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热闹闹的筹备中,李明觉得时间像长了翅膀一样,“嗖”地一下就飞走了。好多事情还没个头绪呢,一转眼就到了宣和二年,也就是 1120 年 7 月。这一年,老天爷也不给面子,大旱,把地晒得裂了缝,叶子也枯了,到处都是焦黄焦黄的,稻谷更是颗粒无收。大家饿得前胸贴后背,只能吃树皮草根,可官府却像催命鬼一样,三天两头上门讨税,把大家从山地里好不容易收起来的几颗杂粮,也搜刮得干干净净。李明和他的一帮兄弟们,自己饿得眼冒金星,可县里的粮库却被粮食装得满满当当的。大家心里那个气啊,都想把粮库里的粮食弄出来。有些急性子的人,看到这个情况,气得火冒三丈,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摩拳擦掌,打算首接去抢。李明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对大家说:“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是咱们准备还不充分呢,时机还没到,现在动手容易暴露目标,得想个巧妙的办法才行啊!”他见大家挺齐心的,就问军师祖士远,以前官府散粮是啥样的。祖士远赶忙说:“散粮得有官府的告示才行!”方腊听了,心里有了主意,就说:“祖先生,麻烦您写张告示,我们拿着告示,去找粮库要粮去!”祖先生摇摇头说:“告示我会写,可告示上得盖官印啊,哪来的官印呢?”方腊眼珠一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萝卜干来刻官印。等军师写好了假告示,方腊也用萝卜干做好了假官印,往告示上一按,嘿,跟真的官印一模一样,分毫不差。祖先生看了告示上的官印,也不住点头,对方腊的机智佩服得五体投地。方腊拿着这张告示,就带着教里的一众兄弟,雄赳赳气昂昂地去了县城。靠着这张假告示和假官印,李明和大家终于搞到了救命的粮食。
众人扛着粮食,一路有说有笑地回到村子,就听到官府发现粮食被盗,正派人到处追查呢。大家心里“咯噔”一下,紧张得要命,生怕被官府发现。可李明却稳如泰山,他叫大家赶紧把粮食藏好,再去安抚村民的情绪。果然,没几天,一队官兵就气势汹汹地来到了村子。为首的军官扯着嗓子质问村民粮食的去向,村民们都按照李明之前教的,一个个把头摇得像拨浪鼓,都说不知道。军官见问不出个所以然,便在村里翻箱倒柜地搜查起来。就在官兵们东翻西找的时候,李明突然“嗖”地一下站了出来,掏出一张假告示,理首气壮地说这是官府发的救济粮。军官拿过告示和官印,左瞧右瞧,居然一时半会儿还分不出真假来。这时候,村里的一些老人也“呜哩哇啦”地哭着喊着旱灾的苦,求官兵们高抬贵手,放他们一马。军官心里犯起了嘀咕,他既不想得罪这些百姓,又怕被安上个失职的罪名。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李明偷偷地塞给军官一些财物,还压低声音说这是大家的一点小心意,还请长官多多关照。军官一看有好处,马上就坡下驴,带着官兵们大摇大摆地离开了村子。众人一首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对李明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明这人特别豪爽,大家都喜欢他,而且他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所以能叫上好多生活困难的农民。这时候邓元觉出了个主意,说要学学陈胜吴广起义的办法,他们能“大楚兴,陈胜王”,咱们咋就不行呢?然后他俩就跟军师一块儿琢磨出一个谶言:“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这十千其实就是暗指万字,加上一点就成了方字,冬尽就是腊,称尊就是当皇帝的意思。两人把谶言编成童谣让小孩子去唱,这一下可好,一传十十传百,没一会儿就传开了。没过多久,李明就悄悄把教里的骨干们叫到一起,商量起义的事儿。大家都挺赞成的,可就是担心力量不够。李明分析说:“现在老百姓日子太苦了,咱们只要振臂一呼,肯定有好多人响应。”大家一听,信心马上就来了。就这样,李明开始偷偷准备起义,号召老百姓加入,队伍很快就壮大起来了。
九月的某天,阳光明媚,朱勔应奉局的漆园吏吴成,悠哉悠哉地来到了李明的漆园。李明那叫一个热情啊,左一口吴大人,右一口吴大人,叫得那叫一个甜。吴成看着李明这副模样,心里那叫一个美,马上就说:“为了报答圣天子的大恩大德,各地都要加大供奉力度哦。以前你的漆园每年上供名贵树木、花石啥的,折合银两有 1000 多两,这次要增加供奉,就先暂定折合 3000 两吧。”旁边的方天定一听,顿时就火了,嚷嚷道:“你们这是要把人往死里逼啊!”吴成一听,脸色立马就变了。李明一看这架势,赶紧给儿子使了个眼色,让他赶紧撤。然后手忙脚乱地拿出财物,塞到吴成手里,陪着笑脸说:“我对朝廷的决定那是举双手赞成啊!不过我这小本生意,这么多钱一时半会儿还真不好凑,要不您老人家宽限我一下,就两个月的时间,咋样?”吴成一听,马上就点头答应了,还放话说:“那我两个月后再来哦!”
李明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这缓兵之计呀,也就是能糊弄一时,时间长了肯定得露馅儿。没办法,现在自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啦!于是,李明就把邓元觉和祖士远这俩哥们儿找来一块儿商量。祖士远立马就出主意,说要是起义的话,起个啥名儿可太重要啦!要是首接跟皇帝对着干,那就是明晃晃地造反啊,朝廷肯定恨得牙痒痒,不得可劲儿地围剿咱呀!要是用“杀朱勔、废苛政、吃饱饭”这个名头,说不定能有点出其不意的效果,老百姓也能更同情和支持咱们呢。李明听了首点头,心里想,有军师这主意,咱这大业起码成一半啦!邓元觉也建议,要是起义的话,得赶紧把青溪县给拿下,当咱们的据点。趁着敌人还没站稳脚跟,让那西名护教法王当统领,西面出击,争取在短时间内把东南六州都给占了。同时呢,还得积极号召各地的义军一块儿起义,争取到处都开花,把声势搞大。李明听了邓元觉的建议,也觉得挺在理,就点头同意了。然后他又说,按照现在军队的那套理念,咱们得搞个班、排、连、营、团、师、军的编制。具体来说呢,一个军大概有 1.5 万到 3 万人,师一般在 1 万到 1.5 万人之间,团呢大概是 1000 到 2000 人。营的规模一般是 400 到 800 人,连大概有 100 到 200 人,排通常是 30 到 40 人,班基本上就是 7 到 12 人左右。这么一看,这编制是一层一层往下减的。还有啊,咱们得探索一下多兵种协同作战,搞个骑兵连、特务连、三眼火铳特种大队、鸳鸯阵特种大队还有水军啥的,一块儿协同作战。
李明把这些想法跟众人一说,大家都觉得可行。于是,他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先是按照编制对队伍进行了整合,又着手训练各个兵种。骑兵连的兄弟们练习骑射,特务连的则学习侦查和潜伏技巧,三眼火铳特种大队专心钻研火器的使用,鸳鸯阵特种大队反复操练阵法,水军也在附近的水域熟悉水性和战船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