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厂翻砂车间的“叮当”维修声和培训班里易中海沉稳的讲课声、刘海中洪亮的指令声交织着,成了厂区新的背景音。
安全这根弦绷紧了,隐患一块块被啃掉,工人们脸上的茫然惊惧,渐渐被一种新的凝练专注取代。
何雨柱守着食堂的“营养块”生产线,像攥着最后一把救命粮,精打细算地配比着每一勺葛根粉,心头的焦虑却在与日俱增——仓底即将见空!
代食品的根,不深扎下去,仅凭这点残粮,“营养块”的香味和希望,转瞬就会散尽。
厂党委会议室烟雾缭绕,气氛却不同于往日的沉闷。
李怀德拿着何雨柱连夜赶出的那份《关于组织人员进山考察采集代食品原料扩大可持续供应途径的建议书》,手指在粗糙的纸面上敲击。
报告不算长,却条理清晰:
目标:开拓稳定原料来源。
理由:现有供应岌岌可危。
初步规划:采集点选址思路、人员构成、后勤保障。
预期产出:各类可食用根茎、坚果、菌菇清单及初步加工方法。
李怀德的目光最终停在末尾那句加了着重号的话上——“将山野馈赠转化为活命之粮,扎下我厂代食品自主根基!”
“好!”李怀德猛地一拍桌子,震得烟灰缸一跳,“柱子这路子看得远!靠天靠人不如靠自己!这山,必须进!”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厂党委全力支持!安全为前提!后勤为保障!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易师傅!你掌总!技术把关,安全兜底!”
“刘师傅!你协助老易,人员装备组织落实!”
“柱子!你负责考察点选择、资源识别,还有...活命粮的转化!”
易中海沉稳点头:“安全是命根子,我带技术科的小张,他懂地质测绘,人也机灵。装备按标准备,工具、药品、应急物品一样不能少。”
刘海中挺胸凸肚,嗓门洪亮:“厂长放心!人员我亲自挑!身体倍儿棒、手脚麻利、脑子清楚的棒小伙!工具物资,我去仓库盯着领,保证是最好的家伙事!”
何雨柱深吸一口气:“谢谢厂领导!路线我有点谱,东西只要山里有的,我一定想法子弄回来!”
三人走出会议室,空气凛冽而清新。
易中海拍了拍何雨柱肩膀:“柱子,进山不是儿戏。地形、气候、潜在危险(毒虫、蛇、天气骤变、迷路),都得提前有数。路线规划、地形地质资料,还有那些能吃的东西具体特征,尽快整理给我一份。”
“明白,一大爷!我这就弄!”何雨柱眼中闪着光。
“柱子!”刘海中凑过来,“人选名单我弄好了!翻砂车间赵铁柱!锻工车间王大山!还有设备科跑外勤的小李!这几个棒小伙,身板硬实,人也可靠!你看行不?”
“二大爷挑的人,肯定行!”
刘海中得意地搓着手:“那我去仓库领家伙!绳子!砍刀!火石!药箱!都得备足实的!”
易中海补充道:“老刘,山里过夜用的防水帐篷、毯子别落下。每人配发一个钢制水壶,一个结实背包。应急用的信号火把和指南针,仓库里有战备库存,我去申请!”
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何雨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凭借模糊但方向明确的记忆,结合旧报纸上关于京郊山区分布的零碎信息,勾勒出几处可能的富集区域:
西山深处人迹罕至的向阳谷地(腐殖质厚,适合块茎生长);
北山废弃采石场附近的次生林带(橡树、栗树成片);
雁翅地区山涧溪流旁背阴潮湿的沟谷(蕨类、菌菇易生)。
他将目标区域内典型的地貌特征(如大片橡树林、特定岩石断层、溪流流向变化点)和关键识别目标植物(葛藤叶片形状及攀附物;
橡子壳纹路区分可食用和有毒种;特定蕨类卷曲嫩芽形态;
几种无毒可食菌类的关键识别标志——菌盖颜色、菌柄结构、有无特殊环状结构)都图文并茂地整理成《初步考察路线及目标识别指引》。
几天后,厂门口广场上。
六个被选中的青工,穿上崭新的、厚实的深蓝色工装(特批发放),脚蹬胶底翻毛劳保鞋,背着鼓鼓囊囊的军用绿色背包(内装防水帐篷捆件、毛毯、饭盒、干粮袋),挎着军用水壶。
他们面前,堆放着刘海中亲自督促下从仓库领出的装备:几把寒光闪闪的开山刀、几捆坚韧的登山绳、几副粗线手套、几个印着红十字的药箱(内有纱布、消毒水、蛇药、防虫膏)、几块打火石。
易中海穿着一身半旧但干净利索的工装,背着一个较小的背包(装着地图、指南针、放大镜、绘图本)。
他目光如炬,逐一扫过整装待发的队员的脸,声音沉稳有力:
“同志们!这次任务,是给咱们厂几千口子人找活路!活路在哪儿?在大山里!山里有好东西!但大山有脾气!不熟悉的林子钻进去,野兽、毒虫、山洪、迷路,随时可能要人命!我强调三条铁的纪律!”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柱子带队找目标,小张(技术科地质员)辅助判地形测方位,老刘带队保障安全!我负责技术兜底和应急决策!任何人不许离队!不许擅自行动!”
“第二!时刻注意脚下、头顶、身边!林子密,看不清的地方先捅再下脚!毒蛇、毒虫,野蜂窝,都可能有!看到不认识的东西,尤其是果子蘑菇,一口不许尝!全给我用防水袋子装好带回来!柱子看过算数!”
“第三!注意天气!山里的天,孩子的脸!看云不对头,马上找安全地方!背包里的帐篷和毯子,就是大家的保命窝!”
刘海中穿着崭新工装,挺着肚子,手里拎着一把砍刀,大声补充:“易师傅说的,就是铁律!都给我刻进骨头缝里!互相照应!看见谁走不稳了,扶一把!水壶喝空了,吱声!饿了累了,别硬撑!活命第一!”
何雨柱没穿新工装,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工装,脚上是他特意从库房翻出来的、鞋底防滑的老布鞋。
他背着装有《指引》和几个厚厚防潮标本袋的背包,手里拿着一根手腕粗、打磨得光滑的探路木棍。
他向易中海和刘海中点点头,目光落在队员们身上,清澈而坚定:“走!给咱厂几千口子,探出一条活粮道来!”
太阳刚爬到树梢,把晨露晒得蒸腾起白蒙蒙的雾气。
考察队一头扎进西山的怀抱。
初始的山路尚可辨认,路旁散落着被踩倒的枯草和浅浅的车辙印。
何雨柱打头,他走得不快,每一步都很稳。
木棍不时探入路旁的草丛、灌木,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他目光锐利,扫过每一寸植被,脑海里对照着《指引》的图样。
易中海紧跟在他侧后方半步,手里拿着望远镜,警惕地扫视着更远的前方和两侧高地。
刘海中走在队伍中段,腰板挺得笔首,不时回头低喝:
“铁柱!跟上!别掉队!”
“大山!看着点脚下石头!”
越往深处,林木越密。
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纠缠的藤蔓拉扯衣裤,地面上落叶腐殖质厚厚一层,踩上去软塌塌的,发出“噗嗤”声。
空气变得潮湿阴冷,弥漫着浓重的朽木和泥土的气息。
“停!”何雨柱猛地抬手,脚步顿住。前面是一片异常茂密的荆棘丛,挂着一些暗红色的小浆果,颜人。
“啥果子?”队伍里最年轻的小伙子,设备科跑外勤的小李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不能动!”易中海严厉的声音立刻响起,“忘了我说的话了?!”
他走上前,透过望远镜仔细看了看,“颜色不对!看着像蛇莓!”他转头看何雨柱,“柱子,对吧?”
何雨柱点点头,眼神凝重地指了指荆棘丛深处一株格外粗壮、叶子形状特殊的藤本植物:“果子不能碰!但好兆头!看那边叶子!是不是《指引》里画的葛藤?”
他小心地用棍子拨开荆棘边缘,指着那叶子。
技术员小张赶紧掏出相机,对着葛藤叶子“咔嚓”照了一张:“何师傅,看这藤蔓走向,顺着山坳往下!这边谷地背风向阳,腐殖层肯定厚!”
“走!下谷!”易中海当机立断。
队伍小心翼翼地迂回绕开棘丛,沿着何雨柱辨认出的、葛藤生长方向,慢慢向谷底推进。
地势变陡,刘海中从队伍中段走到前面,大声指挥:“注意脚下!石头可能松动!铁柱!你站陡坡上边,系安全绳!放人下去探路!其他人抓住绳子!慢点下!”
队员赵铁柱立刻甩开肩上的背包,掏出粗壮的登山绳,熟练地在坡上一块巨大岩石根部打上双套结。
绳子另一头系在队员王大山腰间的安全带上(刘海中要求每人必须系安全带)。
易中海和何雨柱站在安全位置观察地形和绳索受力。
小张则拿出便携式地质罗盘和高度气压计,测量方位和高度差。
“好了!慢慢下!”刘海中手把着绳头,大声指挥着。
王大山抓着绳子,小心地向下方的谷底试探落脚点。
腐叶踩上去深陷,没到脚踝。
谷底气温更低,光线幽暗,空气湿度极大。
脚下是厚厚的、松软的腐殖层。
溪水在远处潺潺流动。一大片缠绕交错的葛藤爬满了谷底的岩石和大树的根部!藤蔓粗壮,根系发达!
“找到了!好东西!”何雨柱眼中迸出狂喜的光!
他几步走到一片葛藤下,蹲下身,小心地扒开厚厚的落叶和泥土,露出了下面一截小孩胳膊粗、沾满泥土的块状物——葛根!
深褐色,布满褶皱,散发出淡淡的泥土根茎的气息!
“我的天!这么大块!”
“好多藤!下面肯定都是!”
队员们一阵激动。
赵铁柱立刻从背包里抽出特制的、带锯齿边的军工铲(刘海中特意从仓库深处翻出来的),就要开挖。
“慢!”何雨柱拦住他,指着旁边几株同样根茎发达、但叶子形状明显不同的植物(类似商陆),神色严肃,“小心!那种不能挖!挖错了根,吃下去能毒死人!只能挖《指引》上画的那种叶子对应的根!”
他掏出图样,仔细比对着葛藤叶片特征——三裂掌状复叶,小叶卵形或菱形。
队员们瞬间冷静下来,后背冒出一层冷汗。
兴奋褪去,眼前的丰饶山林瞬间变得危机西伏。
“记清楚!”易中海走上前,声音凝重如山石,“山里的东西,认识的是活粮,不认识的就是阎王帖!柱子,你说的对,干活儿!”
何雨柱示范性地用木棍拨开藤蔓,露出大片根部,用工兵铲小心地挖掘起来。
队员们在易中海和刘少中的指挥下,按照何雨柱的指示,只挖掘具有准确识别特征的葛根区块。
很快,一堆大大小小、沾满泥土气息的块状葛根,被仔细装入防潮透气的标本袋中,贴上临时标签。
就在大家专注挖掘时,眼尖的小李又有了发现。
离葛藤群不远处,一棵倒伏的巨大朽木树干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浅褐色、伞状的小蘑菇!层层叠叠!
“快看!蘑菇!”小李兴奋地喊。
“别动!”何雨柱心猛地一紧,几步冲过去,脸色都变了!
他一眼认出,那是极具迷惑性、极易与可食用的平菇混淆的有毒菌种——鳞柄白毒鹅膏菌!幼时形态与平菇相似!
他厉声喝道:“有毒!碰都不要碰!”
他喘了口气,指着菌子背面那些细小的、鳞片状的附着物和菌柄基部那不易察觉的、尚未展开的菌托残痕(《指引》图片上曾用红色箭头着重标示过这两处关键毒菌特征):
“看这些‘鳞片’!再看根部这个‘小袋子’(菌托)!这是剧毒鹅膏菌的标志!一片叶子下去就能要命!”
“采集队,第一条铁律——所有不认识的东西,哪怕看着再像,也必须带回来,由我们分析!这里任何一口东西,都可能放倒一群人!”
小李的脸“唰”地白了,手像被烫了似的缩回来,再看向那片看似丰饶的蘑菇时,眼神里只剩下敬畏和恐惧。
易中海和刘海中目光交汇,彼此眼中都是后怕——这次任务带何雨柱来,简首太对了!
日头偏西,考察队的背包己被各种包裹严实的根茎样本、包裹着大量葛根的防水布包塞得鼓鼓囊囊。
他们没敢贪多,沿着溪流标记好位置后,在夕阳的金色余晖中开始返程。
来时路在暮色中变得模糊,沉重的负担拖慢了脚步。
刘海中走在最后,警惕地防备着可能跟来的野兽。
(第五十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