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石考中童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推动着整个姜家调整步伐,规划未来。周夫子关于“府城求学”的建议,成了家中议事的新焦点。
“府城名师,花费必然不菲。” 赵秀兰盘算着家底,既为儿子有望更进一步而欣喜,又为庞大的开销感到压力,“束脩、住宿、笔墨书籍、日常嚼用…样样都要钱。”
“钱的事,咱家够!” 姜大柱语气斩钉截铁,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石哥儿有这个天分,夫子也看好,砸锅卖铁也得供!咱家作坊和铺子,如今也算有了根基,不是从前揭不开锅的光景了,总能供出来!”
姜石坐在一旁,听着父母的讨论,心中既感念又沉重。他深知自己求学的每一步,都踩在全家人省吃俭用的基石上。他默默握紧了拳,暗自发誓必要拼尽全力,不负这份厚望。
与此同时,姜林的新角色也渐渐步入正轨。在姜山手把手的教导下,他开始接触醉仙楼沈东家。起初面对县城里气派的酒楼掌柜,他还有些胆怯结巴,但很快,他骨子里那份机灵劲儿就显露出来。他记性好,对自家点心的特色、成本、产量如数家珍;人又活泛,学着姜山的样子说话办事,察言观色,竟也把供货的数量、价格、交货日期谈得妥妥帖帖。第一次独立带着驴车将满满一车点心按时送到醉仙楼后厨,看着沈东家满意的笑容,姜林第一次体会到了一种与读书考试截然不同的成就感。虽然跑腿辛苦,与人周旋也需费心,但他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远比坐在学堂里对着书本煎熬要痛快得多。府城陈景瑜那边的联络,也由岁岁居中牵线,姜林开始学着写信沟通,记录要求,规划送货路线。
看着姜林日渐明朗的精神状态和越来越熟练的处事能力,赵秀兰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大半,姜大柱更是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无比正确。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姜石需要去府城求学,姜林的供货业务也指向了更广阔的府城市场,仅仅依靠清风镇的小铺面和靠山村的作坊,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岁岁心中酝酿己久的蓝图,终于到了可以摊开讨论的时候。
“爹,娘,大哥大嫂,二弟,三弟,” 岁岁在家庭会议上,声音清晰而沉稳,“如今咱家情况有变,石弟要去府城求学,林子跑外联也需要更靠近府城这个中心。而且,府城人更多,市场更大,咱们的点心,尤其是‘药食同源’的特色,在府城应该更有前景。”
她环视众人,目光灼灼:“我提议,咱们把生意的重心,也往府城挪一挪!”
“挪去府城?” 众人皆是一惊。
“对!” 岁岁拿出自己反复思量的计划,“第一步,靠山村的作坊运作己经很成熟,配方、流程都固定了。我想请舅母暂时接手监管。舅母细心,又是自家人,靠得住。娘只需定期回去看看,把控大方向即可。”
赵秀兰的弟弟赵大柱一家这几年靠着姜家的帮衬,日子也好过不少,舅母王氏确实是个踏实肯干的妇人。赵秀兰想了想,点头:“你舅母做事是稳妥的,让她看着作坊日常生产,我放心。”
“第二步,” 岁岁继续道,“爹、娘,还有我,我们三人一起去府城。咱们的目标是,在府城买一处铺面,最好带个宽敞的后院,能住人也能当小作坊用!这样,一方面可以作为林子往府城及周边送货的据点,另一方面,咱们自己开个‘姜记美食坊’,石哥儿在府城求学,首接在府城扎根!把‘药食同源’的点心招牌,彻底在府城打响!”
这个大胆的计划让众人心潮澎湃。府城开店!这无疑是姜家生意的巨大飞跃。
“好!岁岁这主意好!” 姜大柱一拍大腿,豪气顿生,“府城开铺子,靠山村作坊做后盾,林子负责跑动,石哥儿安心读书!这才是咱姜家的格局!”
姜山和孙巧兰也为岁岁的谋划感到振奋,但孙巧兰随即想到一个问题:“那…镇上的铺子怎么办?还有山子的手臂…” 她担忧地看向姜山的左臂。那是在灾年最艰难时,姜山冒险去县城售卖岁岁挖到的珍贵野山参,途中遭遇流民抢夺,为了保护那救命的参和仅有的银钱,他拼死抵抗,左臂被重创,虽经华爷爷全力救治保住了,但筋骨受损严重,至今也无法完全发力,提不了重物,阴雨天更是酸痛难忍。这伤,是姜家每个人心中永远的痛和愧疚。
提到这个,气氛瞬间沉重下来。姜山下意识地用右手按了按左臂,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宽慰道:“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早没事了,铺子我能看着。”
“不行!” 姜大柱斩钉截铁地开口,他看向姜山,目光里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断和深沉的愧疚,“山子,这铺子,以后就是你的!”
“爹?!” 姜山和孙巧兰都愣住了。
“当初要不是为了全家活命,你也不会遭那场大难,落下这终身的残疾!” 姜大柱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不容置疑的痛惜,“这铺子,是你和大兰子(孙巧兰)一手一脚在清风镇打拼出来的,从无到有,付出了多少心血!如今林子接手了对外跑动的活计,石哥儿要去府城,岁岁也要去府城开新铺子,这清风镇的根基,就该完完全全交到你们两口子手上!”
赵秀兰也抹了抹眼角,接口道:“对!山子,大兰,这铺子的房契地契,我和你爹商量好了,明天就去过户,转到你们两口子名下!以后这清风镇的‘姜记美食铺’,就是你们的产业!靠山村的作坊,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稳定地给铺子供货,价钱就按给醉仙楼的批发价算,绝不让你们吃亏!”
姜山眼眶瞬间红了,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孙巧兰也泪流满面,紧紧抓住丈夫的手。小汤圆不明所以,但也感受到了爹娘的激动,依偎在母亲身边。
“大哥,大嫂,” 岁岁走上前,真诚地说,“这是爹娘的心意,也是我们全家的心意。这铺子,是你们应得的。以后,清风镇就是你们的家业了。我和爹娘、石弟、林弟去府城闯荡,咱们姜家一南一北,两处开花!”
姜林也用力点头:“大哥大嫂放心,村里的货,我一定按时按量送到铺子!保证不断供!”
姜石郑重道:“大哥,保重身体。等我在府城安顿好,定常回来看你们。”
看着家人诚挚的目光,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带着愧疚与补偿的亲情,姜山这个沉默寡言的汉子,终于忍不住落下泪来。他重重地点了点头,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爹,娘,岁岁,石哥儿,林子…谢谢!我们…我们一定把铺子守好!”
至此,姜家的未来格局彻底明朗:
姜石:赴府城求学,目标科举正途。
姜林:负责靠山村作坊对县城醉仙楼、府城陈景瑜及未来新客户的供货与外联,以清风镇和府城新据点为中心跑动。
靠山村作坊:暂时由舅母王氏监管日常生产,赵秀兰定期巡视。
清风镇“姜记美食铺”:房契地契过户给姜山、孙巧兰夫妇,成为其独立产业,货源仍由靠山村作坊稳定供应。
府城新计划:姜大柱、赵秀兰、姜岁岁前往府城,目标购置带院落的铺面,开设“姜记美食坊”,作为新的大本营,同时为姜石提供落脚点,也为姜林的供货业务提供据点支撑。
一场关乎家庭分工、产业布局与亲情补偿的重大决策尘埃落定。姜家这艘在时代浪潮中奋力前行的小船,调整了风帆,朝着更广阔的府城海域,准备扬帆起航。清风镇的铺子,则成为姜山夫妇稳固的港湾,承载着过往的艰辛与未来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