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裹挟着苏三妹来到华侨商店。苏三妹推着载满“乡妹子”产品的三轮车走进商场。这是她第二次来送货,比起第一次心中的忐忑,这次她显得从容了许多。
“苏同志,来得正好!”陈经理远远地就迎了上来,脸上堆满笑容,“上批货卖得不错,顾客反响很好啊。”
“那就好。”苏三妹微笑着点头,心里却有些疑惑。上次送货时,陈经理虽然客气,但态度远没有今天这么热情。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陈经理的表情,总觉得那笑容背后藏着什么。
“来,我带你去看你们的货架。”陈经理热情地引导着她穿过商场走廊,“我们给了你们产品很好的位置,就在进口食品区旁边。”
苏三妹推着推车跟在后面,心跳不知为何加快了。当转过最后一个货架,她看到了自己的产品那些她精心设计的“乡妹子”包装盒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现在货架上所剩不多,货架己空了大半,销量果然不错。
然后,她的目光落在了价格标签上。
“这……这是……”苏三妹的声音卡在喉咙里,她眨了眨眼,确信自己没有看错小数点。一个“乡妹子”卤蛋的的售价竟然高达0.8元!比其他副食商店零售价格高几倍!
“怎么样,位置不错吧?”陈经理似乎没注意到她的震惊,自顾自地说着,“这个价位放在这个区域正合适,那些进口零食哪个不是一元起步?你们的包装这么高档,完全衬得起这个价格。”
苏三妹只觉一股热气从脚底窜上来,她用怀疑的口吻对陈经理问道:“这价格标这么高。是不是有点坑人了?“
陈经理闻言,脸上的笑容僵了一瞬,随即恢复如常:“苏同志,你太不了解高端零售市场了。华侨商店面对的客户群体不一样,他们追求的是品质和独特性,价格敏感度低。”他拍了拍苏三妹的肩膀,“放心,这个价格绝对合理。”
苏三妹勉强点点头,开始机械地将新货上架,但心思己经完全不在手头的工作上。难怪陈经理当初那么爽快就同意了她提出的批发价,连包装细节都没最终确认就签了合同。原来他们心中早就有了定价。
她的目光再次扫过货架上的“乡妹子”产品。不得不承认,经过她重新设计的包装确实高档——黑色的底纹上红色的“乡妹子”三个字的logo,中间烫金底纹上是是一个扎着两个粗大麻花辫穿红底白花的带着头巾的少女正把一个漏勺伸进卤锅,开口处还设计了可撕的锯齿边。
跟那些进口零食的包装比档次上也毫不逊色,工艺上反而遥遥领先。
但这是否意味着它就应该卖比普通产品高几倍的价格?
“苏同志?你还好吗?“陈经理的声音将她的思绪拉回现实。
“啊,我没事。”苏三妹笑了笑,“只是在想……这样的价格,消费者会不会不买账?”
“哎呀,你操这个心干什么?”陈经理打断她,“做生意嘛,能多赚为什么不赚?你们的成本又没增加,我们卖得越高,你们的品牌价值不就越高吗?”
苏三妹略一思忖,顿觉豁然开朗,既然产品己经细分为不同档次,那价格差距就必然存在,以前那些档次低一些的高层次的人未必看得上,而改换包装后放在华侨商店就不一样了。恐怕一些有钱人宁买贵的也不买对的。
她骑着三轮车,脑海里不断盘算着刚买下来的店铺。如果真要开店,恐怕只能做批发了。
可看了华侨商店的标价之后,她就觉得开店是没必要的了,她的店面充其量就是个样品展示的功能。
这样算下来,水电、人工,哪样不是开销?店面反而成了累赘。开了店,哪个不要从早守到晚?如果她或她的母亲守店,做卤制品的人就少了,那就得不偿失了?说到底还是自己的人手不够。
她突然觉得,或许把店铺租出去才是明智之举。稳定的租金收入,不用操心经营,才能做好自己的产品和管好合作社的事情。这个念头一起,原先开店的热乎劲儿就像被浇了盆冷水,渐渐熄灭了。
她还是不死心,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再去机械厂走一趟。
她骑上自行车,几分钟就到达了南方机械厂,推开机械厂办公室的门时,苏三妹的手心还在微微出汗。卢厂长正在和杨书记讨论着什么,见她进来都露出了和善的笑容。
“卢厂长,杨书记,打扰了。”苏三妹拢了拢耳边的碎发,声音轻柔,“卢厂长、杨书记,我最近在华侨商店旁边买了一家店铺,原本打算自己开店,今天却打消了这个念头,第一,我的精力和人手不够:第二,没有合适的产品。我的卤味产品己经打开了省城的市场,没必要再开一家店铺。您二位帮我出出主意看看?”
卢厂长放下手中的文件,笑呵呵地说:“三妹子,这几年我看到了你的眼光和能力,你的每一次决定都是对的,我支持你的想法。”
这时杨书记突然眼睛一亮,拍了下大腿:“哎呀,这可真是赶巧了!”他激动地站起身,“我们厂最近正打算在租个铺面,专门销售厂里新研发的机械表和闹钟。这几天我正为这事发愁呢,你这商铺来得正是时候!”
苏三妹惊喜地睁大了眼睛,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了一起:“真的吗?那太好了!”
“走,现在就去看看你的铺子。”杨书记己经拿起了外套,“老卢,一起去?”
卢厂长爽快地点头:“走,正好今天上午没什么要紧事。”
三人来到商铺时,阳光正好洒在门前的青石板上。杨书记里里外外转了一圈,越看越满意:“这地段选得好啊,正处在黄金地段,人流量大。他指着旁边的华侨商店,“而且周边都是商铺,商业氛围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