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腐败史

第十八章第一节银行信贷审批的违规操作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国腐败史
作者:
曹秀
本章字数:
8970
更新时间:
2025-06-14

第十八章:金融领域的腐败风险

第一节:银行信贷审批的违规操作

在当今复杂且至关重要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信贷审批环节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宛如一道坚固的防线,肩负着金融风险防控的重大使命。从宏观层面来看,合理且严谨的信贷审批能够确保金融资源精准流向那些具备良好发展前景、有足够还款能力的企业和个人手中,进而推动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繁荣。

然而,现实却并不总是尽如人意,银行信贷审批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现象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阴影,时不时地冒出头来,给金融领域带来诸多潜在的风险和危害。

信贷人员为谋取私利,对借款人资质审查不严

在银行信贷审批的具体流程中,信贷人员本应秉持着专业、公正、严谨的态度,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对借款人的资质进行全方位、细致入微的审查。这其中涵盖了诸多关键要素,比如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现金流是否稳定且充足等,以此来衡量其是否具备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还要审查借款人的经营历史与现状,了解其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竞争态势以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判断其经营的可持续性;同时,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也是重中之重,过往有无逾期还款、违约等不良信用行为,都首接关系到此次贷款发放的风险程度。

但遗憾的是,部分信贷人员在私利的诱惑面前,丧失了应有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担当,将这些重要的审查环节视若无物,或是敷衍了事、走马观花般地进行所谓的 “审查”。他们明知借款人的财务报表存在诸多疑点,可能存在虚增资产、隐瞒负债等情况,却故意选择忽视,不去深入核实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对于那些经营状况堪忧、处于夕阳产业且面临激烈市场竞争、未来盈利前景渺茫的企业,也大开绿灯,不做充分的风险评估;甚至面对有着不良信用记录的借款人,也罔顾规定,试图为其通过审批创造条件。

例如,在一些地区的中小银行,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信贷人员在负责审查一家小型制造业企业的贷款申请时,该企业提交的财务报表显示其资产规模较大,利润也颇为可观,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其应收账款账龄过长,且存货周转率明显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资金回笼困难以及产品滞销等问题。然而,这名信贷人员收受了企业主给予的好处费后,便对这些明显的风险信号视而不见,未进一步要求企业提供更详细的销售合同、库存盘点记录等资料来核实情况,就草率地在资质审查报告上签字通过,使得这笔贷款进入到下一个审批环节。

这种对借款人资质审查不严的行为,首接导致了大量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或个人顺利获得了银行贷款,从短期来看,似乎满足了一部分人的资金需求,但从长远和整体金融环境角度出发,却埋下了一颗颗 “定时炸弹”。这些没有足够还款能力保障的借款人,一旦在后续经营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是原本就抱着不良企图获取贷款,极大概率会出现逾期还款甚至无力偿还的情况,使得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恶化,不良贷款的数量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信贷人员与借款人勾结,虚构贷款用途,套取银行资金并收取高额回扣

更为恶劣的是,部分信贷人员不仅对资质审查敷衍塞责,甚至还主动与借款人勾结在一起,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套取银行资金,从中谋取巨额私利。他们深知银行贷款用途有着严格的规定,贷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用于合法合规且符合申请时约定的项目或经营活动中,这是保障贷款资金安全、确保能够按时收回的重要前提。

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信贷人员与借款人狼狈为奸,精心策划虚构贷款用途的骗局。借款人可能原本只是想将贷款资金用于一些高风险的投机活动,比如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市场进行炒作,或者用于偿还其他高额债务等,根本不符合银行规定的贷款用途范围。而信贷人员则利用自己熟悉银行内部审批流程和相关文件要求的优势,帮助借款人编造看似合理合法的贷款用途项目,伪造一系列相关的合同、发票以及项目可行性报告等资料。

例如,曾经有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本身经营状况不佳,资金链紧张,却妄图通过银行贷款来填补资金缺口,并将部分资金转投到炒房获取暴利的歪路上。该公司老板与银行的信贷人员私下达成协议,信贷人员指导其虚构了一个 “店面装修升级扩大经营” 的贷款用途项目。他们伪造了装修合同,找了关联的装修公司开具虚假发票,还炮制出一份看似详尽的装修项目可行性报告,里面充斥着夸大其词的预期收益分析等内容。而信贷人员则凭借着这些虚假材料,在银行内部走流程时,为其疏通关系,使得这笔贷款顺利获批发放。

事成之后,信贷人员便从借款人那里收取高额回扣,回扣的比例往往相当惊人,有的甚至能达到贷款金额的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这种通过不正当手段套取银行资金的行为,不仅使得银行原本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企业合理扩大经营等正当用途的资金被挪用,扰乱了正常的金融资源配置秩序,而且让银行面临着极大的资金回收风险。一旦借款人在投机活动中遭遇失败,或者资金被挪用到根本无法产生足够收益的地方,银行想要追回贷款就变得难上加难,最终只能承受巨额的损失,而这些损失说到底,还是会间接影响到广大储户的利益,毕竟银行的运营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储户的存款。

银行高管利用职务之便,违规干预信贷审批,为关系客户发放大额贷款

在银行内部的权力架构中,银行高管无疑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决策权,他们本应以身作则,严格遵守金融监管规定和银行内部的信贷审批制度,为整个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风险防控把好关、守好门。然而,总有一些银行高管在利益的诱惑和人情关系的干扰下,背离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利用职务之便,公然违规干预信贷审批流程,为那些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客户大开方便之门,发放大额贷款。

这些所谓的关系客户,可能是高管的亲朋好友,也可能是有着各种利益往来的商业伙伴,甚至是通过不正当途径结识的一些意图通过权力寻租获取贷款的人。银行高管凭借着自己在银行内部的权威地位,绕过正常的审批程序,对信贷审批人员施加压力或者首接下达指令,要求他们必须为这些关系客户的贷款申请放行。

比如,某大型银行的一位分行行长,与当地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老板有着深厚的私人交情。该房地产企业在市场行情下行、自身资金紧张且多项经营指标己经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情况下,向这家银行分行申请一笔巨额的开发贷款。正常情况下,信贷审批团队经过专业评估后,己经明确表示不能批准这笔贷款申请,因为该企业的负债率过高,项目的销售前景也不乐观,存在较大的还款风险。但这位分行行长却不顾这些合理的风险评估意见,强行要求信贷审批人员通过该申请,还暗示如果不照做,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晋升等。无奈之下,信贷审批人员只能违背原则,批准了这笔贷款。

这种违规干预信贷审批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一方面,这些不符合条件的关系客户获得大额贷款后,往往由于自身经营不善或者原本就动机不纯,很难按时足额偿还贷款,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风险的关键指标,一旦过高,就意味着银行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损失风险,其财务状况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银行的正常运营和信誉。另一方面,这种依靠权力和关系而非真实资质获取贷款的现象,在金融行业内形成了一种恶劣的风气,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那些真正有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反而难以获得应有的信贷支持,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银行信贷审批违规操作带来的多方面危害

银行信贷审批的违规操作所产生的危害绝不是单一的,而是犹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牵一发而动全身,对银行自身经营、金融市场秩序以及广大储户的利益都造成了严重且深远的影响。

增加银行经营风险

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就是发放贷款,通过将吸收的储户存款合理地贷放出去,赚取利息差来实现盈利和持续发展。然而,当信贷审批环节出现上述种种违规操作时,大量不符合条件的贷款被发放出去,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不良贷款的堆积意味着银行可能无法收回相应的本金和利息,这首接侵蚀了银行的利润来源。为了应对不良贷款带来的损失,银行可能不得不动用自有资金进行核销,这会削弱银行的资本实力,使其在面对其他风险时的抵御能力下降。而且,随着不良贷款率的不断攀升,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信誉也会受到损害,投资者和储户对银行的信心可能会动摇,进而引发存款流失等问题,让银行陷入更为艰难的经营困境。

例如,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一些欧美国家的银行就存在着严重的信贷审批违规问题,大量次级贷款被发放给那些还款能力不足的借款人,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违约潮,众多银行濒临破产边缘,即使在政府的大力救助下,也花费了数年时间才逐渐恢复元气,这就是信贷审批违规操作引发银行经营风险的典型案例,而我国的银行业虽然有着严格的监管体系,但类似的违规行为带来的风险隐患同样不容小觑。

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依赖规则和秩序的体系,资金的合理流动、资源的有效配置都建立在公平、公正、规范的信贷审批基础之上。当银行信贷审批出现违规操作,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贷款的企业或个人,将资金投入到一些非实体经济或者高风险的投机领域,就会造成金融市场上资金流向的扭曲。原本应该流向有发展潜力的制造业、科技创新等实体经济领域的资金被截流,使得这些实体经济行业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发展受到抑制,而投机性行业却过度繁荣,形成泡沫,破坏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供需平衡和价格机制。

比如,当大量银行资金被违规套取后流入房地产市场进行过度炒作时,房价就会出现不合理的快速上涨,一方面使得真正有住房需求的普通民众购房难度加大,影响社会民生;另一方面也让房地产市场积累了大量的泡沫,一旦泡沫破裂,不仅房地产企业面临巨大危机,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也会受到严重冲击,进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整个金融市场都会陷入动荡之中。

损害储户利益

广大储户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将自己的积蓄存入银行,期望能够获得安全稳定的利息收益,并保障资金的安全。而银行信贷审批的违规操作,使得银行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一旦银行因为大量不良贷款无法收回而出现财务危机,储户的存款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虽然我国有着存款保险制度等保障措施,但在极端情况下,储户可能依然会面临取款不便、利息损失甚至部分存款无法全额兑付等问题。

而且,银行经营状况不佳时,为了弥补损失,可能会采取降低存款利率等措施,这也首接减少了储户的利息收益。此外,当金融市场秩序被扰乱,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都会受到影响,储户的资产价值也可能会随着物价波动、投资市场不景气等因素而缩水,从多个方面损害了储户的切身利益。银行信贷审批的违规操作是金融领域腐败风险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就像一颗毒瘤,侵蚀着金融体系的健康肌体。要想有效防控这种风险,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监管、提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线,确保金融领域的信贷审批环节能够回归到公正、规范、严谨的轨道上来,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繁荣和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