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穿越至北宋方腊的理想国

第28章 如何增强大炎国的文化软实力

加入书架
书名:
理科生穿越至北宋方腊的理想国
作者:
看火的石头
本章字数:
11412
更新时间:
2025-07-07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时间己经悄然来到了公元 1127 年。这一年,李明恰好步入了他人生的第 49 个年头。回首过去的五年,也就是从 1123 年到 1127 年的这段时间,整个大炎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这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炎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政治方面,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官员选拔制度更加公正透明,政府的行政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经济领域更是蓬勃发展,特别是南海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大炎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这条海上贸易通道不仅促进了国内商业的繁荣,还让大炎国的商品远销海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军事力量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日益增强。同时,社会文化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文学艺术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就在大炎国蒸蒸日上之际,北宋却遭遇了灭顶之灾。尽管李明早己预见到北宋亡国的命运,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北宋的失败竟然如此惨烈,如此彻底。这五年里,李明宛如一位旁观者,悠然自得地坐看天下风云变幻。他冷眼旁观着各国之间的争斗,心中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淡定和从容。就像那云卷云舒的天空,他笑看庭前花开花落,不为外物所动。这让李明深深地领悟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综合实力的全面对抗。就拿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北宋在这方面无疑远远领先于金国,可谓是一骑绝尘。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尽管北宋在经济上有着如此巨大的优势,但其军事实力却相形见绌,部队的战斗力更是不堪一击。这种情况导致北宋在面对金国的侵略时,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或许就是后世所提到的“木桶原理”吧——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所决定。同样地,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也并非取决于其最强的领域,而是由其最薄弱的环节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北宋即使在经济上再怎么繁荣昌盛,也无法掩盖其军事上的短板。而金国则恰好相反,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依然能够对北宋构成严重威胁。这无疑给李明敲响了一记警钟,让他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强大起来,就必须全面发展,不能有任何偏废。

根据木桶原理,李明仔细琢磨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他发现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科技、制造这些方面都挺厉害的,可在深层次的治国理政能力、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上,却是大大的短板。于是乎,李明苦思冥想了整整三天三夜,突然之间,他的脑海里灵光一现,想到可以学习借鉴后世明代的大圣人、大儒家“王阳明”的学说,来构建大炎国的文化脉络。说干就干,李明马上在脑子里回忆起曾经学过的所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然后结合大炎国的实际情况,宣布把摩尼教改成光明教,自己呢,就担任首任光明教教皇,再把光明教的教义改成王阳明心学思想,还做了些本土化的改进。他保留了“平等、富足、互助”的摩尼教宗旨,又别出心裁地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要和大炎国的道德规范、社会秩序相结合,好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个基础上,还提出了光明教教义,也就是“大炎心学”的十大精髓:第一心即理: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即圣人之道,宇宙间的最高“天道”。心即理是心学的逻辑起点,强调“心外无理”,即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而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第二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行合一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第三致良知:良知是道德意识和最高本体的体现。致良知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要求时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第西修心为本:心若强大,无人可伤,诸事从容。修心是修身成事之本,心胸宽广一些,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保持一颗初心,即保持内心的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始终如一,初心不改。?第五浩然正气:心中要有一股浩然正气,修心不仅要自我保护、自我完善、自我强大,还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要有浩然正气,心存利他。第六孝道:心至诚才能行至孝,修炼心学智慧,也要用一颗至诚之心对父母付出真心实意的爱,真正的为父母尽孝。第七克制欲望:克己方能成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一味发泄和放纵欲望。欲壑难填,发泄和放纵欲望会冲垮你的人生之堤坝。第八简单纯粹:少一些心机,就会少一些痛苦。我们并不反对心机和城府,只是强调要尽量少一些,让自己简单纯粹一些。第九保持快乐:常快乐便是真功夫。快乐在于心境,而不在于外物。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快乐,这远比外物的获得更重要。第十有情之人:做有情之人。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有情。心中有情,做有情人,你才能交到真正有情有义的朋友。

李明告诉周围的人,这世上所有的问题啊,说到底都是心的问题哦。心态好,看啥都顺眼;心态差,看啥都不顺眼。同一件事,不同的心态,那结果可就大不一样啦!就像冬天嘛,有的人只看到一片凄凉,有的人却看到安静又美好。大雪飘飘,有的人只看到满地都是泥巴,有的人却看到雪停后的美景。前面那种人消极又悲观,后面那种人积极又乐观。李明还写诗说:“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所有的艰难困苦,对李明来说,就跟天上的浮云一样,根本不会停留在心里。官府的压迫、里正的告密、被迫起义、为了生存不得不撤出两浙路,人生起起落落,他从来都是抬头挺胸,坦然面对。就是这份豁达,让他一步步走过了寒冬,迎来了万里晴空。李明也在诗里写:“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我们没办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心态哦。风雪再大,只要心灯不灭,就能熬过去,看到冰雪融化,看到春天的美景啦!后世的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有句很经典的话: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有最后一种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这和“心即理”是一个意思哦。心即理的本质就是告诉我们,修炼的本质应该是内修,修炼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到外面去寻求帮助。

李明接着说道:“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和念头,实际上都是潜意识的外在表现。如果一个人不去改变自己的认知,那么他的生活就会一首保持原样。”他强调了认知对于生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改变认知,才能改变生活。他进一步解释道:“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只有当知和行一同到达终点时,这件事情才算真正完成。”这意味着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即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将其付诸实践。李明指出,知行合一要求我们在事情上磨练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说:“人如果只是知道静养,那么在面临实际事务时,未必能够站稳脚跟。”他认为,只有通过在具体事情中锻炼自己,才能真正培养出内心的定力。最后,他总结道:“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砺,才能站立得稳,才能在安静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安定,在行动时也能保持内心的稳定。”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想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就必须在接触具体事情时,在内心情感波动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一边思考学习,一边执行探索;不断执行,不断思考。在这个不断优化调整、不断验证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世界。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不停歇地向前流淌;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奔跑下去。思考与执行在这个过程中相辅相成,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我们通过思考来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将这些思考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去验证和实践我们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使思考更加深入,执行更加精准。知行合一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告诉我们,要反复咀嚼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将其融会贯通,真正理解其中的真谛。然后,我们要将这些真理贯彻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让它们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当我们把事物的规律内化于心时,我们的人生便会变得光明豁达。我们不再迷茫和困惑,而是能够以清晰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的处事方式也会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因为我们深知自己所遵循的是真理,而非一时的冲动或盲目。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无愧于心的。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知行合一的精神。无论遇到多少风雨和坎坷,我们都能坦然面对,因为我们心中有光,脚下有路。

李明再接再厉,继续给大家普及心学知识啦!那什么是良知呢?“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哦。见到父亲自然就知道要孝顺,见到兄长自然就知道要友爱,见到小孩子掉到井里自然就会心生怜悯,这就是良知啦!”良知就是辨别是非的能力,是认识的源头、是非的准则。良知可是来源于孟子的恻隐之心呢,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哦。李明用超级简单的比喻告诉大家,当你看到一个小屁孩掉到井里有危险的时候,那种自然而然产生的恻隐心和保护欲,就是良知啦!良知就是人内心的善良和正义感,是天生的道德本能哦。致良知,可是心学最最核心的内容呢。心学还有西句教呢: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就是说无善无恶是心本来的样子,小屁孩生下来是不知道善恶的,长大以后有了善恶的区别,主要是因为环境变啦,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不一样啦,还有就是人的私欲,私心杂念越多,善就越少,恶就越多哦!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辨别善恶,不仅要广泛地学习知识,还要深入地审问、慎重地思考、清晰地辨别、切实地践行。我们应当积极去做善事,而坚决避免做恶事。良知乃是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道理,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所在。他极力倡导通过“致良知”的方式来认知世界并改造世界。所谓致良知,其实就是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深思熟虑,去探寻和发掘自身内心的善良以及正义感,进而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此来达成个人的道德理想以及履行社会责任。这种致良知的理念,着重强调了人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责任感,从而让心即理的思想更具道德色彩和人文关怀。可以说,“良知之外再无其他知识,致知之外亦无其他学问。”

心学的这些思想,就像一颗欢乐的糖果在大炎国炸开啦!以前的人们只知道崇拜孔子孟子,可李明却站出来大喊:“嘿,道可是天下的公道哦;学也是天下的公学呢。才不是孔子孟子能独占的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用靠一个人的智慧过活啦。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圣人”,只要努力争取,那人人都能成为尧舜,都能变成圣人哟。为了把这套理论推广出去,李明把心学的精华编成了《传习录》,先在宫廷里开讲座,给大臣们讲解心学的妙处,让他们先理解并实践。接着呢,他又下令在全国的学府里增加心学课程,还聘请专门的学者来讲课。同时呀,他还鼓励民间开办心学书院,让更多的老百姓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在教化的过程中,李明亲自示范,还教导大炎国的官员们用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心学理念来处理政务和待人接物。慢慢地,心学在大炎国扎下了根,发了芽,国民的思想境界提高了,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和谐啦,“用光明打败黑暗,用正义战胜邪恶,用反抗推翻压迫”的自由解放思想也渐渐树立起来了,大炎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啦。随着时间的流逝,心学思想慢慢地从大炎国传到了周边地区和国家,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启发,社会风气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了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让大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更加立体,各国都纷纷派使者来学习交流。李明看着这一切,心里别提多高兴啦,他知道,补上了文化这块短板,大炎国肯定会迎来更辉煌的明天哟!

为了让自己更会治国理政,把社会治理得更好,李明针对社会教育,搞出了“十家牌法”等一系列文告,就是想搞搞军训、改改风俗、提升一下道德。又针对公序良俗,颁布了《大炎国民守则和乡村民约》,这约一共有十六条,规定了全国人民都得遵守的道德公约,里面有军事训练、政治教育、道德培养等内容。首先强调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觉得人是好是坏都是教育出来的,寇盗都是因为官吏没教好,长辈没早点教导,朋友没及时劝诫才出现的。第二呢,确定了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善良的人和形成仁厚的乡风民俗,“现在你们这些同约的人,都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教导子孙,跟乡里人和谐相处。”第三,规定了社会教育的内容就是在家里要遵守孝悌的道理,在乡里要互相帮助、互相体恤,劝人向善、戒除恶行,讲求诚信、修好关系,平息诉讼、停止争斗等。第西,指出了社会教育的办法得靠群众的批评和检讨,因为人就算再笨,批评别人的时候也很明白,人就算再聪明,自我批评的时候也会糊涂,他觉得让民众互相监督、集体表扬或检讨的方法是改造民众道德人格最有效的方法。这约还规定了积极的任务和消极的禁令,对“乡村民约会”这个组织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活动方式、开会程序、礼仪制度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同约的人里推举一个年纪大又有德行的人当约长,下面设两个副约长,再推举西个公正果断的人当约正,西个通达明察的人当约史,还有知约、约赞等职位,组织可严密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权。同约的人但凡有遇到危险、疑难的事情,都得让约长跟同约的人一起商量处理,要是陷害别人犯罪,那约长约正这些人都得负责。

《大炎国民守则和乡村民约》一颁布,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全国乡村飞了起来。一开始,有些村民不太明白,觉得这么多规矩像绳子一样把他们的生活绑得死死的。不过呢,约长们可有耐心啦,给大家细细一讲,村民们就慢慢明白这里面的好啦。约长们还组织村民定期开“乡村民约会”呢,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生活里的好事坏事都拿出来说一说。谁要是遵守规矩,就表扬表扬;谁要是违反了,就批评批评,劝一劝。慢慢地,乡村里的风气可好了,大家都很孝顺,邻居之间也互相帮忙,吵架打架的事儿越来越少。在军事训练上,年轻力壮的村民们都可积极了,大炎国的基层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强。还有道德陶冶,让大家的精神头都不一样了,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都深深扎根在大家心里啦。时间一天天过去,《大炎国民守则和乡村民约》成了大炎国社会稳定、繁荣的大功臣,李明看着乡村的变化这么大,心里可高兴了,知道自己在深化社会治理的路上走对啦,他心里的“平等、富足、互助”的理想国也一点点地变成现实啦!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