间。易中海站在讲台前,用平实的语言,结合那一个个惊险的实例和惨烈的照片,将安全意识深深凿进每个工人的心里。
刘海中则像个最严厉的考官,在复训场上大嗓门吼着细节,任何一个动作不到位都别想蒙混过关。
食堂依旧是气氛最轻松的地方。
何雨柱竭尽全力保证伙食质量,维持着这条“后勤生命线”。
这天傍晚,培训结束的哨声吹响,易中海和刘海中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车间,正好碰到在食堂门口收拾汤盆的何雨柱。
“一大爷,二大爷,累坏了吧?”何雨柱递过两碗温热的绿豆汤。
“累点值当!”刘海中接过碗,一饮而尽,嗓门依旧洪亮,“这回非得把‘安全’这俩字,刻进这帮家伙脑壳里!”
易中海也喝了几口汤,声音略显沙哑:“柱子,你这边做得好。工人们能吃好,培训效率都高了不少。”
“应该的,”何雨柱点头,“就是…原料压力没减轻。豆渣空了,葛根粉最多撑一周。红星公社的情谊,不能总耗着人家。”
易中海锐利的目光看向何雨柱,沉吟片刻:“等着耗不是办法。得变被动为主动。路子……想好了?”
何雨柱眼中闪过一丝穿越者才有的笃定光芒:“想好了!靠山吃山!西九城周边,群山怀抱!葛根之外,橡子、蕨根、各种可食菌类、富含淀粉的块茎……”
“自然资源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组织人手,成立专门的采集加工队!进山!去把山里‘藏着的粮仓’搬回来!建立我们轧钢厂自己的、可持续的代食品原料基地!这才是长久之策!”
“进山?”刘海中眼睛一亮,“好主意啊!咱们厂有得是棒小伙子!柱子你这脑子活!山里门道你熟?”
“熟!”何雨柱斩钉截铁,“我小时候就跟着我爹经常上山,门儿清!只要有厂里支持,批条子,给时间,挑好人手,这事儿,能成!”
他看向易中海,语气充满自信,“一大爷,设备要除锈,安全的根基要筑牢。咱们代食品的根子,也得往自己脚下的土地、背后的大山里扎!把这根基打牢了,才不怕外面的‘风浪’!”
易中海看着何雨柱眼中那份超越时代的坚定和务实,又想起他弄出来的“营养块”和稳定食堂的功夫。
缓缓点了点头:“好!这事,我去跟李厂长说,厂里必须支持!人员,老刘你跟着柱子一起物色,挑最好的!开条活路出来!”
夕阳的余晖洒在三人身上,疲惫却掩不住眼底燃起的希望。
沉寂的厂区里,设备除锈的“叮当”声、培训场上刘少中的大嗓门、食堂隐约飘散的酱香。
连同何雨柱心中勾勒的进山蓝图,在炉火渐息的黄昏里,交织成一曲低沉而坚定的生存交响。
路还长,但火光,己照亮了下一个方向。
(第五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