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手中的折扇"啪嗒"坠地,发出清脆声响。他死死盯着楼下那个蹦蹦跳跳的小身影,月白粗布衫在暮色中翻飞,小燕子仰头说话时扬起的下颌线条,与记忆深处某张画像重叠。二十年前那场震动江南的文字狱,方家满门抄斩的惨状,此刻如潮水般涌来。
"和大人,你看她眉间那颗朱砂痣......"纪晓岚声音发颤,"像不像杜雪吟画像里的模样?"和珅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瞳孔猛地收缩——小燕子转头时,右眉梢果然有粒红痣,宛如点在宣纸上的胭脂。
"方之航......"乾隆喃喃重复这个名字,茶盏中的茶水泛起细密涟漪。二十年前,这位刚正不阿的浙江巡抚因《清风集》案被牵连,满门抄斩,唯有三岁的女儿下落不明。他曾在密奏上见过杜雪吟的画像,那女子眉眼间的倔强,此刻竟在小燕子身上重现。
"皇上,若真是方家遗孤......"和珅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当年他参与查办此案,亲手接过方家满门的血状。若这个小乞儿真是漏网之鱼,不仅是天大的疏漏,更可能成为政敌攻讦的把柄。
纪晓岚却己顾不上官场忌讳,急道:"皇上,当年方家一案疑点重重!杜雪吟的诗集分明是被人篡改,方之航死谏时曾高呼......"话未说完,乾隆突然将茶盏重重砸在桌上,瓷片飞溅,惊得楼下的小燕子抬头张望。
"够了!"乾隆脸色阴沉如水,往事如毒蛇噬心。当年为震慑江南士林,他默许了文字狱的扩大化,如今真相若被揭开,不仅有损圣誉,更可能动摇朝廷根基。但望着小燕子清澈的眼睛,他又想起自己曾在方之航的遗折中读到的那句"愿以吾血,护百姓安宁"。
"传顺天府尹,彻查那孩子身世。"乾隆终于开口,声音冷得像腊月的冰,"但记住,此事须秘密进行。"和珅领命时松了口气,他盘算着若真是方家遗孤,不如趁早......念头未落,却见纪晓岚盯着自己冷笑:"和大人莫要再出什么'意外'才好。"
三日后,顺天府尹深夜入宫,呈上的密奏让乾隆浑身发冷。字迹潦草的口供显示,这个自称小燕子的乞儿,竟是二十年前失踪的方之航之女方慈。当年乳母冒死将她带出杭州,一路颠沛流离到京城,为躲避追查,再未提及她的本名。更让乾隆心惊的是,密奏末尾附着半枚金锁——正是杜雪吟当年的陪嫁之物,此刻正藏在小燕子贴身的衣襟里。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乾隆着金锁上"长命百岁"的刻字,想起茶楼里那个递黄瓜的小女孩。她不知皇家恩怨,更不知自己背负的身世,只凭着一股韧劲在苦难中挣扎求生。若此时贸然相认,等待她的会是怎样的命运?是顶着罪臣之女的枷锁,还是成为朝堂斗争的棋子?
"皇上,臣以为......"纪晓岚刚要开口,和珅己抢白道:"方家逆案早己盖棺定论,这丫头流落民间反倒安全。"他瞥了眼乾隆阴晴不定的脸色,继续道:"不如暗中派人照拂,既保皇家颜面,也算是皇上开恩。"
乾隆沉默良久,将金锁收入锦盒。窗外传来更夫梆子声,己是三更天。"就依和爱卿所言。"他的声音疲惫至极,"但要让顺和号、瑞锦堂暗中相助,别让孩子再吃苦了......"
此后的京城,渐渐流传开新的奇闻。顺和号收山货时总会多给些铜钱,瑞锦堂的绣娘常送布料给城郊小院。小燕子依旧每天带着伙伴们采山货、种蔬菜,数着铜钱憧憬未来。她不知道,每当自己在月光下数着铜钱,紫禁城的某个角落,总会有人对着半枚金锁,望着南方轻叹。而那个被遗忘的名字"方慈",就像一颗沉睡的种子,静静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