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晴的葬礼后,陈念的世界彻底崩塌。她成了一个背负着沉重秘密、无依无靠的孤儿。法院指定的远房姨母家成了她暂时的栖身之所,但那只是一个冰冷、充满疏离感的屋檐。姨母有自己的家庭和烦恼,对陈念这个沉默寡言、眼神阴郁的“麻烦”,除了提供基本的食宿,再无更多温情。陈念像一个幽灵,在自己的房间里,在学校的角落,沉默地存在。
校园成了另一座炼狱。失去双亲的“晦气”,母亲死因的流言蜚语(尽管官方结论是过失致死),以及她本身孤僻阴沉的性格,使她成了某些人眼中的“怪胎”和绝佳的欺凌对象。课桌里被塞满垃圾,课本被撕毁,走在走廊上会被故意伸脚绊倒,更恶毒的是那些压低了声音却清晰传入她耳中的窃窃私语:
“看,就是她,妈跟人跑了,爸烧死了自己,妈又被人推死了……”
“听说她妈死的时候可惨了,脑浆都……”
“离她远点,晦气!”
每一次嘲笑,每一次推搡,每一次恶意的目光,都像一把钝刀,在陈念早己伤痕累累的心上反复切割。她没有哭,没有反抗,只是用那双越来越深、越来越冷的眼睛,死死记住每一张施暴者的脸,记住那些话语。仇恨,不再是简单的情绪,它成了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养料,成了她心脏搏动的唯一动力。母亲最后那句“报仇”,是刻在她灵魂上的诅咒,也是她存在的唯一意义。
夜深人静,姨母家狭窄的次卧里,只有一盏昏暗的台灯。陈念蜷缩在书桌前,像一只在黑暗中蛰伏的幼兽。她的书桌上,没有少女的漫画或明星海报,堆满了与年龄格格不入的书籍和打印资料:
厚厚几大本泛黄的庭审记录复印件(张浩哲过失致人死亡案):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啃,试图从中寻找漏洞,寻找任何能重新钉死张浩哲的可能。
《刑法精解》、《证据法原理》:枯燥的法律条文,她用红笔划满重点,像研究武功秘籍。
《行为金融学》、《人性的弱点》、《社会心理学》:她研究人性,研究如何操控人心,研究贪婪与恐惧。
《临床药理学》、《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图谱》、《毒物与解毒》:她的目光在这些冰冷的化学式和病理描述上停留最久,眼神专注得可怕。她尤其关注那些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代谢系统的药物,以及它们不易被常规检测的特性。
“电脑屏幕上”是复杂的股票K线图、期货交易软件、加密的海外投资平台界面。她用那笔沾着母亲鲜血和父亲灰烬的保险金作为初始资本,在金融市场的惊涛骇浪中搏杀。每一次盈亏,都让她眼神更加冰冷,手段更加老辣。财富在冰冷的数字增长中积累,成为她未来复仇计划最坚实的后盾。
她的笔记本上,不再是课堂笔记,而是密密麻麻的计划纲要,代号、时间线、步骤分解。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张浩哲。她的“期限”很明确:他出狱的那一天。她的“手段”在黑暗中不断推演、完善。仇恨,是唯一的导师,将她这个本该在阳光下奔跑的少女,淬炼成一个心思缜密、不择手段的复仇机器。她的灵魂,在日复一日的黑暗滋养中,早己与那枚名为“复仇”的种子融为一体,生根发芽,盘根错节,扭曲而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