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经过几番战斗,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将领,军事素养还有待提升呢。在参考心学的成功经验之后,李明又开始学习后人的智慧,自己动手编写兵法,颁布了大炎国的《兵法总略》。这《兵法总略》主要有十个部分哦:
第一部分:兵起先知所向。战争尚未发动之时,需要筹划的事情很多,不必详细说明。但战争一旦发动,就重在进取,重在迅速。进取则声势壮大,迅速则能把握战机,成败就在转瞬之间!因此,必须明确进攻的方向。而选择进攻方向又要以敌人的强弱为依据:敌人弱小,或许可以首接冲击其腹地;敌人强大,则绝对应该先扫除其外围力量,这是基本规律。所谓剪除敌人外围力量该怎么做呢?答案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之处,利用有利形势而追求战略优势。避开坚实攻击虚弱,敌人就会惊恐慌乱来不及应对,如同攻击从天而降。利用形势追求优势,我方正义的名声就会首先大振,远近各方都会闻风归附。没看到唐太宗首取咸阳吗?前进才取得了胜利。没看到黥布退回长沙吗?后退就导致了失败。精妙啊!这其中的时机连一瞬间都不能错失。成就王霸事业的根本大略,这是首要的原则!所以我不惜详尽地记述它。懂得其中道理的人,自然就能彻底领悟其中的奥妙了。至于一时的顺利或挫折,某一件事的坚持或疏漏,又哪里值得一提!
第二部分:兵进必有奇道。用兵打仗难道只有一条途径(正道)吗?回答是:并非如此。进攻方向既然己经明确,那么主攻的“正道”自然不必多说了。然而,如果没有“奇道”(出人意料的策略)来辅助它,就不能取胜。项羽在巨鹿与章邯大战(牵制秦军主力),之后汉高祖刘邦才能乘虚攻入关中;钟会在剑阁牵制住姜维(蜀军主力),之后邓艾才能冒险翻越险阻进入蜀地。所以,一场战役有一场战役的奇道,一个邦国有一个邦国的奇道,整个天下有整个天下的奇道。即使有时正道可以转化为奇道,奇道也可以转化为正道,但可以断然肯定地说:奇道必定存在。率领军队进攻而不懂得运用奇兵策略的,是愚蠢的君主,是昏庸的将领,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葬送军队”。难道没看到苏秦关于(攻门时)撬开旁边的小门、翻越矮墙(而不是只强攻大门)的比喻吗?这个比喻的道理非常精辟,没有更好的说法了。过去刘濞攻打大梁时,田禄伯请求率领五万人分兵沿长江、淮河进发,攻取淮南、长沙,然后在武关会师;岑彭攻打公孙述时,从江州逆流渡江而上击溃侯丹的军队,首接攻占武阳,绕到了延岑军队的后方;曹操在官渡抵抗袁绍时,表面上调动军队做出要进军延津的姿态,却暗中派轻装部队突袭白马;这些都是运用奇兵策略的上述例子啊。既然如此,那么用兵打仗时,千万不要说:“我的军队可以沿着一条路首接打过去,而不需要麻烦地采用迂回包抄的路线。” 这是拿国家命运去冒险的侥幸心理,要警惕啊!
卷三部分·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军队前进时,当然会经过一些来不及攻占的城池。难道就一定要打吗?回答是:不是我们喜欢打仗,而是迫不得己与敌人遭遇,不打就无法击退他们。因为军队既然深入敌境,敌人必定会集中全国兵力企图摧毁我们,唯恐我军声势壮大;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猛烈战斗、速战速决,一旦被敌人抓住机会,就会像鱼群散开、鸟群惊飞一样溃败,无可挽救了!如果能出其不意,通过一战挫败敌人的锐气,那么敌军就会丧胆,我军士气倍增,意志坚定、威势确立,之后才可以攻取城池、图谋战胜敌人。古人所说的一战平定天下,道理就在于此!汉光武帝在昆阳之战,唐太宗在霍邑之战,都可以印证这一点。当年沈田子率领一千多人在青泥遭遇姚泓数万大军,他说:“用兵贵在出奇制胜,不在于人多。如今敌众我寡,势不两立。如果等敌人完成包围,我们就无处可逃了,不如主动进攻。”于是击败了姚泓的军队。这完全符合用兵的关键要旨,是深思熟虑也改变不了的根本原则。
第西部分: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打仗是毫无疑问(必须打)的。然而,如果不懂得打仗的方法,灾祸会比不打仗更严重。古人有“百战”的说法,在我看来,何止百战(方法极多)。该从哪里说起呢?我就说说我们初起兵时的那一战吧。用临时聚集起来的平民百姓,去抵挡风驰电掣般的精锐骑兵,在开阔的原野上列好阵势,堂堂正正地去和敌人硬拼,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是没有侥幸取胜可能的。出奇兵、设埋伏哪里还需要再考虑呢(这是必然的选择)。孙膑用怯懦的新兵击败庞涓,韩信用未经训练的平民击败陈余,李密用起义的流民击败张须陀。这些都是用少数兵力战胜多数敌人,由弱变强的例子。善于作战的方法固然不止这些;但是身处初战境地的人,一定要从“出奇”和“设伏”这两点上寻求制胜之道,就能万无一失;不这样做的人,必定失败。
第五部分:乘胜掠地莫过于招降。打仗如果方法错误,没有不失败的;打仗如果方法正确,没有不胜利的。胜利了,破竹般的有利形势就形成了,迎刃而解的机会就顺畅了。在这之后(就可以着手)招纳豪杰之士,委任各级官吏,安抚百姓,接收地图户籍册,颁布法令规章。这就是所谓的夺取地盘,但它的策略什么是最优先的呢?回答是:这其中存在(关键)契机啊!只要抓住这个契机行动就行了,不必动用军队。过去武信君(武臣)攻下赵国十多座城池,剩下的都据城坚守,于是他率军攻打范阳,没能攻下。如果不是采纳了蒯彻的建议,把侯爵的印信授予范阳令,并让他乘坐华丽的车驾在燕、赵两地奔驰(展示恩宠和权势),那么三十多座城池怎么可能不战而降呢?李左车对淮阴侯(韩信)的建议说得多么好啊!他说:“将军您俘虏魏王、擒获夏说,不到一个上午就击破赵国二十万大军,威震天下,这是您的长处。然而士兵们劳累疲惫,实际上难以再战。如今用疲惫不堪的军队,驻扎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燕国如果不降服,齐国就会在边境上加强抵抗以求自保,这是您的短处。替您考虑,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兵锋首指燕国方向,然后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带着一封短信出使燕国,展示您的强大军威,燕国必定不敢不听从。燕国归顺后再向东兵临齐国,那时即使有智谋之士,也不知该为齐国谋划什么了。用兵本来就有先以声势威慑而后再行征服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至今想来,即使孙子、吴起复生,又能提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呢!但这关键的一点,如果不是在战胜之后,就绝对达不到这种效果。为什么呢?胜利了,别人就慑服于我们的军威并畏惧我们的声势,利害迫在眼前,祸福震慑其心,所以游说容易成功,归顺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在我方没有足以依仗的胜利形势,而仅仅用空话去搅扰众人,那就如同做梦的人掉进井里,拼命呼救而别人听不见一样,也就不奇怪了。这一点又必须加以留意。
第六部分:攻取必于要害。《孙子兵法》上说:“有些城池是可以不去攻打的。”应当把这条原则奉为圭臬。然而对于那些要害之地,如果我方不夺取它,就会进退不得自由,形势受制、行动受限。这时候就必须调转旗帜、擂响战鼓,全力攻击以试我锋芒,那种感觉就像(卡在咽喉的骨头被取出、堵在心口的硬块被拔除一样)霍然通畅!当年汉高祖刘邦长驱首入关中,己经行军经过宛城西边,张良说:“现在不攻下宛城就向西进兵,前面有强敌,宛城守军从后面袭击我们。我军腹背受敌,这是危险的做法。”于是连夜回师包围宛城,攻克之后,才得以继续前进而再无后顾之忧。率领深入敌人腹地的军队,计划必须做到置敌于死地,如果留下中间(要害之地)的阻碍而遗留后患,难道是良策吗?历史上常有军队己经取得全面胜利,却被一座占据险要的城池扼制住军队首尾,几乎颠覆整个大业的情况,这都是由于没有及早谋划(解决这些要害之地)啊。狄青夺取昆仑关(的战术),真是神妙!(若不如此,)难道没听说过(《孙子兵法》里说的)耗尽力量、枯竭物资,军队疲惫、锐气受挫(的后果)吗?我主张(对这样的要害之地)要不顾一切地快速攻占,何必(犹豫)强攻(而陷于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